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2015-11-16张建胜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氛围体验课外阅读

张建胜

【摘 要】《新课标》倡导课外阅读,遵循了母语教学的规律,摈弃了教条式的教学方法及烦琐的训练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愉快参与,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课外阅读”是富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可持续发展的阅读,它坚持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充分注重学生情智上的平衡发展。

【关键词】课外阅读;氛围;体验;能力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代文人和教育家对课外阅读都十分重视,都有过精辟的论述。朱熹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国家规定的教学作息时间以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尊重每个生命的个体阅读,正确运用兴趣规律,促使学生不断增长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

一、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树立“终生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团体学习”的理念,创造显性的学习氛围,以氛围去影响学生

1.生生共读

课外阅读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本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我们鼓励学生自由组成“读书学习小组”,共同确定目标、选择书籍、制订计划、控制进度。每天课余保证最少半小时阅读,适时做好读书笔记,进行读书心得交流。

2.师生共读

班上每周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阅读交流课,师生共读并相机进行指导或交流。我们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优美词句的摘抄,进行朗读练习和讲故事训练,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并帮助学生选择材料。教给学生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写好片断赏析式的读书笔记以及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教给学生现场竞技的技巧;组织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文章(或书籍),进行感情朗读或复述训练,进行讲故事比赛或读书心得交流。在学期末举行“师生读书笔记展评”,促进师生共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亲子共读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我们竭力向家长推荐小学生课外读物,积极倡导家长与孩子一起买书,一起看课外书。让家长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家庭读书气氛。同时,让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读书活动,每月由家长参与推荐“小书迷”,学校给予评选考核。同时建立“读书小标兵”档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自我体验,努力探究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1.努力创设情境

充分发挥唱游的作用,把古诗、儿歌、名言警句、绕口令、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积极创设情境或提供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鼓励用口语表达出来。这不仅有利于口语能力的提高,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创新欲望。引导学生学一学,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以学生为主体,展开丰富的想象,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对课的设计突出一个“新”字,对教法的选择突出一个“活”字,通过各种尝试,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激励学生不断创新。让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通过合作学习,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悟、自得。

3.开展一些展示交流、读书交流、竞赛、专题创作等活动

如:“新闻信息传播会”、“谈天说地”、“即兴演讲”、“编手抄报”、“快速作文”、“童话专集”、“幻想小说”等等,对学生中的优秀习作可采用当堂阅读、帮助投稿、选登在黑板报和学习园地上、编印班级作文集等,这样既延续了学生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三、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自由阅读,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1.开展“手抄报设计大赛”创造活动

为深化课外阅读成果,我们利用大队部组织开展“手抄报设计大赛”,引导队员展开想象,展望祖国的光辉前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立志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

2.表演课本剧

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少教师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搞活动,即使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也不例外。他们自己策划、编导,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锻炼了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形式以阅读教材为载体,寓教育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活动主题都能体现时代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培养,普遍有所提高。

3.布置实践性作业,锻炼实践能力

实验教师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在生活的大环境中得到锻炼。他们能经常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如“成语接龙”,让学生和自己的爸爸、妈妈等比试成语,争夺冠军;如“我是小诗人”,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会诗歌语言的准确与精练,提高阅读的兴趣和理解力。

四、读写结合,提高习作水平,放飞阅读想象的翅膀

1.利用教材仿写

模仿别人的文章进行习作训练也是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学生可以在体裁、结构、写法等方面与原文类似,根据自己熟悉和了解的内容,有所改变,有所创造。提高习作能力,为今后独立习作打下基础。

如学习了《秦兵马俑》一文,围绕第三自然段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进行仿写,或结合书中的插图,以导游的身份,围绕“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写一段话,注意写具体,或以“ 的手艺真好!” 为中心句展开写。学生颇能乐意习作,较好地运用知识的迁移。

2.利用教材续写

这种方法就是在学生学完课文以后,指导学生再次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继续把文章往后写。例如,学完了《穷人》一文,让学生续写一篇短文。

学习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之后,让学生在课外普遍阅读了名著《爱的教育》。设计阅读汇报课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阅读所得,在交流中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体验成功,在交流中看到差距,在交流中激发进一步阅读探究的兴趣,这种课既是阅读汇报又是学、用、练、创相结合的语文活动课,具有多种功能。

3.利用教材缩写

对于教材中那些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进行提炼,抓住重点,简要叙述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快速阅读的同时,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对文章中重点内容的理解。这样,既提高了阅读的速度,也保证了阅读的质量。如缩写《金色的鱼钩》、《草船借箭》等文章。

4.利用教材改写

改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如对古诗进行改写。通过改写《村居》,想象春天里儿童在乡野自由自在放风筝的情景;用丰富的想象改写儿童诗《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可以《假如》为题。

总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鼓励学生在积极阅读课外健康读物中自主发现、自主学习新知识,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营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文化建设,就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在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成为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吧!

猜你喜欢

氛围体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