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考试重围,让学生不再“心悬一分”
2015-11-14李肇平
李肇平
【摘 要】考试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传统方式,在教学活动中被广泛而大量地运用,几乎成为了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方式。而考试的结果——成绩,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乃至心理的影响却是一把双刃剑。良好的成绩不仅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积极的信息,而且也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提高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而一次不如意的成绩则往往让学生产生巨大心理负担,甚至引发厌学情绪。为减少考试带来的不良后果,需要教师注意成绩的统计方式以及采用合理的办法公布成绩,并且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和情绪安慰,为学生创建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考试成绩;学生;心理负荷;减缓办法
一、为何考试能在校园内长盛不衰
尽管素质教育已渐渐取代了应试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新课程改革也在蓬蓬勃勃地发展,受评价机制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依然把考试奉为提高教学效果、管理学生的主要方式。在巨大的压力下,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对分数和排名的斗争日趋激烈,家长也形成了一种“以分数看孩子未来”的单一偏激心理,因分数和名次落后而被老师舍弃的学生日益增多。此种现象若长期继续下去,势必引发诸多教育弊端。
(1)学校:通过考试给师生施压,获取较高的升学率。
(2)教师:把考试成绩作为对教学效果的一种自我认证。
(3)家长:需要成绩来掌握孩子的在校情况。
学生:升学压力与同学竞争下的无奈选择。
二、如何把成绩带给学生的压力和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如何缓解学生面对考试和成绩的压力感
(1)凸显考试的本质意义,降低分数的重要性,避免以偏概全的判定。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测和督促,分数只是一个表象化的标志,只能是一个具有借鉴意义的符号,不能代表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理论水平 。这个“符号”当用则用,必要性不太大的时候可尽量避免使用。在大型考试如期中、期末考中采取评分和排名的方法,平时小考则尽量避免排名,以考试检测的方式进行即可。测验的目的不在于分数,在于反应和暴露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查缺补漏。分数的经常出现反而让学生注意力转移,影响对学习的热情。
考试评分需慎重,在合理的情况下宽容给分。适当地把分数总体提升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信。对分数的敏感度使得学生情绪易被分数左右,把分数压得过低容易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丧失学习兴趣。而在合理的基础上适当把整体分数提升一个段位,对学生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对于及格边缘的学生,把分数给到及格也是一种安抚学生心灵的方法。及格与不及格,虽然分数相差并不是很多,但意义相差甚远。
不高调宣布分数,不以排名论成败,以此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对分数的恐惧。学生怕的往往不是考试,而是试卷上鲜红的分数以及随之而来的排名。排名意味着比较,意味着有人领先有人落后。诚然,这是正常情况。但是,这种方式往往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情绪,比如名次靠前的学生会沾沾自喜,甚至会对成绩稍差的同学产生远离或轻视的心理;而排名靠后的学生,他们会自觉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在老师眼里没有分量,更无法安心学习,久而久之,恶性循环,会产生诸多问题。
(2)积极引导学生心理放松,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成绩。在关注学生学业情况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密切关注学生心理成长。考试带来的压力是无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放松心态,不因考试而背负过重的负荷,导致心理疾病。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暗示,时常给予鼓励,并不要表现出对分数的一味强调,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明智的。
为学生创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课余兴趣的发展不应阻止,而是持鼓励的态度。以分数为单一评价体系的做法会导致学生个性发展受到压制,而均衡的课程安排即音乐、体育、课外实践活动等的加入会让学生得到适度的放松,也有利于调节紧张的情绪,让头脑得到休息。这在学生心理放松和培养兴趣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对主课成绩的注意力,让心态变得更加积极。必要的时候,请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心理辅导,安抚学生情绪,创造健康、积极的心理环境。
(3)家长的观念需改变,分数不能说明一切。出于希望孩子通过学习出人头地的心理,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无疑是特别关心特别看重。一个高分能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努力与成绩,但一个低分不一定代表孩子不思进取,没有努力。而许多孩子就是因为家长给的压力过大,导致考试紧张,回家精神也高度紧张,生怕家长询问成绩。一旦没有取得理想成绩,家长便对孩子实行“冷暴力”,即用分数说话,这是一把无形的刀,对孩子的心理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正如前面所说,分数不能说明一切,高分与低分并不能判定孩子的学业成功与否。教师应与家长进行交流,让其不要过度紧张孩子的成绩,要对孩子采取鼓励与安慰的方法,创建温暖、舒适的家庭环境,家人的鼓励会是孩子学习的莫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