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历史课程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15-11-16刘文火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培养创新优化

【摘 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可促使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探索、富于联想、勇于创新,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优化;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素质教育必须重视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把重视“智力开发”的教育提高到创新教育的高度上来,要为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实施最优化的教育,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要按照有利于创造和培养的原则来进行。下面就如何优化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激趣情境,唤起学生创新意识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历史教学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如果学生对历史有了浓厚的兴趣,进入出神入化的境界,那么他就会展开思维的翅膀,积极主动、顽强执着地思索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把抽象的历史概念、深奥的理论原理、静态的历史事件运用示例、录像、幻灯等教学媒体展示出来,释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有趣、变静态为动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凋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抗美援朝运动麦克阿瑟在朝鲜登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历史真实的再现使学生如临其境,人脑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除了电教激趣外,还有以美激趣、以情激趣、设疑激趣等。

二、提倡师生间双向交流,营造创新氛围

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提问学生答,一个学生答错或不会问答再请另一个同学回答。在这种单一的交往形式中,学生只能老老实实地坐着,规规矩矩地举手,耐心地等待发言的机会。学生思维只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很少或不能自由思维,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思维和创造力。我们提倡教师和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形成一种人与入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境,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答,学生提问教师答,或者是学生提问学生答,形式多样,学生的思维不再被动等待、追随,而是充分地调动激活。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穿插讨论话题,有利于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格局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思维磨擦和碰撞的情境,置学生于灵活多变且民主和谐的环境中,让学生在充分准备和独立思考的情形下,在保持心理自由而无须压抑的状态中,参与一系列诸如评价某一历史人物、分析教材内容等问题的讨论或辩证。如为了让学生能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就开展一堂“评价秦始皇”的讨论课。通过讨论,营造了创新氛围,既增强了学生探讨问题的争鸣意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启发创新,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学习方法

灵活的思维方式与创新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没有思索,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性学习。”如果一个人只会按一种固定方式或老师的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是无法产生创造能力的。应养成一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学习方法。例如学习历史基本知识时设法变换叙述方式,分析问题时进行多向比较,运用直觉思维寻找结论,运用比较、类比法把握关键的内容,听课时提出不同看法,从不同角度去作进一步思考,讨论时说出自己新颖独特的见解,阅读课文材料时对材料进行比较联想、发散和鉴别等,这些思维方式对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十分有利。例如: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启示“落后要受挨打”,教师提出假设问题,“落后一定受挨打吗?”接着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结合中外历史提山结论。这样学生的思维有了用武之地,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设疑导学,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考,主动探索

设疑问难是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使学生努力开动脑筋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以求解决问题的启发方法。因此,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不但要常常引导学生把握思维技巧,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科学地质疑问难,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勇于质疑,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是创新的萌芽。如讲到清末“新政”时,可引导学生扩散思维,清末“新政”有何影响?学生思维活跃,有的从经济方面来说“新政”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的以文化方面米说“新政”造就了一个新型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为民主思想传播创造条件。有的从军事方面来说“新政”强化了清朝国家机器……所以,只有对现有资料的观点、结合善于怀疑,才能有创新。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创造力潜能。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代的呼唤,也是我们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简介:

刘文火,男,福建省南安市人,工作单位:福建省南安市乐峰中学,职务:教师,研究方向:历史学。

猜你喜欢

培养创新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