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耕心语学问·事业·责任
2015-11-14崔玉龙
●崔玉龙
楹联首先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它集诗词的严谨和散文的灵动于一身,其基本特征是语言对仗和声律协调,讲求字法、词法、句法,考究语法和修辞学,追求具文、具象、具意,靠形象思维状物、明理、写意,可谓“平平仄仄两行字,人事纷繁尽在中”。如同古典诗词一样,楹联博大精深,魅力喷薄,韵味无穷。如果说诗词的高远须永远攀升的话,那么,楹联的深邃也永远预留探底的空间。所以,有缘从事楹联文化的人,都应有大决心,下大功夫,花大力气,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学习、研究、创新,决不可浅尝辄止,或得之皮毛或半途而废。实际上,创作楹联对于激活思想、锤炼文字、放飞想象,有效提升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而一个人如能真正写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楹联又是一项文化事业。在传统文化中,楹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属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楹联具有文学性、群众性、实用性的品格,使之不仅是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更是传播正能量、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便捷武器。正因如此,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随时随处引用楹联;中宣部领导审时度势提出了诗联队伍要做为正规军、常规军、主力军进入思想文化战线的主战场;楹联连续两年上春晚并将继续下去,央视也用楹联的形式表彰时代人物;楹联文化逐步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覆盖社会各个层面……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楹联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影响力已远远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代。完全可以这样说,当今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楹联的存在,大凡一切活动都能插入楹联的人文关怀,楹联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楹联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和国人矢志不渝的共同努力。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也是一种重大而持久的时代责任。传承和弘扬楹联传统文化,推动楹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创楹联文化新境界,归根结底在于“六个字”:普及、提高、服务。“普及知识,力推精品,服务社会,靓化生活”,应该成为一个目标和路径,尤其是各级楹联组织要对此负起大的责任。
一个人既然选择了楹联组织,就要以振兴楹联为己任,就不能再停留在兴趣爱好的层面,必须敢于担当,甘于付出,勇于攀登。中国楹联学会蒋有泉会长在视察中国楹联文化教育基地夏县中学时,面对整体水平较高的该校学生的联作大为赞赏,认为楹联入教程,培育出一批高素质楹联人才,就是最好的联教成果。这是一个非常中肯的评价,也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号召。我们是动机效果统一论者,也是内容大于形式论者。所以,对于楹联工作者来说,社会上多一个懂楹联的人,多一个写楹联的人,多一副优秀的楹联作品,多一个发挥楹联作用的切入点,就是莫大的成绩和成功,就是尽到了一份应有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