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破解农产品卖难的思考
2015-11-16易义华
□易义华
2014年11月,一则 “河南南召200万斤晚秋黄梨滞销,果农无奈将黄梨喂猪”的消息被多家网站转载,随后引起各方的关注,不少外省的客商和网友纷纷赶往南召希望能够收购黄梨,献出一份爱心。可是,这些爱心人士赶到南召却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当地的黄梨滞销是一则夸大事实的假消息。滞销没有那么严重,黄梨也没有拿去喂猪,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的《滞销是假 伤“心”是真》的报道澄清了事实,这是当地一村民怕自家果子卖不出去而炒作的假消息。这些年,关于“农产品滞销”的新闻似乎越来越多,从土豆滞销、花生滞销、脐橙滞销、辣椒滞销到葡萄滞销、香蕉滞销,滞销现象不断。农产品丰收却卖不出去,新闻媒体几乎年年都会遇到这个问题。跟其他行业的产品积压有所不同,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产品滞销对他们的生活乃至生存造成威胁,这既是媒体不能漏掉的新闻,也是媒体责无旁贷需要帮助应对的事件。那么,新媒体环境下,媒体记者在农产品滞销事件中如何发声?如何扩大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参与到农产品救市行动中去?
反思滞销现象 防止盲目跟风
一般来说,农产品滞销报道呈现出一个由点及面的“涟漪效应”,那就是滞销信息由单一新闻媒体或自媒体发布,其他媒体及时跟进,转而通过个人微博、微信等继续引爆社会。在这个时候,媒体助力销售滞销的农产品传递正能量确实是值得提倡的,但要注意核实信息的准确性。因为突发事件产生之后,往往伴随着一些谣言或鱼目混珠的假信息,及时准确的新闻发布能够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让老百姓知道真实的情况。否则盲目跟风的话,谣言更加广为散播,损害农业产业和农民利益。
2012年7月,江西微博中一条“宜春葡萄农残超标容易致癌,三千亩葡萄无人问津”的信息引起关注,省内很多媒体跟进报道。但大多数报道停留在葡萄卖不出去,农民欲哭无泪的惨状,没有想办法去辟谣。本来是个案,后来引发到整个葡萄产业,波及新余、吉安、九江等葡萄产区。江西卫视新闻在处理“致癌葡萄”滞销报道时,针对谣言的来由、产生、发酵,采取追踪报道的形式,推动当地农业部门将葡萄抽样送检,最后公布了省级机构13项检测项目全部合格的结果,谣言不攻而破。这种有针对性的报道,没有人云亦云,抓住了要害,及时消除了公众的误解和疑问,稳定了社会情绪。
因此,记者要甄别信息的真伪,要梳理过滤,沉下去了解,而不是浮于表面,盲目跟从做无力的呐喊。
缕析卖难原因 避免推波助澜
近几年,全国各地相继出现大宗农产品滞销的情况,几百上千亩的西瓜、土豆烂在地里无人购买,一堆堆的香蕉、葡萄被农民用来喂猪。看着新闻里农民焦急的神情,确实令人揪心。为什么这些时令农产品会滞销呢?这是媒体记者必须首先剖析研判的问题。
农产品滞销,除了难以预测的天气因素影响外,更多原因是产销脱节。由于获取市场信息的通道闭塞或市场行情预判能力不高,农民容易受当前价格引导进行盲目种植或生产,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从而导致滞销现象。笔者了解到,农业现在已成为商业投资的热地。很多企业、个人看到某些农产品价格高而有利可图,就通过贷款到农村流转土地搞种植、养殖。还有的人被某些媒体报道的致富类节目煽动,就筹款租地闯入农业种植领域。比如江西的白茶、海南的香蕉、江苏的西瓜、内蒙的土豆、山东的大蒜等,由于大量商业投机者的加入,这些农产品短期内供给急剧增加,加剧了市场的动荡,引起价格的暴涨暴跌。表面上看,炒作后的农产品价格可以激发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但农业生产有固定的周期,农民在信息、资金上都无法与这些炒过房子、煤炭的游资拥有者抗衡,最终吃亏的还是农民。炒作者蓄意蛊惑人心,但媒体不能推波助澜,打造声势,这样会助长投机行为。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媒体不光是报道正面积极一面,还应该客观的报道宣传那些失败惨痛的案例给大家以警示,帮助盲目从众的农民树立起市场意识,在开展农产品生产时冷静分析市场的供求情况,然后做出科学的决策,实现农产品种养的合理结构。
扩大媒体在“卖难”中的社会影响力
农产品卖难是农民的一场与天灾人祸的持久战,大大小小的滞销事件成为农民一块沉重的心病,也是新媒体环境下考验新闻记者业务素养的大课堂。那么,如何在农产品卖难报道中发出响亮声音?又如何在互联网等新媒体挑战下,让自己的媒体和作品更有社会影响力呢?
1.用“微力量”缓解滞销。2013年8月,江西日报微博中一条“求助信息”引起网友关注,新余南安乡300万斤花生因收购价低滞销,网友纷纷转发并建言献策,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3年10月,安远县100万公斤柚子因价格缩水一半,本该下市的柚子仍然挂在树上,江西广播电视台金色传媒网连日发出微博,都市频道第一时间进行追踪关注,引起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广大爱心人士的支持。
2014年6月,安徽农网收到歙县三潭枇杷大量积压的消息后立即展开了解、核查,确认后立即转发微博,得到全国各地网友的积极呼应和转发,积压的枇杷十多天便销售一空。
随着滞销事件的愈演愈烈,微博、微信等作为 “微时代”的时尚产物,导演了一场场新兴媒体救急的大戏。可以这么说,微博卖果、微信卖菜是“微时代”来临后农产品滞销事件的衍生,逐渐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一种新时尚。近几年,传统媒体在解决农产品卖难上好像有点“黔驴技穷”,作用有限。探究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农产品卖难年年有、年年报,媒体和记者难免产生选题“疲劳”;另一方面受众容易出现“视觉麻痹”,对媒体推出的“农产品卖难”报道不“点赞”。怎么办?那就要致力于探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合作双赢的新路,来破解农产品卖难。这样说来,要想把农产品卖出去,仅仅有传统媒体作主导还远远不够,必须运用新媒体传递信息迅速及互动性强的特点,与传统媒体联动报道,优势互补。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现代化的新手段,用微博、微信助力确实能解决临时性的农产品卖难问题,但并不是解决农产品卖难的根本途径。市场经济时代,信息就是财富。农民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信息不灵,不能够了解市场需求,也就不能够计划当年的种植作物及其生产量,造成减产和损失。解决农产品卖难,不需要同情和怜悯,而是需要能抵制滞销的长效机制。所以,媒体记者要利用好新闻发布平台,更好地把中央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宣传出去,涉农信息的及时到位,应该是媒体记者做好“卖难”报道的长久之计。
媒体应该多向农民提供国内以及国际市场各种农产品的供求信息,为农民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特别是多传授开展农产品营销的知识,包括农产品品牌定位、产品包装、销售渠道开拓等内容,使农民掌握这些知识,同时应用于实践。2014年10月,江西九江棉区棉花丰产,但市场价格低,农民觉得亏损而将棉花堆积在家。江西广播电视台《江西新闻联播》记者得知后,花了三天时间蹲在彭泽、都昌两个产棉大县,深入棉田、轧花企业、农业部门,采访了大量棉农、企业主和职能部门,分上下两集播出了《九江棉花开采难开秤》的节目,及时从国家棉花政策、农产品结构调整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3.搭建农产品滞销帮扶平台。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全国“两会”议案、提案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农产品滞销问题,更是吸引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2012年,陕西的政协委员提出,要加强网络促销方式,在新媒体中搭建农产品滞销帮扶平台,打破农产品卖难的困局。
为了让丰收成为真正的收获,而不是烂在地里的失落,2013年,百度农产品销售帮扶行动悄然上线,面向全国范围内的农户、农业合作机构服务,打通农产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症结。帮扶计划刚上线不久,就收到青海省菊花村枸杞、山西省张家村百万斤苹果、江西永修百万斤椪柑等多条产品滞销信息。百度帮扶平台的诞生,是迎合移动互联网新时代的一个不错尝试。随后,全国各地媒体纷纷推出形式各样的促进农产品销售的新阵地。
2014年9月,河北网络电视台推出的一个全新的惠农帮扶板块《农产品滞销帮扶平台》,充分整合河北电视台旗下电视及网络媒体宣传资源,发挥媒体融合传播优势,将众多电视新闻节目与网络电视台、官方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相结合,为农民开辟一条全免费、纯公益的绿色帮扶通道。由此可见,时下兴起的新媒体承载着最广泛的网民信息需求,能扮演起需求方与农产品生产地对接桥梁的角色,让更多农民从中受益。
4.策划公益行动。近年来在破解农产品卖难上,媒体如果光靠单打独斗式的单向报道,在媒体和受众之间难以形成共鸣点,效果不会明显。笔者认为,传统媒体主导、新媒体跟进的同时,还要延伸媒体宣传功能之外的功能,那就是通过策划破解农产品卖难的公益行动,呼吁全民总动员,进而提升媒体品牌的影响力。
如今,在媒体的舆论效应和网友的微博接力中,一些地方的滞销产品迎来了爱心抢购。这种媒体主导的爱心传播,已经成为解决“卖难”问题的另一种有效渠道。2014年8月,江西日报刊发了一篇关于九江德安170余万斤优质葡萄滞销的报道,迅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天,央视新闻官方微博转发了报道,网友纷纷留言转发,并询问如何购买德安滞销葡萄。三天后,由中国江西网、江西手机报联合发起的“爱心义卖德安滞销葡萄”活动在南昌几大商场、大江直购网同时开展。义卖活动场面火爆,不到两小时的时间,事先准备的3000斤葡萄销售一空。
破解农产品卖难之路,任重而道远。无论是政府部门的应急,还是各大媒体的热心,都只是缓解燃眉之急,不能期望一朝一夕的努力就取得大的突破。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一切的探索都是受鼓励的,媒体创新农产品卖难报道模式的成熟运作,也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农业企业和农民共同发力。(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