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2015-11-16岳东元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人文生命教材

岳东元

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更是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其间要进行良好的人文教育就要求教师要端正这么几个观念。

一、教师观

从教师的层面上来说,“人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中,教师要尊重人、关爱人、服务人、保护人,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处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必须搞清楚自己工作的价值取向。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如教师只是按照考试的要求,照着“标准答案”去教,教学中失去自主意识,那么这样的教学既不是为了学生,也不是为了传授知识或启迪智慧,而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分数这样的教师成了分数的奴隶,绝不能“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

二、学生观

从学生层面来说,“人文态度”就是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主、自信、自尊、自强的主体意识,以及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善于合作、乐于共处等品质。这是未来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素养。

要使学生具备这些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视学生为“主人”,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学生的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主动性与培养具有主动发展的需求、意识和能力的新人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它影响着人的生命的基本存在方式。主动性与人所特有的发展、创造和需要联系在一起,与生命活力的激发和潜在可能的实现联系在一起。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周围的世界、对待自己的人生,人的生命过程就会积极,呈现出自主的色彩,个体会具有独特、会出现创造,不仅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新的思路、新的作品、新的外部世界,而且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存精神世界,创造新的生命历程。其次是要把课堂的主要空间让给学生,把学生推向实践,让他们经历直接探索知识的过程。因为“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以上这些,只有当“学生是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转化成一种教育理念时,它才会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细节中体现出来。

三、教材观

作为“文选集”的课文,篇篇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云雀的心愿》中所警示的森林的重要是人文;《第一朵杏花》中竺可桢爷爷对待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是人文;《公仪休拒收礼物》公仪休清正廉洁的品格是人文;《一路花香》中所阐述的物各有用,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是人文……于漪老师说得好:“如果打开用汉字写的一本书,那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画廊,一幅幅画争先恐后地向你的感官申述它的喜怒哀乐。”这种喜怒哀乐不是人文是什么?不同的教育思想就会产生不同的教材使用观。人文教育,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语文教学中,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理念、人文情操、人文情趣等,合理地加以阐发,有效地加以渗透,适时“呐喊”,适度“灌注”,使人生得以感悟,灵魂得以净化,生命得以闪光,无疑是新世纪和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学的神圣职责。

综上所述,我认为具有良好人文态度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在课堂上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使教师、学生、文本在课堂上达到“人文互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呢,我作了以下探索:

(一)调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兴趣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兴趣的诱因,它使人的注意、感知、思维倾向于某一对象,促进智力的更好发挥。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抓住课文的空白处和耐人寻味处大胆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产生浓厚的兴趣;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敢于怀疑“正确”答案,敢于打破“权威”是学生对学科兴趣的表现,也是富有创造性的表现,这种精神怎能扼杀?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勇于创新。

(二)提倡合作学习,体现团队精神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倡导合作学习,能激活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善于与人合作,在合作中提升自我,在合作中体验到团队成功感,而不仅仅是个人。

如学完《人与自然》一文后,我以主持人的身份,在班中开展了一个关于蓝鲸的知识竞赛。题目分为小组合作必答题和写作题,在小组合作必答题中有“发言人答不完整,其他人可以补充;整个小组合作愉快加十分”的要求,在写作题中有“合作完成,一人表述”的规则,突出了团队合作精神。同学们在读课文、看资料时分工明确,纪录翔实。竞赛时,学生们兴趣盎然,未能参加答题的同学对推选的代表给予了支持,有的说:“你一定能读好,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有的说:“我们组必胜!”竞赛过程中,我始终不对他们进行个体评价,只评价团体成绩,告诉他们只有集体的胜利者,没有个体的失败者,用团体之间的竞争,促进个体之间的合作。这不仅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对自然有了全方位多信息的认识,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合作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珍视独特体验,享受审美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为名家名篇,大多文质兼美,含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因此,在阅读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学习古诗《望洞庭》之后,我另辟蹊径,利用绘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学生用彩笔将各自体会到的月夜中的洞庭湖美景画下来。孩子们群情振奋,开始紧张而投入地作画。20多分钟后,学生陆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杰作分组交流、欣赏,并推选了组内最出色的几幅。作品虽然简单稚嫩,但月夜洞庭湖的特点、神韵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画中。接着,教师又请几位小画家走上讲台,为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们俨然人人是小老师,有的从古诗中找到自己作画的依据,有的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从读文理解,到作画悟情,再到析画赏美,学生运用自己独到的审美观,还原课文的内涵和意境,缩短了与作者的心灵距离,从而感受到了作者眼中的“美”,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四)注重人文熏陶,完善自我人生

我们培养的是在生命过程中处于起跑阶段的人,是若干年后在社会上立足的人。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细节中体现我们关爱生命,塑造完美人生这一教育理念。要善于利用特定的时间营造特定氛围,构建教育的“情绪场”,设置让形式产生内化动机、内化需要的氛围和情景,从而让认识的主体迅速进入状态,自我感受,自我感悟,自我实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新课堂上,我们应当让学生学会什么?应当使他们有怎样的收获?我想,除了使他们具有初步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更应当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课堂充满人文灿烂的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猜你喜欢

人文生命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