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5-11-16廖万云
廖万云
【摘 要】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主张“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从数学学科本身来看,它具有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也有情感性。要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师要有“一桶活水”,更新教学观念,在课堂上下工夫,创新教学方式,巧设教学情境,引导进行生活化体验,运用积极评价策略,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关键词】情境;自主;探究;生活化;积极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书本知识量缩减,教师在课堂上重要性越发重要。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场所,学生的差异,体现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但是在数学课堂上,许多教师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填鸭式”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只是被动地应对,疲于应付,很难从中寻得趣味,更谈不上以学为乐,致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快乐学习,而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紧迫的问题。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逐步使数学课堂充满了乐趣!
一、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之乐
面对由数字、字母、图形填充的数学课堂,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说教,这只是“填鸭式”课堂教学的延续,带来的只是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某种程度上扼杀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很难让他们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反之,如果能在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则能取得别一样的效果,分组教学是不错的选择。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将班级进行合理的分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则能让学生收获到成功的快感。例如,我们班级60名学生,分成10小组,每组以成绩最好的作为副组长,性格活泼组织能力强的为组长。课堂上,我们一般会先让学生自己回顾一下上一节课的知识要点。花5分钟时间左右过渡到当堂教学。然后从各个小组抽取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孩子回答问题,他的表现将是整个小组的荣耀。为了更好的表现,课前小组内部就会相互讨论学习。课间20分钟上课的模式依然是学生为主体,这样小组与小组之间就会产生激烈的竞争,小组内部之间也会由副组长督促相互学习。这就产生了良性循环。尤其对于学困生来说,在这种氛围之中由被推动到主动,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着学习态度和方式。总之,分组教学使教学方式和教学角色发生了转变,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主人”的自主和尊贵,也享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二、合理运用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乐在其中
在数学课堂中,要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合理运用情境策略,这样有助于数学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价值观”四个方面目标的落实,也会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体会学习数学的魅力从而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如在讲“切割线定理”时,我这样引入:同学们早就背诵王之涣的《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实这是诗人的浪漫和夸张。事实上,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再登上一层楼是办不到的,那么要登上多少层楼,才能看到千里之景呢?学生怀着好奇,听得格外仔细和急切。学过切割线定理之后,大家把地球的半径6378公里代入公式算出约需登上19公里高的一层楼,才能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比珠穆朗玛峰的两倍还多呢!不少同学还主动出击,有的说:老师,我算出了登高一层楼(通常3米)所能看到的景距。那个说:我计算出登上泰山所能看到的景距。欢快中,学生已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了。当然,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需要教师认真地备课,在平时的学习与实际生活中不断地积淀文化知识与生活经验,通过自身丰富的经验与知识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并且注重结合教学知识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做出最为理想和适宜的选择,从而高效地驾驭教学课堂。
三、激发学生探究,让学生享受探索之乐
问题探究模式教学,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以教学内容为依托,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愿望,并且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时,因学生初学几何,引辅助线对学生来说是个很困难的问题。为此,我在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在课上让学生把其中三个角涂上不同颜色,然后剪下来拼在一起,让学生探究可以找到几种拼法。在由浅入深的拼凑过程中,学生惊奇地发现辅助线的多种做法。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当然,初中数学课堂的问题探究,既需要做到“三要”,即:要结合生活实际、要抓住重点、要难易适度,又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进行合作探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向导”“以问题为引导”的问题探究,会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探索之乐。
四、在生活中体会数学,让学生体验到理解数学本真之乐
数学即生活,数学不只是一些毫无生命意义的数学符号的集结,而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激发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林林妈妈下岗后开了一家糕点店,现用10.2千克面粉,10.2千克鸡蛋,计划加工一般糕点和精制糕点两种产品共50盒。已知加工一盒一般糕点需0.3千克面粉和0.1千克鸡蛋,加工一盒精制糕点需0.1千克面粉和0.3千克鸡蛋。问:有哪几种符合题意的加工方案?请你帮助设计出来。这样联系生活,设计问题,大大唤起学生的探求欲望。《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无论是通过模拟生活场景,还是亲身实践,都会让学生学以致用,从而认识到数学的生活本真,并激发起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运用积极的评价策略,让学生享受成功之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评价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因而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中最常规的工作。“罗森塔尔效应”也充分表明:积极评价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学生,找出其发言的闪光点,做出真实、具体而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从我的语言、语气、语意中得到启发。例如:对于班中的平时回答问题很有条理的同学,我这样鼓励道:“你的这个解题思路已经超过老师的解题思路,你真的很了不起!”;对班中那些时不时会有退步的同学,我这样鼓励:“真不错!今天又让我们大家看到了从前主动回答问题的你!”对于班中那些回答不流利的同学,我则鼓励道:“你今天的回答使我们大家感到你的数学思维有了很大的进步!”实践也充分证明,这些评价语言对于不同的同学来说都是一种莫大鼓励,能够增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总而言之,学习数学是一个轻松愉快同时也是严谨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其方式也远不止以上所述,它需要我们教师努力去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充分钻研教材,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中学习,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学会学习教学策略》赵荷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课堂的奇迹》李金池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3]《学习策略方法教学问题诊断与导引》高峰官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心理学一本通》刑群麟主编.华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