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
2015-11-14郝飞鸿
郝飞鸿
【摘 要】在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都很高。语文教学中,“问题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利用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学科素质、人文素养、学科方法、思维逻辑能力。同时,“问题教学法”的运用能带动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为学好语文知识和各门学科奠定智力基础。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初中语文;教学运用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汉语言的字、词、句、段、篇及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还要进行健康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陶冶。然而,初中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总是不能令人乐观: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太不成比例——效益不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中,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认为,突破口在于运用好“问题教学法”。
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呢?
一、运用问题教学法,首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智力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在引导学生体会父子的深厚感情时,有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研读和思考:文中一共写了父亲的几次背影?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要求学生默读,按顺序找出关于父亲背影的几次描写并标出记号。当学生完成第一个问题的任务之后,教师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写四次父亲的背影?哪两次写的比较详细?教师在这样提出问题之后,又让学生自己默读探索,小组讨论,并要求把探索的结果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当观察到学生基本完成这个问题的解答之后,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紧接着,又提出第三个问题:看见父亲的背影,儿子总共流了几次泪?为什么流泪?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文中有关流泪的描写,读后,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后,得出父亲疼爱儿子,儿子怜爱父亲,父子情深。
很明显,这位教师所提的三个问题,本身都包含着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三个问题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前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但是三个问题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整堂课,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由教师的提问,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
语文教学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是否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
其一是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
其二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其三。是用引导对比的手段,促使学生从生疑到解疑。实践表明,引导学生做对比,不失为培养学生生疑解疑的重要手段。久而久之,学生自己会形成一种学习的心理定势——对比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提问,可以用古今中外学者爱好质疑提问的实例启发和开导学生,使他们懂得质疑提问不但是好学上进的表现,而且是取得好学业进步的关键。另外,教师在对待学生提问的处理上应该是多鼓励引导,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而表现厌烦的情绪。
三、运用问题教学法,带动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
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围绕着问题解决进行的。因此,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对其他教学法的带动作用也是必然的。这种带动作用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问题教学法对其他教学法的运用起穿针引线的串联作用。例如本文在前面提到的《背影》中关于父亲的几次背影教学的过程中,第一个问题要学生默读思考,把教学中的默读方法串联了;第二问题要学生讨论,则又把“讨论法”串联起来了;第三个问题在学生与父子产生感情共鸣之后,要学生带着情感体验朗读这段课文,这样又把朗读教学法串联进来了。由此可见,用问题教学法把其他教学方法串联起来,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其二,问题教学法的运用也为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开辟道路。比如目前许多教师传统的讲读正在逐步向“导读”转移。对“导读”来说,学生自读是基础,教师引导是关键。学生在自己学习新课文时,也必然是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导读”法最终的教学目标和问题教学法的“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一致的,所以可以这么说,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实际上也为“导读”法及其他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开辟道路。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法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学生变得聪明、有才智,从而为学好语文知识和各门学科奠定了智力基础。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出路在于教法的更新,而问题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朱自清.《朱自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