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教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5-11-16杨书琴
杨书琴
【摘 要】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来综合、集成的处理文字、图形、静止图像、活动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更贴近人类的自然感觉,给人提高了更多的——参与感和发挥自己创造力的环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多媒体同时作用于小学生的多种感官,对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语文教学;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一、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手段,促进了语文教学观念的革新
传统的语文教学媒体是黑板,教科书等。近十年来,在传统教学媒体的基础上,逐渐融入了幻灯、投影、录音、电影、录像等大量的点化教学手段。这些现代教学媒体在承载信息的种类和能力,使用的方便程度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近几年,计算机多媒体逐渐应用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而教师、学生、媒体是教学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和传统教学媒体及一些电化教学媒体相比,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以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标,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促进了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据一项不完全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小学生对于语文课感兴趣的人数不到被调查人数的百分之十,为什么一提起语文课就被冠以枯燥,乏味的劣评呢?我个人觉得这是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陈旧、单一有着很大的关系。语文学科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难学的学科,是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难以理解和运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媒体不能有效地将语文中的信息予以展示,课文中的诗情画意,很难直观地表达出来,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率不高。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学习效率同人的感官功能、运用的媒体和学习方式有关,而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声形结合、声情并茂,能较好地调动小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经有些小学实验证明,拼音采用常规教学要用四周或四周多的时间,巩固率还不太理想,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只用三周时间便能完成全部的教学任务、巩固率达95%。以上事实表明,多媒体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时间的节省,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学生课堂自学的练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加学生课堂自学的练习,使其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并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培养技能,减轻小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
三、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1.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便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够唤起他们对学习对象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被吸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的学习,比教师的主观灌输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通过图文、动画、音响及色彩等形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的鲜明度,从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小学课本中《四季》一课,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首先,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桃花盛开的春天、西瓜成熟的夏天、落叶飘飘的秋天、梅花盛开的冬天……这些美丽的风景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很快就被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所吸引,学生就产生了新奇感,这样,就会很快地进入学习情境中,内心产生探索的欲望,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了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多媒体的应用,易于创设情境,以情感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识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放在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首位。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氛围,起到教学语言、教学结构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创设教学情境,其目的是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共鸣,使之自觉地随同作者进行对人、事、物的体验、思索和感悟。
四、结语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将愈来愈广泛地被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它为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前景,也对我们这些身处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努力去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积累,并随时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培养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吉庆.课堂教学中网络应用的策略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2(07).
[2]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