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本策略
2015-11-14未孔兵
未孔兵
【摘 要】问题意识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比较难的或疑惑的实际问题以及理论问题,而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建造良好教学环境,激起学生发部;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会问;倡导自主探索活动,鼓励学生勤问;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多问。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研究
一、建造良好环境,激起学生发问
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共同研究者、共同发现者,成为学生的知心的朋友,促使学生解除思想包袱,大胆表现自我。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学生问题意识赖以生长的土壤,是情感、信息交流的主阵地。师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鼓励的目光注视着学生,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见时,教师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表扬他(她)有敢于提问的勇气,而不要冷嘲热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是先让学生自学,然后由学生交流自学结果,学生很容易从课文中知道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于是我就在验证对称轴时让学生自己举例,其他同学验证。如我班周梓明同学提出长方形有4条对称轴?立刻有同学反驳:“明明只有2条,怎么有4条呢?”我把这个问题又抛给该同学,林宇轩同学自信地说:“除了长和宽中点的连线外,沿着对角线剪开也可以让图形完全重合。”这时马上有学生反驳图形是不能剪开的。于是我立刻试一试。这样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中的“完全重合”,让学生产生误解。于是我适时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说明。还有一个学生竟提出了正方形有无数条对称轴的说法,很多同学听了以后哄然大笑,但我表扬了该同学,而学生们有的点头附和、有的却在沉思,我就顺势问学生:“同学们是不是都赞同?”这时有同学又提出新的问题:“照他这么说,每个图形都有无数条对称轴?”同学之间自然而然地进行了一场辩论,而这些问题和这场辩论,正是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求知欲旺盛,学生的天赋,独特的想法喷涌而出,促使学生由唤起问题意识到敢于提出问题。
二、精心创设情景,培养学生会问
要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程度,不仅要重视学生理智活动,还要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教师利用现成的有利环境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让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地从事各项智力活动。例如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本班有男生32人,女生24人,________?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提出了不同的问题。还可以创设激疑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具有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展示数学魅力,引起学生思考。营造一种探索气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具体情境中,从而诱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有问不完的问题的心理状态,让他们的思维在数学的海洋里遨游。比如在教学“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有限小数”时,我不直接把结论给学生,而是设计了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抽签比赛活动的教学情景。我把一些分数制作成卡片,让学生去抽签,每抽出一张后,要求学生直接说出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答对的同学奖给红花一朵,然后看一看谁得到的红花多,谁就是冠军。抽出来的分数如果是能口算的,学生一般能正确判断;而一些不能直接口算的,学生就不能马上判断出来。适时,我马上告诉学生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并让学生对我的答案进行验证。经过多次验证后,结果准确无误。学生就会产生悬念,老师没有通过计算怎么能判断得这么既快又以对?是否有一定的规律?有什么决窍呢?有的学生就会问:为什么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与分数的分子有关,还是与分数的分母有关呢?还是与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有关呢?在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大提高,强烈的疑问意识使学生的问题提出一浪更比一浪高。
三、倡导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勤问
教学中,问题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探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学习的主人。学习本身是一种紧张、困难的认识思维活动。如何让学生从紧张、困难的学习氛围中解脱出来,关键是能否充分调动学生运用眼、耳、手等多种感官去注意观察,形成自主的视觉、听觉、触觉的愉悦探索。比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出示与新知有关的题目:比较0.1、0.10和0.100的大小,让学生说说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说这三个小数相等,有的说它们不会相等,有的学生在静静地沉思,这三个小数的关系究竟怎样呢?我不直接给予答案,而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分组讨论。有的学生用三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分别分成10、100、1000等份来证明;0.1是一个;0.10是10个,也就是;0.100是100个,也就是;从而得出0.1=0.10=0.100。有的学生画出线段图,将线段分成不同的等分,在线段图上标出0.1、0.10、0.100,结果发现都是在同一个点,从而得出结果0.1=0.10=0.100。有的同学生用假设法,给这三个小数都加上相同的单位“米”,变成0.1米、0.10米、0.100米,再将3个名数换算成毫米:0.1米=100毫米、0.10米=100毫米、0.100毫米=100毫米,从而得出三个小数相等。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就会发现规律,有的就会问:小数的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是否都不变呢?有的就会问: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都不变吗?有的就会问: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都不变吗?这时,我让全班学生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对这三种表述进行比较,最后得出正确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学生在问题中明确了小数的性质,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计数单位有没有变化?学生在合作活动中互相交流,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迸发出无穷问题的火花,使学生勤问。
四、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多问
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来源于每个人的身边生活环境。通过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生活数学。唤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乐问。如在教学行程应用题时,我便在教室里创设一个两人相遇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用生活数学来萌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会利用现实生活提出数学问题。又如,在教学“近值数”时,我先让学生到附近商店了解各种商品的价钱,看一看商店里对各种的商品的价格标价是怎样写的。学生就会发现小刀的标价是0.30元,圆珠笔的标价是1.00元等等。在课堂上,学生就纷纷提出:为什么商店里的标价都是两位小数?为什么有些是整数的它偏偏要用小数表示,为什么要在小数后面多写两个零?能不能直接用整数表示呢?能不能用一位小数表示呢?能不能用角作单位?是不是只能用元作单位?能不能不带单位名称?等问题,课堂教学呈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学习场面。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而且培养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