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如何“入戏”?
2015-11-16曹荣
■曹荣
演员如何“入戏”?
■曹荣
作为一个戏剧演员,从学戏到演戏应该说是一个不小的跨越。然而,要演好戏就是一个不小的命题。我2000年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走上舞台后,首先扮演的是现代锡剧《大桥情》中的旦旦,而后又在传统剧目《珍珠塔》中扮演彩萍、《霞客行》中扮演徐霞客的儿子李寄、现代小戏《今天老师来家访》中扮演军军等个性各异的人物。戏校里学到的程式都是大同小异的,而舞台上塑造人物却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如何把戏校里学到的程式化解到各种人物中去?那就需要演员对各种人物进行分析、解剖,然后抓住特点加以发挥。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外在体现,如何深化,这就需要演员在演出过程中“入戏”。
有的演员在演戏过程中紧张、散神、出戏,在舞台上显得手足无措,更不要说入戏了。这些情况的出现,一是源于演员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认识不足,缺乏对人物的分析与研究,抓不住人物的行动线。二是没有融入角色,更没有走进人物的内心,没有把自己从角色中剥离出来。三是演员本身对人物的驾驭不够自信,更谈不上驾驭整个舞台、驾驭观众的情感。四是没有真正端正对艺术的态度,对人物仅仅是浅表性的认知,走上舞台只是根据自己的感觉随意发挥,导致对戏把握不稳,情节松散,更谈不上严谨,长此下去就养成了不入戏的习惯。五是演员不懂得“入戏”这一表演技巧,在台上我行我素,忽略了相互刺激,甚至对搭戏人物的台词及唱词都不去理解和分析,导致情感平平,使剧情的发展推不到合理的点和面。以上几种状况,都是表演过程中的障碍,如果想排除它们,首先要打消其它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戏中的人物中去,用心去感受你所演的人物,并要感受环境、感受音乐,把握好分寸,不温不火,才能正确把握你所塑造的人物。
作为一个演员在台上要演好戏,首先就是要入戏。怎样才能入戏,前提是要对你所演的人物有深层次的理解。这就需要你去分析人物,特别是要擅长抓住人物的特征,以“点”带“面”。“点”指的是演员单个所演的人物;“面”是指演员所演的角色与整个情节的关系和作用。以你的“点”带好整个“面”就可以丰富整个情节的色彩,使原来很平淡的戏更上一个层面。若能达到这样的表演效果,那么,你塑造的人物也就成功了。我演的角色中像大型现代戏《大桥情》里的小女孩旦旦、小戏《今天老师来家访》中的男孩子军军,都是不同形态的角色。如何区别人物的不同,那就需要抓住人物特征。旦旦是一个才八九岁的小女孩,当时我演这个角色时已经是十八九岁了。为了演好旦旦与妈妈的戏,我首先是抓住了小旦旦的特征。旦旦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母亲造桥经常不在身边,虽然和姥姥在一起,但得不到父爱和母爱。由此可见,旦旦要比同龄人显得忧伤,“忧伤”是特征之一。但是她毕竟是个小女孩,天真烂漫的一面是不可缺少的特征,关键是用在什么地方最合适。于是,在演出过程中,我抓住了这两个特征:当旦旦在刚见到妈妈时显得很生疏,让人感觉旦旦与妈妈有距离感,这种距离的推理,应该与忧伤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外在的距离,内在的忧伤,妈妈也微妙感觉到了旦旦与自己的距离感。心酸的妈妈不得不向旦旦诉说自己身世,旦旦的心被妈妈彻底“融化”了,多年的积郁得以释怀,旦旦终于找回了比常人还要伟大的母爱。此时的旦旦被妈妈的人格魅力所打动,童心的回归是必然的结果,天真烂漫的特征随之而来,此时舞美用暖色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配合,把旦旦这两个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给整个戏增添了色彩,也打动了观众。小戏《今天老师来家访》,我抓住了男孩活泼但很顽劣的特征。小学生军军,由于父母在学习上缺少关爱,导致军军在行为上顽劣成性。如何表现军军的顽劣?首先要分析顽劣的原因,是因为父母不关心孩子成长过程,只关心成绩所导致的作业作弊现象。所以军军的顽劣不是本质上的,而是外在的因素造成的。在表演时应抓住军军活泼可爱稚嫩的一面,使观众尽量从同情的一面来看待军军,发人深思,也就达到了该戏所要表达的的内涵。
要入戏,还要学会吾戏。我演《霞客行》中徐霞客的儿子李寄,是一个才十多岁的孩子,如何表演见到父亲的第一感觉,这就需要想象力。首先我认为李寄自出生后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徐霞客,更多的是在想象中估摸出来的父亲模样,这个模样在李寄心目中应该是英俊潇洒的公子,有着一副和蔼可亲容颜,因为李寄在生活中缺少的就是这样的父爱,得不到的总是最美好的,这就是我在演这个角色的同时,给我自己作的思想铺垫,目的也是为了寻找人物的行动根源。然而,当李寄得知父亲归来,兴高采烈的来见父亲,见到的却是一个枯瘦、病态、奄奄一息的老头。由于前面我把悟到的戏作了深层次的分析,见到父亲后自然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见到父亲后,很正常的反应首先就是一愣,整个时空凝结定格。一秒、二秒、三秒,眼泪从眼角含着,此时我驾驭着整个演出空间,制造出哽咽的气氛,从心里轻轻的喊了一声“爹爹”,再过两秒,就像箭在弦上一样发出,大喊“爹爹——”,含着的眼泪夺眶而出,音乐随之而起,全场震撼、催人泪下、扣人心弦,达到了情感的巅峰。由此,我认为一个演员所演的戏要想感动人,就必须对剧本中没有体现出来的人物状况作充分的准备,也就是“悟戏”,只有把戏悟好了,演起戏来才会“入戏”,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在演出中,由于各种因素而导致的紧张是时有发生的,而这种状态更是拘束了演员内在潜力的发挥,严重干扰了演员的入戏。表演作为一门艺术,是展示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而演员的任务就是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感染人、教育人。一个好的演员应具有激情和想象力,但要使表演富于魅力,演员在创造人物形象时,“情”离不开“理”的介入,“理”也离不开“情”的渗透,只有理顺了“情”和“理”,使演员在情理中入戏,那么演员在台上演出才会自如、抓神、表演流畅,并能做到紧扣戏中每一个环节,从而更加真切地打动观众。
演出要认真,但表演要松弛。所谓松弛,我想应该分外在的松弛和内在的松弛。外在松弛,应该是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的语言和形体等技术要用得合理得当,尽量不使其成为表演中的障碍;内部松弛,首先应该是内心的松弛,在表演过程中心理状态的放松。只有做好了心理松弛,演员便可注意力集中,用心去体验角色,从而体现出的表演是真实的、自然的。我想,无论我演《大桥情》中的旦旦,还是《霞客行》中的李寄,如果在表演上达不到松弛,那么旦旦的“忧伤”;李寄的“含泪哽咽”是不可能实现的。由此可见,“松弛”才是“入戏”的最高境界。只有让我们的演员在表演上达到了松弛,那么我们的演员才可能在舞台上把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无可挑剔。当然,演员在台上演出,不光要保持松弛,同时也要学会“控制”,当演员入戏时,要做到“戏中有我,我中有戏”,时刻把控好剧情发展的空间,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那么,这样的表演,才算得上是上成的表演。
作为一个好演员,不光自己演出要入戏,还必须把观众带进戏里,使观众入戏,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演员都要有换位思考的能力。我们每个演员,应该是剧本和观众之间互动的纽带,是剧情内涵的传播者。剧本给演员刺激,那么演员就应该给观众刺激,才能正确反映剧本所要表达的意思。如何引领观众入戏?首先要求演员的表演应该是真实的。我们都知道,剧本赋予演员的唱词和念白,都是出于生活来于生活的,但这只不过是作者本身的体验。要使我们的演员在表演上达到真实,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演员多去体验生活中的情长理短、喜怒哀乐。通过学习理论、体验生活,演员才能真正找到剧本的脉搏,把握戏中的细节,准确地抓住人物在生活中的特征加以发挥,只有在这样基础上的表演才能使观众产生共鸣,就能够使观众达到“入戏”的效果。
对于“入戏”一说,各人见解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演员在舞台上不断总结,不断积累。每塑造一个人物,就有不一样的心得。这种心得也是因人而异的,但端正艺术态度,认真演戏对于每个演员来说,应该都是一样的。只有端正艺术态度、认真演戏,做到戏戏入戏,才能使我们每个演员在艺术道路上走得踏实、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