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融入与落实
2015-11-14董娟霞
董娟霞
【摘 要】“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世界要和平,人类要和睦,需要各个民族相互了解并相互尊重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学习历史学、它能教会人们以更理智的态度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尤其对于正处在成长发育中的中学生来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其中,它不仅能教化学生的良好品德、使之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是教学创新方面最富于挑战的环节和素质教育能否落到实处的最终着眼点。本文从“培养”和“体验”两个层面论述体验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中学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说过“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的确,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在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人文素养上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除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外,更指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所以本人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历史教学的最佳途径。
如何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历史教学?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呢?新课标的表述是“体验与培养”。本人认为这两种途径缺一不可、偏废不可,不如称为“于体验中培养”来的更恰当,更具操作性。下面将以中学历史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为例,浅谈本人在历史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融入与落实。
一、从“培养”这个层面讲,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情感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要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的作用。因为从理论上说,人的情绪的产生不可能离开外界因素的干预,因此学生的情感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是情感的营造者、是情感的表现者、是情感的升华者、是整个过程的调控者。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丰富课程资源,推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在实施《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这一教学过程中,本人除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和人文因素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外,还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料。如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影视、纪录片图像资源等手段方法进行知情体验,将历史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等再现于课堂,形象生动,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体化,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讲授“港澳回归”这一子目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港澳回归时全国人民的期盼、欢欣鼓舞。选择播放纪录影片的片段,学生不仅可以看到那激动人心一刻的交接仪式场面,还可以亲眼感受到来自全国人民的欣喜与激动的样子,看着庄严的五星红旗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冉冉升起,学生很自然地获得生动而真实的历史知识,对港澳的回归有个更直观清晰的认识与深刻的理,也使爱国的情感得到共鸣与升华。
(二)适时点燃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用情感来培育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导入新课时要煽情。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设计得好,就能唤起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的导入新课时,本人播放了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一首诗《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用这首反映台湾同胞思乡情结的诗歌,营造出一种凝重的氛围,并使学生深切体会余光中老先生包括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实现祖国统一。
同时,还请学生吟唱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之《澳门》篇,让学生用心感受诗人那至真、至圣、至诚的文字及真情流露,在诗的字里行间表现出游子对祖国深深的依恋和拳拳的情谊,也表达了广大人民期望统一的心情。从诗歌中,我们体会到那时那刻的祖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以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2)在新课教学中要激情。在这里,我并不是说要把教师当成神圣的“牧师”,把学生当成“羊群”,一味的“说教”、“驯化”,而是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水乳交融地阐发出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体验,这样,学生既学到了历史知识,又受到了历史情感教育。如在讲《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时,我把本课内容分类四部分,并分别取名为“母子生别离”——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慈母声声唤”——“一国两制”的构想;“港澳喜归来”——港澳的回归;“游子当思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层层递进,用醒目的子标题感染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这种情感中体验历史的存在与发展,使学生既学到了历史知识,又受到了历史情感的教育。
(3)在做结束语时要留情。所谓留情,就是结束语要能引起学生的回味。俗话说“编筐织篓,贵在收口”。在教学中,如能设计好课堂的结束语,引起学生的回味,则不但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增加课堂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历史,让学生的情感再次升华,产生共鸣。《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这段历史后,我设计了一段结束语:“经过不懈的努力,诗人闻一多的心愿终于得偿所愿,我国先后在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迎来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洗刷了耻辱,国人的夙愿终于实现了,然而……”此时,教师的语气缓慢并沉重,多媒体打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并让学生轻轻的吟诵,深深的感悟,最后请学生续写乡愁……这样让学生结合现实,树立一种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学习的意识,从而让本节课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
二、从“体验”这个层面说,就是要注重学生自我的感知、感念和感悟
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标还是立足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道德主体的完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群体特质和个体差异,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亲身感受与体验的权力,尽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逐步塑造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独立的精神家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融入与落实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育人本是一项长久的事业,如何能急于求成?但教师可以就一节课、一单元预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设定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要意识到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有意识的体验中培养,可以培养出他们的人文涵养,使其人性良知、人格尊严、伦理道德和公民义务等等人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使他们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邱立波译:《大学之理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向新军:《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育》,[D].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