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空间图形 发展学生思维
2015-11-16郭艳红
郭艳红
【摘 要】空间思维能力越来越重要,应在小学应建立平面及立体图形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反复实验,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天平概念。建立初步的地理空间理念;建立概率统计方面的空间思维能力。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实验是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空间思维;构建;多媒体;游戏
在长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仍不够重视,在进行空间思维启蒙的幼儿期没有形成空间概念的雏形,小学阶段更不予重视。专家指出“空间思维是一种需要启用多项感官系统的技能,空间思维能力不是只依赖某一项感官机能,而是能使所有感官功能都均匀地发挥作用。”由于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要建立在大量的反复实验,运用的基础上它需要大量的教具和学具及时间进行训练。可是,老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死记硬背公式,应用题解法上,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差。在小学阶段学习一些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他知识、形成空间想象力有积极的、重要的影响,因此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价值。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空间概念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发展空间观念
小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现实原型的直觉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联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作为数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学生身边数学,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引发学习数学的欲望。当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后,应用于生活实际,体验到数学的乐趣。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列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为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察,又让学生想一想家中、马路上见到过这些图形吗?学生想象之后,举例了很多物体。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形的世界中,“形”在我们身边随处都能找到。可见,这些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更引发了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激励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二、加强动手操作,培养空间观念
数学表象以感知为基础,所以我们要拓宽渠道,强化感知: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强化感知建立表象,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通过内容丰富的图形符号感知及实际操作探究活动,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巩固。如玩拼图,做阴影题,提高“平面”思维能力;玩魔方,做心理旋转实验。提高空间思维能力。通过粉笔合教学;用水杯添水,减水。用漏斗做实验。买塑料球,做弹性形变实验。这样的设计,更加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更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从而完成了新知识的构建,这种“做数学”的做法在“空间与图形”知识教学中对空间观念的建立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三、引导学生观察,建立空间观念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在几何知识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小学生获得初步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观察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建立正确的几何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教师设计如下实验,建立体积的概念:在一个底部留有一个小孔的铁盒中装满橡皮泥,再把一个长方体木块塞入橡皮泥中,盖紧盒盖,盒中的一些橡皮泥就从底部的小孔中挤出;在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放入一个铁块,水就会溢出来。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得出:物体占有空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橡皮、文具盒、书包,问哪一个物体所占空间大?进而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不但理解了体积的概念,而且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培养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要充分挖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的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平移距离时,学生很难想到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移动的格数。因此,我先教学了平移一个点、一条线段,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点的移动。在这里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并引导其进行验证,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数学探索的方法。
总之,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无论是选择生活,操作,还是想象中的哪一种方式,都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脑子里再回想一下,建立表象,培养其空间观念,只有这样才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感知——表象——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魏淑云.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年03期.
[2]李宏宇.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培养[J].中小学教育科研,2003,(3):38.
[3]谢艳.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浅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