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怎样培养学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感
2015-11-16蔡金秀
蔡金秀
【摘 要】何为语感?简单的说,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语感强的人话听得明白,说得得体;文读得透彻,写得畅达。反之,语感弱的人又难靠直觉透过语言材料理解语言的表层意义,更无法体察、领悟、准确的把握语言的深层含义。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可见,语感素质在整个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关键词】语感培养;直觉思维;语言感知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语文教学应该摒弃繁琐分析,注重语感。让学生在教师启发、诱导和鼓励下,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悟。
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往往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位置。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所为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而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根据学生已有的语感的培养,采取了自悟语感——导悟语感——迁移表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感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了螺旋式上升。
一、自悟语感
教师凭借学生已有的语感水平,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悟难度适宜的课文内容,自语自得。
在读书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与联想,将课文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正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
二、导俗语感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学生感到较新奇,陌生的内容,可利用形象刺激,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物形象,左右脑协同应用,处理并储存信息,利用直觉形象思维的帮助去感悟课文内容。在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借助语感进行情景表述,凭借语感进行修正,在内化的同时,迁移运用语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
三、迁移表达
迁移表达就是让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进行一些口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在书面写作训练方面,我在教学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以后,安排了写景作文,让学生把最近到公园或郊外游玩观察到的美丽景色按顺序写下来。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去写作文,写后凭借语感自行修改。例如:有的学生在参观完我们县的贵清山后这样写道:“是山?是水?是林?是园?都是的!这是壮美的山,碧绿的水,挺拔的林,秀丽的园。这里的怪石,如龙如虎、如象如牛,石笋挺天而立,秀峰陡插云天,四方石傍山依水,大若庭院,上有华山树数株,在其上可仰观莲花群峰,俯视龙潭游鱼。这里的山林,不仅呈垂直分布,而且种类繁多;不仅有华山松、油松、紫果云杉,而且有枫树、漆树、槭树、辽东栎……”这一系列的排比句和比喻句,把贵清山的所有景象描写得惟妙惟肖。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感的培养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语感的培养会在语文教学园地里开出更加艳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