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小”处讲“道理”

2015-11-16李伟明

人生十六七 2015年13期
关键词:北大清华管用大道理

李伟明

从“小”处讲“道理”

李伟明

我突然想起学生时代在学校上政治课的情景:老师在讲台上大讲特讲一套又一套让人耳朵听得起茧的大道理,虽然逻辑严密,语言铿锵,具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高度,学生们却要么思绪跑到了教室外,要么目光迷离,昏昏欲睡。突然,老师把教案一放,脱稿插入亲身经历并深有感触的一段往事,大家当即精神为之一振,竖起耳朵听得入神,甚至不时发出笑声。此时,老师讲的是属于他自己的语言,是来自生活中的实在话,是缺乏深度高度广度却和大家心心相通的“小道理”。

说话也好,作文也罢,都是需要考虑听众或读者心理的,除非你本来就不指望别人把你的话听进去,把你的文章看下去。对一般听众和读者来说,过于抽象、宏观、深奥的理论,未必容易接受,而对自己比较贴近的事与理,可能获得高度认可,因为它们显得更靠谱、更真实、更管用。

是的,说话需要切合实际,讲究贴近。“站位”太高,有时固然很重要,但未必适合每个场合。很多时候,发声的人更需要放低身段,融入大众,让别人发自内心地接受你的陈述。

对于人们来说,现实远比过去和未来重要。调子太高,让人觉得离现实太远,和自己不相关,当然可以不放在心上了。顶多,象征性地跟着点点头、喊几句口号,就算很给面子了。喊完以后,连自己都不知道刚才喊的是什么,至于“入心入脑”,更是甭提了。

道理太“大”,难以落实,容易落空,甚至让人听而生畏。打个比方说,一个中学生,你对他讲,一定要考上北大清华才算有出息,才能像电影《功夫》所说的那样“担负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才有机会实现人生伟大的理想,否则这辈子就算白活了。那么,结果可能是,这个学生根本懒得读书了,因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个目标基本上是实现不了的,他能考个一本或二本高校就算不错了,现在无论怎样努力也实现不了目标,那不如放弃,好好玩乐算了。如果你换一种教育方式:只要努力读书,不管将来考北大清华还是二本三本,甚至读个高职,若能自食其力,那就是对社会有贡献,就能实现人生价值。大家还是愿意拼一把的,说不定本来只能上二本的,结果上了一本呢。即使没考上大学,至少日后还可安心学习技能,通过劳动服务于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所以,我越来越感到,我们很有必要学会从“小”处讲道理。对许多人来说,“大道理”已经听得够多了,多得难以消化。现在更缺的,也许正是那种好消化、易吸收的“小道理”。当前,我们提出“改文风”,就是因为有些文章形式夸张,内容空洞,于事无补,于世无益。好的讲话、好的文章首先是实在的,能受到普遍认可的。它能从生活中的“小”处入手,通过人们都能理解的“小道理”,折射出有高度有内涵有趣味的“大道理”。比如“同时赶两只兔,一只也捉不住”,“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不出自己的路”“打铁还需自身硬”等,这些话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你稍作呼吸就能闻到特别的味道,不是比那些冷冰冰的宏篇巨论更受欢迎吗?

人是生活在大地上的,所以,和人说话,不要悬在高空,飘在云里雾里,而应脚踏实地,真真切切地接地气。“大理论”结合了“小事情”,言之有物,言而有据,接了地气,自然就有了人气。

还是别忘了古人的教导:“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那些虚胖的豪言壮语貌似中听,但未必中用。更管用的,倒是那些未加修饰的大实话,尽管它们的立足点看起来不高,外貌看起来有点“土”,它们道出的“理”虽小,“意”却不浅,更重要的是能让人接受并践行。

猜你喜欢

北大清华管用大道理
神奇!一次施肥管用“一生”
北大清华开放课程学分互认
放弃北大清华是在回归教育
争吵时,收起你的大道理
日常生活中的大道理
如此妙招
USNews2015全球大学排名:北大清华跻身前百
关于铁路减速顶管用修的思考
确实管用的“民心工程”
标榜状元多 荣幸之外可有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