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塑造
2015-11-14阮锦平
阮锦平
【摘 要】历史课程蕴含丰富、深刻的人文精神,因此历史教学过程中人文主义内涵的挖掘与展现是学生人文主义精神塑造的重要途径之一,影响着学生健康成长,同时能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文精神
当今世界高速发展、日新月异,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同时也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目的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它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充足养料,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使历史课程中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科学合理的呈现,实现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一目的呢?中学历史教育,在本质上是以历史事实的再现为依托,通过科学地诠释和分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由此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
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通过教师自身学识底蕴、举止风度以及对事业和学生真诚的热爱等方面来体现。历史教师是历史教育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在历史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实现历史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实践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无意识的呈现教师个人的风格特点。如情绪情感、生活理念、乃至教师个人的经历、爱好、对善恶美丑的臧否等等,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完善人的过程。现代教育理念不再是单纯的向学生传递知识,使学生识记知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精神的发展,知识只是起载体作用。因此教师个人良好人文素养不仅仅是教师自身形象的要求,更是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她不仅仅是简单的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育人,也就是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就意味着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必要的职业能力。
二、转变传统历史教学观念,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
中学历史教学内容虽然蕴含着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以及强烈的感情色彩,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重课本显性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而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虽然随着课改的开展、学校的要求,教学常规检查的配合,很多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也写上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大多是流于形式,在实际授课中绝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历史知识的串讲,形成一种以传授知识为主忽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固定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教案中设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意无意的忽略,造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人为性的缺失,导致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课程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无法起到该有的教育价值,最终影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历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在设计教案时根据课程标准,围绕教学三维目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重新定位和思考,避免流于形式。改变过去照本宣科或只重历史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而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情况,应力求在授课过程中挖掘历史显性知识点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同时注意不断优化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通过丰富的表情、起到好处的动作及生动的语言,传递可歌可泣的史实,展示绚丽多彩、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同时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刺激和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得遥远陌生而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有血有肉,贴近学生生活,从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进而影响学生的人格,陶冶高尚的情操,最终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例如,八年级上册的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第一节课《鸦片战争》这节,就蕴含着丰富、深刻的人文精神,因此历史教师应有效的把握教材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林则徐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进行虎门销烟;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并迫使中国清政府顶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等基本史实。教师以这些基本史实为依托,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分析从而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血腥和肮脏,揭露资本主义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感受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坚决维护中华民族尊严和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分析国家民族的强与弱,国家命运和民族强弱的息息相关,铭记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而努力奋斗。只有这样,历史教学过程才是一种人文精神陶冶和知识传授相结合的过程,才真正发挥和实现历史课程应有的价值。
三、转变传统教育评价方式,变革考试,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虽然对基础教育教育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例如关注学生发展过程,提出形成性评价;关注综合学力考查、质量综合评定等,教育评价有了不少进展,但根本性的结症问题改变仍然不大,“考试”依然是学校、学生、社会的指挥棒。现在基本还是以“一考定江山”,因此老师、学生、家长为了在中考、高考中取得较优异成绩,为考试量身定制学习内容,忽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习惯等综合素质内容的学习。例如初中历史作为一门等级科,分数最终在整个中考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与语数英等学科完全无法匹及,因此不管学校、家长还是学生自己都有意无意的将语数英作为主课,而历史定位为副科,因此在这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体系下,历史作为一门副科,学生对他的关注度少之又少,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也紧绕考试这一指挥棒,知识目标也就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唯一诉求,直接忽略历史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这样的考试制度已严重偏离教育教书育人的宗旨,严重影响下一代的健康发展和成长,严重损害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了。因此要转变对学生评价的传统方式,实现对学生评价的多元化。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不能只评价学生对历史书本知识学习的水平,同时也要考察评价学生其它各方面的才能。促进历史课本所蕴含的人文内涵的挖掘与呈现,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
总而言之,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中心和灵魂所在。人文主义精神的教育对个人的健康、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民族国家的伟大振兴,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广大历史教师要时刻认清自己肩负责任和义务,努力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挖掘人文精神同时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以适应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促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