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需求与文化担当
——图书馆24小时自助服务十年回望与思考
2015-11-14李东来东莞图书馆广东东莞523071
李东来(东莞图书馆广东东莞523071)
时代需求与文化担当——图书馆24小时自助服务十年回望与思考
李东来
(东莞图书馆广东东莞523071)
引言:图书馆24小时自助服务,它从2005年出现,经过十年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型图书馆的象征标志被视为图书馆行业紧跟时代、注重创新的精神体现。通过十年发展,图书馆24小时自助服务的展现形式更为多样、技术形态更为丰富、管理方式更为成熟。回顾十年发展道路,将之置放于更宽广时空中进行考察,辨析得失优劣,将有利于图书馆实践与理性共生发展。
时间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不同的安排和管理方式代表着不同的时代印记,折射着社会发展水平。人类自觉地开发利用时间是资本主义追求效率的产物,其历史并非很长。随着新时代人本主义回归,时间也将被重新认识。这种认知和开发才刚刚开始。有幸的是,24小时全时段自助服务,图书馆走在了文化服务领域前列。反映了图书馆人的文化担当。中外图书馆服务方式和服务时间的发展演进,为这种文化担当做了逻辑上的注解。中西方公共图书馆服务,经历了从保守到开放,从只为特定人群服务到为普通民众服务,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和延伸服务的发展过程。服务时间也从最初的几小时延长到十几小时,最后到24小时自助服务。这种变化彰显了图书馆职业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图书馆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从图书馆24小时自助服务广泛兴起及其模式来看,它符合社会学家乔治·里茨尔所说的“麦当劳化”。“麦当劳化”存在高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可控制性四个维度,自助图书馆模式契合“麦当劳化”的四个维度。图书馆24小时自助服务既有符合这四个维度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非理性的因素。从对24小时自助服务非理性因素的认知出发,我们应当特别重视来自负面的意见。批评是一种宝贵资源,是我们改进工作的一种动力,这对24小时服务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可或缺的。
基于上述思考,以图书馆24小时自助服务诞生十年为契机,我们组织了“图书馆24小时自助服务”专题研究,本专题由《时代需求与文化担当——图书馆24小时自助服务十年回望与思考》、《街角大学的兴起:一项自助图书馆的社会学考察》、《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历史必然》、《图书馆24小时自助服务:诟病、误读和反思》四篇文章组成,从时间制度,历史回顾、社会视野以及现实省思的角度对问题展开了讨论,以期达到明晰问题、开阔视野、启迪思考、拓展服务的目的,夯实图书馆24小时自助服务基础。
李东来
文章回顾了十年来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兴起与发展状况,认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消费社会转型的时代需求的因应产物。服务时间的突破与自助方式的结合,揭示着图书馆服务拓展与科技融合的巨大潜能。站在图书馆职业的角度来看,这是图书馆积极主动跟进时代发展、拓展职业领域、承担社会职责的精神体现,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文化担当。
自助图书馆;自助服务;时间制度
1 引言
2005年9月28日,中国大陆第一个24小时开放、读者自己取阅办理借还书手续、可以不需要图书馆员的图书馆在东莞出现,引发社会公众和大众媒体的广泛关注,也引燃了图书馆行业的服务热情和建设热潮。随后,更多的图书馆自助服务形态、更加延长的图书馆服务时间不断出现在各地的图书馆实践中,成为行业建设和研究热点。十年来,24小时自助服务在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中国各地图书馆涌现,甚至成为新建图书馆的一种必备服务形态。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展现形式更为多样,技术形态愈益丰富,管理方式更加成熟。这种新的服务方式赢得了国际同行的赞赏。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罗琳·罗伊(Loriene Roy)2007年将之称为“Never Closed Library”,并在2008年颁发首届“国际创新奖”。回顾十年之路,也有坎坷不平,但中国图书馆人的追求和探索没有停歇。我们的服务热情和时代需求对接,我们的宗旨及职责要求勇于文化担当。本文将侧重从时间制度的时代发展角度来分析图书馆24小时自助服务。
2 消费社会的时间观
2.1时间制度和社会发展
时间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文化是人类存在和绵延的基础。古代社会、近代社会以及现代社会的时间制度因人类技术发展、社会发展、权力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形态特征:古时的漏刻,仅供皇家或军队来用,还没有办法普及,而民间记录时间则依照经验(如十二地支)来表达;后来,农耕时代的不精确时间被工业时代的精确时间取代了,时分秒以至于原子时间,而且全球统一于格林威治时间。
时间制度的建立提高了效率,但制度也同样限制了人类的自由心灵,我们成为时间制度的奴仆:时间是生活和工作的轨道,是人的生命的自然尺度,也是人的发展空间,脱离了时间制度便是违规、颠覆和不遵守制度。例如,机器大生产时代确立的“八小时工作制”时间制度成为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主要方式,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只能将这一制度安排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和指南。不过,马克思认为,时间制度的进步主要体现在“自由时间”的增长,因为自由时间是实现人的自由活动和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自由时间相对于劳动时间来说更具有自由性、能动性和转化为财富的可能性。
2.2消费社会转向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过剩,消费渐渐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了消费社会。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中消费成为社会的主导性逻辑,主要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一切都成为了消费品;消费品的普遍存在论证了平等这一神话;消费的“个性化”,使个人患上了消费“强迫症”,只有将自己的一切都置于消费之中,人们才能获得安宁感与实在感。消费社会中,时间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自由观念的觉醒基础上的自由时间的增长,二是时间也成为了消费品之一的这一现实。具体就中国而言,上个世纪末,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我国法定工作时间在短短的几年里由每周48小时降为44小时,最后又降至现在的40小时。1994年《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发布,宣布实行每天工作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44小时的工作制度,即五天半工作制度。这一规定改变了建国后我国一直实行的每天工作8小时,平均每周48小时的旧工时制度。1995年新修改的《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开始施行,规定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消费社会中,人更强调自我观念和个性生命的张扬,注重个体的体验、愉悦的感觉、自主的行为特性,精神性的追求渐渐多过物质性的满足。而在这种需求转换中,单位时间内的精神愉悦成为新时代的消费特性,并将随着社会进步而愈益增强。于是,和人生紧密相关、不可再生的资源必将变得愈益紧俏,这种资源就是——时间。时间消费成为重要的消费指标,新的时间观也就伴随而生。
2.324小时服务是时间消费的标志
消费社会中消费是社会生活的主导动力,技术的发展也为24小时消费提供了可能。王建生《欧美国家服务业时兴24小时营业》认为,欧美国家服务业兴起的24小时服务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其中美国的花旗银行充当了领潮者。除了银行业,地铁、商场、书店、公共设施和公共场所都成为24小时开放的空间,如纽约地铁、台湾的7-11便利店、诚品和三联书店等等。消费无处不在,消费无时不可。这些公共场所的消费既可能表现为目的性消费,也可能表现为时间性消费。同时,消费社会中,消费及其需求也刺激生产,激发生产效率提升,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其结果是,与“自由时间”相伴的人们的休闲时间增多,休闲活动成为人的社会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活不仅仅是工作,还会有大量的休闲时间。正是在这一社会变化的前提下,24小时服务成为一种社会需求品。闲暇生活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主题,闲暇生活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3 图书馆服务始终关注人的时代需求
跟进时代发展,满足人的需求,必须体现文化担当。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的公共空间,一直以“为个人和社会团体的终生学习、独立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基本条件”为根本理念,以更开放的资源获取、更便捷的服务方式以及更自由的空间始终为用户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3.1资源服务时间的延长
图书馆资源服务的发展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演变而逐渐进步的,古代藏书楼时代的借阅复杂而繁琐,闭架时代则需要借助于馆员的知识和智慧,而信息时代则彻底抛开了时间和方式的限制,可以直接查找和获取。目前国内外大部分的图书馆都实现了开架阅览和借阅时间的延长。对于数字资源来说,24小时获取已经成为普遍和必备的基本条件。
对于资源服务来说,还书箱和自助借还机也成为服务延长的两种新的方式。不过设在图书馆室外的还书箱和室内的自主借还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或满足于随时归还但不能借阅,或者相反,因此这两种设备只能作为资源服务的补充方式。
3.2空间服务的延伸
公共图书馆以不同的方式向城市各个角落延伸,各个不同的方式被总结为公共图书馆普遍均等服务体系的不同模式或经验,在深圳、杭州、苏州、嘉兴、佛山、东莞等地区得到充分体现。总分馆体系的普遍建立解决了图书馆服务的延伸问题,更多的公共图书馆在城市区域空间内布点驻足并相互连接起来,将图书馆服务下沉到乡镇、村社区,从而满足了不同地区市民的文化需求。
图书馆空间服务时间也是随着社会观念与技术进步而不断延长的。从早些年的“八小时工作制”延长到夜晚和周末,再从周末延长到节假日的开放。到了今天,很多公共图书馆坚持“365天全免费开放”。
公共图书馆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图书馆也逐渐打破了旧的时间制度和空间构成、拓展了新的文化消费,这既是消费社会的呼唤,也是我们职业发展的机会。尤其是近年来社会经济转型遇到的人力资源稀缺这一困境,图书馆的服务延长与人力缺少困境需要多种方式来解决,而借助于技术的手段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如24小时自助服务等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内在的效率要求又满足外在的人性需求。可以说,24小时自助服务是“机器换人”这种技术革新的重要尝试之一。
4 图书馆24小时自助服务形态及发展
早在20世纪70年代,首台自助借还书机就出现在美国,由于使用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而最终遭到搁浅。1992年,在美国图书馆协会年会上,澳洲大学图书馆向全美图书馆介绍了由3M公司设计的自助借还书系统,自此,自助借还书系统逐渐成为图书馆的宠儿,新加坡、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许多图书馆都陆续启用了自助借还书系统。我国的图书馆24小时服务的倡导也一直紧跟技术发展,图书馆职业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更多开放时间的尝试。在高校图书馆,24小时自习室是目前主要存在的服务方式之一。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目前尝试的24小时解决方案更加多样化,如设置还书箱和自助借还书机以及建设功能完善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
4.124小时自助图书馆
2005年9月28日大陆首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开放,为图书馆空间与时间的延伸提供了真正的解决方案和实际案例。自助图书馆利用一块相对独立的区域,同时配置图书检测设备、视频监控、门禁系统、自助借还机、监控仪、报警系统等辅助设备的城市阅读空间。读者可凭借阅卡开启自助图书馆的大门,入内阅读图书及自助借还图书。在24小时自助图书馆内,读者随到随借、随到随还,借还自如,也可以坐下自修、阅览,就像平日开放的图书馆一样方便、简单。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有效解决了图书馆非开放时间读者不能借还和利用空间阅读图书的问题,方便读者24小时借阅。
4.224小时图书馆ATM
2007年12月首台24小时自助借阅图书的图书馆ATM(也称图书自助服务站)投入使用,它是一个带操作面板、外形类似书柜的设备,设备与图书馆业务系统相连,读者可凭有效读者证通过该设备借还图书,设备通过机械手将读者要借阅的图书送出,将归还的图书即时自动上架,如在银行ATM机上存取款一样简单。图书馆ATM的单体柜式结构形态,使其易于安装在城市的不同地方。它的出现使得图书馆的服务突破实体图书馆的限制,进行时间空间上的延伸,辐射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4.3自助图书馆升级发展
图书馆24小时自助服务具有两种主要的实现方式:自助图书馆和图书馆ATM,两者都可以实现24小时全时段开放服务。东莞在推进图书馆24小时全时段服务镇街全覆盖时,依据具体的使用环境和条件进行选择实现,在全市32个镇街中有18个选用自助图书馆,14个选用图书馆ATM。与图书馆ATM不同,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不仅延长了图书馆服务的时间,同时也延伸了图书馆服务的空间。从单点配置与服务功能及效果看,24小时自助图书馆是一种节约和高效的服务模式: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的降低、可复制的服务模式,但需受限一定的空间条件。
自助图书馆在城市的设立为图书馆服务提供了空间与时间延伸的可能性,它更像是一种存在于城市角落的公共文化空间,既满足着求知若渴的市民的目的性消费需求,也同样给孤独无依者提供了舒适的时间型消费。不过,根据目前自助图书馆服务空间的具体使用利用情况来看,其升级与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可以从空间形态、技术升级、人性化管理以及设立范围等四个方面加以改进。空间形态目前主要是依赖于原有图书馆空间的改造,或专门辟出新空间或改造扩大原有小空间,缺少独立的自助图书馆;自助图书馆的升级发展既需要考虑具体位置的选择,更要考虑独立的服务空间(木屋、玻璃屋)以及内部空间的装饰。从技术方面来说,升级发展后的自助图书馆可以无障碍地为读者服务,尤其是消除技术障碍,还可以以更加智能化的操作为读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从管理方面来说,目前主要的管理模式还是基于图书馆的具体管理规定来执行的,缺少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新管理方式,如入门规则、借阅规则、人员是否可以留宿的管理等,都应是未来可以改进的方向。
目前,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城市的设立相当有限,尚未建立规模化、立体化的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服务体系。具有空间延伸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是一种高效而成本节约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可以作为建成全覆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迅速有效方式之一。
5 服务时间与工作时间
市民休闲时间的增多,就意味着图书馆人服务时间的延长,这里会出现一种新的冲突。新的需求必然对原有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图书馆旧有的时间制度产生冲击。一方面,根据新的时间制度,图书馆服务时间需要延长;然而另一方面,图书馆员的工作时间却又要根据法律的规定相应减少,这种冲突必然导致对时间制度的道德拷问。
制度的基础应合乎道德。这一冲突背后折射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员工的工作强度是否增加问题,二是成本效益问题。图书馆员也是劳动者,其工作权利和休息权利应受保护。从根本上说,24小时自助服务,也是对图书馆员工的一种解放。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时间的越长,图书馆员工就要付出的越多,然而并没有相关的法律为图书馆人的无限付出提供相应保障。再者,成本效益的增加也是一种道德问题,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大利益这是成本效益的基本原则,基于这一原则审视24小时自助服务会发现,自助服务的设计与实践完全符合这一原则。
从其他行业来重新考察自助服务这一现象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银行、餐饮、零售等多个行业的24小时服务,与图书馆24小时服务相比照,可以发现其共有的发展特点:提供的服务是和需求相契合的;24小时服务仅仅是该行业主体服务的补充,而不是替代;24小时服务的功能是渐渐增强的,并不断完善;24小时服务有地域范围、行业领域、内容档次等不断拓展的演进历程;和新技术相伴而行。不同点主要在于服务内容方面的差异。
因此,图书馆职业开展的24小时自助服务中读者自助式服务应成为主要形态。
6 结语
改革,是中国近三十余年来最重要的,而中国的改革又从时间效率而起,重视时间、善待时间以至于建立了改革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时间观和时间制度。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休假制度和规定的完善以及民众自由时间的增多,满足民众在自由时间提出的休闲、生活以及其他各种消费需求常常成为政府发展计划中的重要目标。文化消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基本的温饱水平解决以后,文化消费和精神追求已成为必然需求。同时,文化消费也将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实力、提升民众综合素质。新常态下文化服务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新世纪十年来,图书馆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讨论到《图书馆服务宣言》的发表以及到今天将要发布的《公共图书馆法》,图书馆职业从被动的适应到主动的引领,从文化的保存者宣传者到精神消费的创造者和引领者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者,图书馆职业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当然,从目前的文化需求的弹性和隐性来看,图书馆职业也存在着压力不足、竞争不多的情况。24小时自助服务是图书馆行业具有新时代和新特色的一次勇敢探索和尝试。简而言之,24小时自助服务在当代中国产生并迅速扩展,既反映了中国现实发展需要,体现了社会追求与活力,也反映了中国图书馆人的时代意识和责任担当。
[1]东莞图书馆.东莞图书馆获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颁发的国际创新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6):63.
[2]李雪飞.八小时工作制——一项时间制度的社会史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9:11-15.
[3]李金霞.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1.
[4]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张希坡.我国劳动法中关于工时和周休制度的历史演进[J].人文杂志,1996(2):115-120.
[6]王建生.欧美国家服务业时兴24小时营业[J].中外企业家,1998(7):44-45.
[7]于良芝,邱冠华,许晓霞.走进普遍均等服务时代: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31-40.
[8]王小林.从自助图书馆到图书馆的自助服务[J].图书馆学研究,2010(12):56-59.
[9]钟新革.自助图书馆现状、功能与问题探讨[J].图书馆杂志,2009(5):35-36.
[10]何兰满.自助图书馆及其社会职能的实现——以“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1(3):40-44.
[11]季松.消费社会时空观视角下的城市发展特征[J].城市规划,2011(7):36-42.
Revisitation of the Self-service 24-hour Library: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Culture Responsibilit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self-service 24-hour library in the past decade,and that theself-service library is a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 consumer demand of the era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The combination of service hour breakthrough and self-service style reveals the huge potential of library service expansion and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ibrary career,24-hour self-service library and its service is a spirit reflection of library following the times development,expanding career areas and accepting responsibility more proactive.It also reflects library to take on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self-service library;self-service;time system
G250.7;G252
A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5119
2015-12-20;责任编辑:魏志鹏
李东来,男,广东省东莞图书馆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