德育与家训双剑合璧
2015-11-16陈优丽
陈优丽
家训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家训传承教育与教学不同,因为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承。而教师与学生之间,如果仅仅是只是的传递,那么这是失败的。教书是为了育人,是为了培养有道德的人才。因为有道德的人才才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而没道德的人才可能是社会的祸害。而且我国的教育方针早就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变。学校的特色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展现。我校的素质教育的主题是家规家训的传承,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
所谓的家训家规,就是一个家庭对于社会中的事情,有自己的正确的判断能力以及合理的处理事情的方法,甚至是一些为人处事的原则。而这些标准大多是一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助人为乐,友好邻里等等。那为什么要在学校里来传承家规家训呢?因为学校就相当于是一个大家庭,而老师则扮演的就是家长。如果能在一个氛围良好的大家庭中,感受身边优秀人物的精神文化,那么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指引,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孩子们在良好家风校风的影响下,受到教育与启迪,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沉淀他们的品格内涵,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
家训家规的传承在校园中如何开展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良好的家训传承氛围
(1)让每一个展板传递学生家训。让家训走进学生的家庭,制定适合自己家庭并可实行性的家训。并用画配家训的方式,运用展板在全校展出。家训的传承的首要条件家中有家训,而现在大部分学生的家中是不存在所谓的家训。所以要求我们的学生与家长即使家训的创立者,又是家训的首批传承者。
(2)学校设计“优秀家训”宣传栏,每两个星期出一期有关“家训”的黑板报。家训也有优劣之分,所以我们要加大宣传的力度,让优秀健全的家训,在宣传栏中展出,供大家学习。而且黑板报的展出让学生分享自己班中关于家训的小故事以及家训名言,感受家训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3)家训不是放在墙壁,宣传栏以及黑板报中让人欣赏的额,而是真真实实要做到与自己的家训相一致,否则你就打破了家训的传承。如:一个学生的家训是“尊师重道,尊老爱幼,友好邻里,”而在学校的表现确实见到老师不言不语,时常低端的学生,这样有悖他自己的家训,那么家训立如没立,起不到任何的教育效果。
(4)学校内设置“优秀家训传承者”“优秀家训传递者”根据优秀传承者与传递者的评选标准,每学期末评出一名“优秀家训传承学生”。在这样的竞争与鼓励下,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家训,一家训为准则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二、以活动来扩大学生的对家训的认知
学校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名人家训学习会、家训手抄报比赛、家训配画比赛、家训故事分享、各班家训黑板报比赛等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家训,家训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怎样去传承所谓的家训?在了解这些后,在班级中有学生自己制定适合自己家训传承的方案。
三、家校合作完成
家长的正确指导,才能使学生得益于课外。把家训传承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走向成功的大门,走进道德的世界,能力的海洋。
(1)因为家训在大多家庭中,有意会的家训,但没有形成言语的形式。所以第一步是家长与学生共同为自己的家庭创编家训,并以书写或者绘画的形式展示在家中。
(2)家训不需要我们家长与学生将内容进行咬文嚼字,死记硬背,它是灵活运用,更应该建立在实践上的学习。如我班某位的家训是“尊老爱幼,勤俭持家”。但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呢?某次乘坐公交车,上车拥挤,车上人也多,唯一的空位被这位家长占了,让自己的孩子座,而白发老人却颤颤悠悠的站着。这是一种母爱的展现,但是对于孩子这样的教育是错误的,家训的尊老在哪儿。家训的最主要的是传承,传就指家训用言语的形式交给下一代下来,承就是指继承,并要执行。所以有父母执行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家训的传承工作是否能顺利的有效的开展。
四、良好的评价机制激励家长与孩子的共同进步
(1)评选出“优秀家训传承家庭”以此激励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这样的德育工作中来,并由学校颁发奖状。
(2)开展家长会,来一场“家训传承伴孩子成长”的经验交流会,让成功孩子的父母在会中介绍自己的经验,也可以让效果不是很好的家长提出问题,我们共同解决。这样的经验交流会与孩子的成绩无关,只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关。在这样的活动下,我发现我的孩子变化很大。以前见到长辈一声不吭,现在能主动问好,以前家务一动不动,现在也能主动帮妈妈减轻负担。”
我们学校坐落于享有“孝义之家”,“江南第一家”等美誉之称的浦江县郑宅镇,其朗朗上口的郑氏规范是家训的典型案例。而且“依托江南第一家,弘扬孝义文化”是我校的教学特色,也是我校的德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孝义只是一个层面,现在已经满足不了孩子对德育的渴望。所以依托郑氏规范开展我们的家训传承工作是必要的任务。良好的家风家训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我们抓住这一切入点,将德育内容渗透至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