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摇落深知宋玉悲
——宋玉《九辩》之艺术特色

2015-11-15李玲

唐山文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宋玉悲秋楚辞

李玲

摇落深知宋玉悲

——宋玉《九辩》之艺术特色

李玲

本文着重从抒情方式、章法结构、语言、描写手法四个方面探讨了宋玉《九辩》的艺术特色,并注意了与屈原的作品进行比较。

宋玉;九辩;悲秋;借景抒情

在我国文学史上,继伟大诗人屈原之后,又出现了一位享有盛誉的作家——宋玉。他的辞赋创作服膺屈原而又独树一帜,有着不可泯灭的地位。因此,历史上往往以“屈宋”联骈并称,所谓“屈宋逸步,莫之能追”,“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

宋玉在文学创作上学习屈原,雅好楚辞,流传下来的他的楚辞体作品真伪相杂,确定不疑为宋玉作品的只有《九辩》一篇。《九辩》篇名正如《九歌》一样,是流传在当时楚地的古乐曲的名称,在《离骚》、《天问》、《山海经》中都曾提到过。宋玉《九辩》是借古乐旧题来抒发自己贫士失职,怀才不遇,老而无成,报国无路之愤慨的。《九辩》内容主要是悲秋、感遇、思君,这三者又相互交织,彼此渗透,融为一体。

从《九辩》这首长诗看,他多袭用屈原作品的辞意、词语及语句,在结构上宏伟恣肆,着重描写心情上的波折,大大增加了诗篇的感情色彩。郑振铎也指出“《九辩》是屈原《离骚》和《九章》的亲骨肉”,也指明了《九辩》在创作方法和风格上对屈原作品的血缘继承关系。《九辩》正是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描写自己的不幸遭遇,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的向往,特别是在表现坚贞不屈的性格和对理想的追求上,宋玉是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的。尤其结尾“愿赐不肖之驱而别离兮,放游志乎云中”一段,更明显的是模仿《离骚》的神游境界,并借幻想表现诗人最终不忘现实的执著,所谓“《九辩》得《离骚》之情,《九歌》之峭。”正说明宋玉与屈原之间的继承关系。

《九辩》在内容形式上承袭了屈原作品的流风余韵,但绝不仅仅停留在模仿上,而是有独特创造,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这也是宋玉能与屈原并称的主要原因。

《九辨》在艺术上的主要成就表现在:

首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九辩》对抒情诗的艺术手法有很大的开拓。情感是诗歌的生命,优秀的诗歌无不渗透着诗人最真挚的情感。《九辩》之所以传诵不衰,就因为它表达了无比真实的情感,拨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弦。作为政治抒情诗,它不是直接倾泻诗人内心的激情来感染读者,而是将自己的身世之感、忧国之念和悲秋之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浓厚的感情,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诗人的感情和自然景物互相衬托而融合为一,这样就进一步开拓了诗的意境,提高了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辩》全诗由悲秋的主旋律组成,以秋景、秋声、秋色为衬托,把萧瑟冷落的秋天与自己那种幽怨哀愁的感情交织在一起,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情由景而发,景因情而写,结果,情因景而更浓,景因情增衰,从而含蕴又深刻地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和哀怨心情。第一三七章集中描绘了秋色、秋声、秋意,这一派悲凉、肃杀、凄切的自然景象,正是诗人最关情、最着痛痒之处。其中第一段尤为传诵,它把衰败、萧条的深秋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细致入微,创造了深远幽渺的意境,例如全诗的起始,“悲哉,秋之为气也”一语开端,这一来自心底的惊呼,使凄怆悲凉的秋气笼罩全篇,构成了动人心魄的力量。接着诗人一层递一层的铺写了满目凄凉的秋之画面,这对于一个踌躇于人生坎坷旅途的人何以自遣!往下诗人又写了一系列暮秋景色,因之使他黯然心伤,通宵无眠,于是情随景发,由大自然的暮秋联想到人生的暮秋,顿生“摇落”之悲,感物咏志,自喟“春秋日高”、“老而无成”。这是十分自然而率真的感情流露,使人带着浓重的感伤情绪体味这悲凉的景色,就使自然景色染上了凄婉的感情色彩,同时,这些染上秋意的自然物色,又反转过来刺激人的感官,叩响人的心弦,使人倍觉神伤,好像大自然展现在愁人面前的秋色特浓,秋声特悲,秋意特深,好像造物主故意折磨愁人,这就达到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然后,诗人又通过这凝铸的含情之景与含景之情把自己的心声传达给人们,引起别人情感上的共鸣和冲动,犹如山鸣谷应,反复地、越来越强地回荡着、冲激着。陈继儒评曰:“秋气可悲,想古闷如也……自玉一为指破,遂开千古尺端。”,王夫之亦叹此为“千古绝唱,在形容之外,别有霏微”。由此可见,诗人成功的运用了“景生情,情生景”,缘情写景,因景生情的手法,为诗歌创造出一种情景相化相生而极为丰富的艺术境界。也正是由于这篇作品铸成了“宋玉悲秋”的典故,并对后世文人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杜甫《举汉中王手札》有句“悲秋宋玉宅,失路武陵源”。《咏怀古迹》有句“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的诗道出了《九辩》“悲秋”的艺术感染力量。宋玉《九辩》实为我国历代文学“悲秋”主题之滥觞。

其次,回环错综的章法结构。《九辩》用的是先描绘客观后陈说主体的章法。先渲染秋气之萧瑟,再陈说遭遇之不平,借描摹精细秋景传感慨不平之情入微,说明宋玉在内心体验方面达到了空前细密熨帖的程度。在结构的安排上,《九辩》如后世散曲中的套数一样,是由多数音调组成的乐曲,诗人精心选择组织材料,在主体的统帅下前后交错,相形见义地表现主题,形成了回环错综的章法结构。首章,因秋兴感,写秋气之悲寂,秋景之萧瑟,悲异乡之孤独,叹失职之不平,渲染了浓郁的悲剧气氛。二章便写“悲忧穷蹙兮独处廓”的遭遇,“专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其奈何”的痛苦。三章则承接首章,申言悲秋,交错描绘“行销而瘀伤”的百物和“余萎约而悲秋”的愁人。四章又承接二章,申言“重无怨而生离”的事君不合的经过,补充二章痛苦心情的叙写,以下便结合个人遭遇,或慨叹贤才遇合之难(五章);或写楚国运的占危;申言自己处境的穷困(六章);或叹时光之流逝,悲事业之无成(七章);或痛斥谗人之蔽君,败坏国事(八章);末章则“首言前圣之可法,次言己志之不伸,次愿乞身以远去,而终不忘吁天以正其君,文章方足。”《九辩》正是“由几个母题错综成篇,故有时写实景,又有时写牢愁,一波一折,均有节奏之美。全篇像一曲曲回环的流水,无休无尽,希望与失望回环反复,交织成一张无法挣脱的网,一个不可测其深浅的感情的漩涡,使人读后回肠荡气,感到这种结构使它的境界全新,比《离骚》更为进步。”

再次,标新立异的语言,表现在:①词藻秀美,文采绚烂,词汇丰富。刻画景物或描述心理时,往往连用八九个近义词构成排比句,皆能曲尽其妙,或穷形尽相,淋漓尽致;或缠绵悱恻,低回欲绝,说明了用词的精细与丰富。②句法形式上,参差错落,富于变化,在错综变化中又侧重整齐,继承《离骚》而又有发展。《九辩》句子长短不一,二字、三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十字、十一字交互运用,伸缩自如,错落有致。这些丰富多彩的句式,随着诗人思想感情的流动变化而疾徐相间,跌宕起伏,读来有一种音乐的美感。同时,《九辩》又侧重句法的对称,如:“谓骐骥兮安归?谓凤凰兮安栖?”、“骐骥伏匿不见兮,凤凰高飞而不下”等,句式结构相同,词语亦大致对称。可见,宋玉吸收了楚民歌及屈骚句式,将二者同炉而冶,相映生辉。③用韵方式灵活多变而又自成一家。有一组四句,句句用韵者,有两句一组为韵者;有六句成节,句句用韵者;有六句成节,间句为韵者……抑扬顿挫,疾徐相间,摇曳生姿,音韵铿锵,诗人心灵的悸动化为美与力的旋律。④双声叠韵、重言叠字的运用,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性。据统计,全诗用双声叠韵词近五十个,叠字四十多个,这些语言表达方式能产生韵律美与节奏感,读来琅琅上口,绘声绘色,悦耳动听,情味悠长。特别是结尾一段,连用了“抟抟”、“湛湛”、“习习”、“丰丰”等十二个叠字,加强了诗歌的节奏,有力的渲染了作者神游太空时,群神毕至,前呼后拥,车马喧闹的威武场面,高贵的气派和热烈的气氛,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其音响之复沓,节奏之鲜明,又不能不使人佩服作者的才华及驾驭文字的高超本领。⑤语气助词的灵活运用。《九辩》中语气助词用的多,而且用的活,特别是“兮”字的位置,更是极尽变化之妙。或前,或中,或后,依照表情达意和音韵的需要灵活运用,诗句错综变化,读来疾徐有致,有助于造成一种哀婉缠绵的气氛,丰富了诗歌音乐的谐适美,可谓前无古人。⑥比喻手法的运用。《九辩》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主要是明喻、隐喻。如以惠花曾在华贵的殿堂里开放比喻自己曾被君主信任重用,以惠花繁茂却无果实比喻自己遭谗被疏,功业未成;如以“猛犬狺狺迎吠”比喻小人依仗权势欺凌贤良;……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能更加具体确切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作者的感受及其所处时代社会的衰败景象,更有利于感情的表达与主题的传达。

最后,铺叙写物,状物细微的描写手法。例如,他在诗中写凄凉的秋景时,依次写归燕、寒蝉、大雁、鹍鸡、蟋蟀,抓住自然界生物的秋季特征,加以铺张敷陈地进行描写。又在后文写秋天的落木景象时,既加铺叙又刻画细致入微,“叶烟邑而无色兮,……形销铄而瘀伤”写寒秋中的树木,对其枝条叶干的颜色、形状,以至神态做周到而不厌其详的描绘,真可谓“极声貌以穷文”,这在宋玉以前还少有出现,在文学表现手法上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发展。

总之,《九辩》的艺术成就是相当高的。欧阳修提出“宋玉比屈原,时出蓝之色”,可谓知言。宋玉作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他的艺术风格是情景相生,婉丽清新,缠绵悱恻,低回欲绝的。他的作品情信而辞巧,予后代文学相当的影响,后世许多私淑宋玉者,曾祖述其文风体格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赋。所以,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便说宋玉作品是“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1]褚斌杰.楚辞要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袁梅.宋玉辞赋今读[M].济南:齐鲁书社,1986.

[3]朱碧莲.楚辞论稿[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4]梅桐生.楚辞入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5]杨金鼎等.楚辞研究论文选[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6]中国屈原学会.中国楚辞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7]陈桐生.楚辞与中国文化[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基础部226011)

猜你喜欢

宋玉悲秋楚辞
辛丑立秋日有怀
古人为什么喜欢“悲秋”
新语
人见人爱的“子”
这是个什么字
爱过的人会殊途同归
唐五代佛典音义引《楚辞章句》校勘举例
朝华已披 夕秀方振
说“看”不用“看”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