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视频编辑》课程设计

2015-11-16郭玲玲王丽丽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设计

郭玲玲 王丽丽

摘 要:结合目前高职院校视频编辑类课程的教学现状,本文从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实施、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视频编辑》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关键词:工作过程;视频编辑;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6-0045-02

《视频编辑》是高职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影视后期制作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影视后期编辑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是传统的《视频编辑》课程教学往往按照学科体系的知识点和顺序教学,使课程内容变成了简单的Premiere或AE等相关软件操作,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既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也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甚远。

因此,我们对《视频编辑》进行了改革,通过对视频编辑岗位的调研,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出发,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从项目导向过渡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课程设计以“视频编辑与制作的工作过程”为依据,按照企业工作流程和职责分工,明确岗位技能,重构教学内容,选择典型任务,确定学习情境;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来自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强化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软件操作技能训练过渡到影视后期制作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

通过对策划师、摄像师、编辑师等视频制作人员岗位能力的分析,遵循企业视频制作流程,与企业专家共同研究课程改革方案,将《摄影与摄像》和《视频编辑》等课程进行整合,并补充了项目策划、脚本撰写等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创意策划、脚本撰写、视频采集、编辑合成等岗位综合技能,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

二、教学内容选择与重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突出“工学结合”,强调职业性、实践性、艺术性的特点,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择体现典型工作过程。

根据对视频制作岗位工作流程的调查与分析,总结视频制作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为:项目分析、脚本撰写、素材采集、素材合成、渲染输出、交付客户。

根据视频制作的实际工作流程,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我们将《校园公益宣传片》制作作为贯穿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并根据视频制作岗位的典型工作流程,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分为9个学习模块(见表1),在每个学习模块中提炼典型工作场景,教学内容的安排强调遵循认知规律,在学生的职业能力方面实现螺旋式上升。在学期初,任课教师就会向学生下达《校园公益宣传片》的制作任务,他们自由组合为多个小组,宣传片的制作和课程教学进度同步,学期末每个组必须按时提交作品。

三、课程教学方法

1.“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所有的课程内容均在一体化教室完成,每个教室配有投影仪,学生人手一台高配置电脑,教师的演示讲解和学生的操作练习交叉进行,及时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教师也能从学生的操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真正实现了“教、学、做、评”四位一体。

2.项目驱动教学法

本课程每个模块的学习都由项目驱动,包含任务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分解、任务制作四个阶段,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任务目标分析现有素材,进行人员与时间规划,制作步骤设计,直至实现提交作品。

3.分层次教学

学生的来源、层次比较多,既有文理科的差别,也有艺术生与非艺术生之分。其中一部分学生前期已经具备了相关软件的基础知识,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有所学习和了解,而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接触计算机内容较少。所以,根据此特殊性,在开课伊始,就向不同类别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明确每一类别的学习目标。

4.角色扮演

模拟企业环境: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创意策划、文稿和分镜头脚本撰写、素材采集、素材前期加工和后期合成全部由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完成,最终制作一部完整的视频作品,真正做到学做结合,一专多能。

5.校企合作,企业教师进课堂

“校企合作”是“工作课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础,我们和山东新视觉数码培训基地、济南娃娃文化传媒公司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企业专家不仅全程参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标准的制定工作,还会每学期进课堂为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同时,企业还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每年暑假都有学生到该公司的影视制作基地进行实习,切身体验影视制作的工作环境。

四、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影视创作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独立创作一个主题明确的视频短片,课程考核方式以能力考核为主。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作品成绩和理论测试成绩三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20%,作品成绩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各占30%。

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平时考勤、作业上交情况、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等。

学期末采用作品大赛的形式评价学生的作品。作品大赛要求每个组提交自己的原创校园公益宣传片,然后模拟项目竞标的形式,每个组阐述自己项目的创意策划、设计思路、制作流程及实现方式等,回答企业专家的提问,并由企业专家、专业课教师和学生评委共同打分。

期末理论考试不采取期末统考的方式,便于教师控制。而是与Adobe认证相结合,学生全部参加 “Adobe 中国产品专家”认证考试,成绩合格即可直接拿到Adobe的产品专家证书,并将该成绩做为学生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也为我们的双证书培训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方法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界先进的课程设计方法之一,只有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才能在现阶段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孙春燕.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视频编辑与制作》课程建设与实践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6]李莹,王哲.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设计[J].机械职业教育,2010(3).

[7]刘三星,龚以峰.中职学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2013(4).

(编辑:鲁利瑞)

猜你喜欢

工作过程课程设计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改革创新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举措
基于工作过程MOOC的激励性原则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在《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实践类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研究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