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2015-11-16李文斐
李文斐
小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般地说,人类对韵律、节奏、语言和美的感受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所以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较之数学来讲,学生更感兴趣,而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常常使学生难以理解,对数学望而生畏,因此不容易对数学产生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对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要求;提出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生动活泼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授课不能用老的模式“一言堂”,只给学生灌输知识,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收器。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无异议的全盘吸收,不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也不重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是机械式的,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也缺乏感情的交流,学生就很难对老师和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相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力求生动有趣。教师授课应采用启发式,教师作导演,让学生扮演主角,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举手踊跃发言,提出质疑,展开讨论。教师要积极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备课也不能光备课本,还要备学生,估计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灵活而科学地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因此,这对老师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探索,使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
1.导语力求有新意
授课导语很重要,尤其是新授。导语设计要富于变化,力求创新。导语设计精巧,便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自觉不自觉地对所学知识发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渴望得到知识,学习就有了动力,学习也感到轻松、自如,而且也容易学好。良好的开端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2.问题设计要难易适中
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些问题不能一下子要求学生就领悟,要循序渐进。难度大,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教师就得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把一个较难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学生容易回答。如果一问三不知,还硬要学生回答,就有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情绪。不同难度的问题也应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有些问题还可用讨论的方式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通过比较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予以适当的肯定或鼓励。当一个学生圆满解答了问题,并得到教师肯定时,他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时,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更大。
3.积极创造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
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学生能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也是一项积极的思维活动。实践活动比单纯学理论知识更感兴趣。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上黑板,走上讲台,或到野外实习、考察。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所学的知识也容易被清晰感知,被深刻的理解。学习的效果也就不同凡响。
二、在激励中促趣
有人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一次次的成功就会给学生带来无限喜悦和美好的憧憬,从而可不断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1)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师应设计适合不同能力水平的作业,使广大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成绩,让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如6□7>649,□里可以是( )。对于差生只要求能够填出几个,对于中等生能够全部填出,对于优等生应概括出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这种形式的练习题让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积极评价,体验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成功者。小学生很在乎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给予学生多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尤其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进步时,教师应及时对其激励性评价。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九暖,冷言一句三伏寒。”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切莫让自己的评价使学生对学生数学失去兴趣。
三、以“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
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教学之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12÷4=3 120÷40=3 1200÷400=3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举手发言的刘丽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的把她叫了起来,但她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她,学习好的孩子也不耐烦的埋怨她耽误时间。再看刘丽,脸涨的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连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想退却了。可我走过去,抚摸她的头,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第一次当着老师和大家发言,难免紧张,深呼吸一字一字的把你观察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即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当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的讲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是对的!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也禁不住心潮澎湃。我们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学生对数学理趣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慢慢的积累和影响,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那么学生会对学好数学产生很强的自信心,会不懈的学习数学知识,甚至会在数学中做出一些贡献。
上述种种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了解情况,找到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和症结,以便及时对症下药,消除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帮助学生重新端正态度,唤起对学习的兴趣,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