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老年人使用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新思路探析
2015-11-15周洋溢
周洋溢
(武汉大学 城市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1 引言
21世纪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规划建设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城市公共空间就有了充分的必要性。首义广场是武汉最具历史纪念意义的综合性广场之一,以它为例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广场主要由两大景观轴线组成,主要轴线由武汉红楼通至辛亥革命博物馆,贯穿南北,次要轴线由中央花坛通至湖北剧院,联络东西,两大轴线共同构成了广场规则式的空间格局,轴线两侧为各种小型的活动空间。
2 调研现状
本次调研将武汉首义广场周边的环境和交通均纳入考虑范围内,为了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笔者将首义广场分为了首义北广场和首义南广场两大部分。首先采取的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9月20~26日笔者对规划层面的使用者对广场服务范围、交通可达性、外部辨识性、空间面积和数量、整体环境的满意度和需求度评价以及设计层面的,对使用者在广场中的活动内容、活动时间、活动频率、活动评价的调查。其次,是观察走访,通过实际观察分析广场使用,并走访了解老年人对此公共空间的评价。
2.1 活动空间种类较少,缺乏多样性
在实际调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首义广场93%的活动参与者是老年人,他们早晚多进行动态活动,其他时间则多进行静态活动,但是现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老年人活动空间种类较少,缺乏多样性,出现了打牌、跳舞、健身等活动全部局限在一个场地的情况。图1的数字中大部分地块的满意度需求度均较高,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老年人对活动空间需求的提高,地块7满意度较低而需求度较高,说明老年人对此处公共空间需求量较大,但现有的空间条件不能满足其需求,因此应该对其加以改造提升;地块5满意度较高而需求度较低,说明场地活动条件良好,且较为饱和;地块1满意度需求度均较高,说明该场地景观环境良好,可以进一步改善提升;地块2满意度需求度均较低,说明此场地不必要作为活动空间。此外,在对地块7的实际观察中,笔者发现,该空间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老年人密度差别较大,晚上约为0.9人/m2,其他时间则为0~0.3人/m2之间,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晚上人们对活动空间的需求量最大,现有的活动场地都已处于饱和状态,人们对环境条件要求只能随之降低,但当其他时段人流量较小的时候,人们对景观条件要求就会大大提高,因而也就从侧面反映了地块7的空间质量缺陷。
图1 首义广场平面图
2.2 场地形式单一,识别度低
图2 老年人对首义广场活动空间的满意度需求度对比分析
广场为了凸显纪念意义,整体采用欧式园林风格,引入大片草坪、规整花坛、植物迷宫等,在满足形式构成的同时却忽略了老年人的参与需求。根据调查(图2),40%以上的老年人认为广场景观一般,30%以上的人对北广场景观满意或很满意,远高于南广场,相应地,对南广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老年人也占到了30%左右,远高于北广场,为了探究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笔者对南北广场分别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南北广场景观确实差别较大,北广场在空间处理、树种选择、色相搭配、设施配置、小品类型等方面都要更胜一筹,但在空间识别度的问题上则同样是有待加强。事实上,有历史意义的广场在满足纪念功能时,也可以很好地体现场地的参与性,如著名的罗斯福纪念公园,通过营造变化多端的空间形式和视觉景观,来强调景观式的纪念空间体验,让参观者在观看、聆听、触摸、模仿中深刻地理解纪念主题。公园中四个主题瀑布暗示了四个叙事主题和四种空间体验,第一个是就职瀑布,对应一个简单明快的空间和欢快积极的旋律,通过植物、水流、材质来渲染这一气氛;第二个是田纳西河谷流域水利瀑布,通过梯形叠水寓意人民生活的曲折坎坷,对应低沉压抑的空间氛围,通过浮雕、色相的表达来使人感同身受;第三个是战争叠水瀑布,凸显紧张激烈的环境基调,对应于激流拍岸的轰鸣声和残破断折的花岗岩石材;第四个是“四种自由”叠水瀑布,自然热烈的水流声如同人们的欢呼声,整个空间一片欣欣向荣。四个瀑布表达出了空间序列的起承转合和情节发展的跌宕起伏,多样的空间形式造就了丰富的景观体验。
2.3 设施不足,无障碍设施缺乏
根据调查,老年人对无障碍设施的需求度均高于50%,其中对无障碍坡道、扶手栏杆、无障碍厕所、遮阴树、雨棚的需求尤其高,都已达到80%以上,需求度越高则满意度越低,这就从侧面说明了首义广场无障碍设计的不完备,通过实际调查走访我们得知,其中问题大多在于广场空间缺少合理的配套设施或设施位置过于隐蔽、数量不足等,比如栏杆扶手、指示牌、无障碍厕所等,尤其是首义南广场部分,随处可见的由于缺少遮阴而无人问津的区域以及大面积废弃的地下空间等,这使得老年人遮阴对这些场所失去吸引力,环境状况也就理所当然得不到老年人的关心,从而间接增加了后期维护成本。
3 建议
目前就武汉来讲,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尚未就老龄化悄然降临而做出相应的改变,出现了发展步伐较为滞后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影响了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提高。
3.1 加强老年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性规划
武汉市城市公共空间整体表现为在城市核心区集聚、在自然资源丰富区集聚、在历史文化区集聚、在长江两侧集聚和沿城市道路集聚,其布局方式由功能主导,分布不均。因此,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时,应注重对老年人口分布情况和活动规律的调查分析,谨慎考虑老年人城市公共空间的性质规模,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类公共空间的服务半径合理构建老年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网络,从而使大中小绿地系统融合互动,真正实现“生活即自然,自然即生活”。
3.2 加强老年人城市公共空间个性化设计
首义广场老年人城市公共空间要充分考虑空间形式的多样化,满足不同阶层、年龄、爱好和文化背景老年人群的需求与活动规律;强调整体个性化,将空间设计与城市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等相融合,杨·盖尔将人的活动分为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每种活动类型对于物质环境都有不同的要求,相应的老年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也应据此而分别进行考虑,使城市公共空间能够积极应对老龄化到来所带来的新挑战。
3.3 凸显老年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它们的特殊性,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时,有必要对其进行单独考虑。就首义广场而言,应充分考虑其配套设施的整体布置和人性化设计,凸显人文关怀,同时,要加强各种无障碍安全环境的营造和交往性、私密性、游赏性场所设计,创造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城市公共空间。
4 探索新思路
对首义广场老年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研究,旨在为老龄化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新思路。就规划层面来说,城市各级公共空间的功能布局、性质内容、用地组织等应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而在设计层面,则应该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4.1 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
老年人行动不便、内心孤独,因此基于老年人使用的城市公共空间应该安排适当的无障碍设施:铺地应作防滑处理,并尽量避免凹凸和高差,部分空间可设置健康步道,但在卵石类型大小和空间面积上要坚持适度原则;安排足够的休憩座椅,并考虑休憩空间周围环境的设置,尽量避免外部干扰,考虑照明、防晒和遮雨设施的布置;厕所和停车场也应该考虑无障碍设计,满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
4.2 城市公共空间应具有多样性
老年人集体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跳舞、健身、书法等内容,相应地,活动空间的设计应该满足老年人的这些需求。首先,活动空间应该具有较强的识别性、易达性和集中性,利于老年人群体活动的发生,空间的类型可根据预设的活动内容进行确定;空间的的大小要根据服务人群的数量和空间的数量加以确定,应具有一定的弹性调控,不宜过分拥挤或过于空旷;其次,活动空间内部应安排相应的配套设施,空间周围应适当安排休憩设施,配套设施的数量、内容、舒适性等直接影响着空间的使用率。
4.3 加强老年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建设
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城市现有公共空间进行重新优化定位,并对城市老年人口分布和活动规律进行整体的调查分析,合理规划老年人城市公共空间的性质规模,并根据各种公共空间服务半径合理构建老年人城市户外空间网络系统,继而确定公共空间的具体位置,形成层级分明、内容完善的空间等级体系;加强各分区建设规划,重视廊道设计,使各区域相互连接成为有机整体;规划多种老年人户外活动类型,将老年人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养老机构进行统筹规划。
5 结语
当前,我国基于老年人使用的城市公共空间尚且存在着系统性不强、空间类型单一、缺乏人性关怀等问题,及时纠正偏差,弥补不足已是势在必行。不过目前已有研究多是就宏观层次的社会学角度的社会养老模式和人口学角度的老龄趋势以及微观层次的无障碍设施研究,中观层次的将老龄化趋势与城市外部空间营建结合考虑的理论策略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探索研究建造适宜老年人使用的城市外部空间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基于老年人使用的武汉首义广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适意义的服务于老年人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新思路,以期为后期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强 虹.适宜老年人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以西安环城公园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3]陆艳颖,佟雪霏,张秀梅.老龄化背景下的唐山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J].科技资讯,2012(25):184~185.
[4]李 伟,袁逸倩.针对城市适老空间现存问题的策略调整与优化[J].建筑与文化,2014(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