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上海是个滩》到《盐道》
——李春平文学心路探析

2015-11-14杨明贵

小说评论 2015年2期
关键词:官场上海文学

杨明贵

从《上海是个滩》到《盐道》

——李春平文学心路探析

杨明贵

一、上海滩外来者生存叙事:获得作家身份

李春平是一位有着文学信仰和叙事野心的作家。在这种信仰和野心的驱使下,他下决心要做鲁迅笔下那棵直刺天空的枣树,而非故乡山洼中最常见的顺势铺展攀爬的葛藤。自古至今,这样的人也许注定要忍受孤独、遭人谤讪。一位心胆赤诚、情志浪漫且带有气质上的敏感和忧郁的文学青年,在重视权谋操作和帮派界限的官场上的遭遇,大都是悲剧性的。李春平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说,李春平当年是带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满腹戾气和“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自我厌憎逃离故乡的。根据李春平的自述,从故乡出走时,他没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一腔豪情,相反,心理蓄积着的是“失魂落魄”的悲凉,甚至有“死在外面”的不祥预感。

李春平之所以去上海闯荡,表面看是因为他为自己争得了在紫阳县驻上海办事处履职的机遇,事实上,这是骨子深处有着强烈浪漫情结和自恋倾向的李春平遭遇感情危机和仕途瓶颈后,为自己精心设计的精神逃逸之旅。另一方面,出生并成长于中国西部陕南这一沉落地带,在庸俗化、人情化、权势化官场生态中饱受挤压的李春平,对改革开放背景下以上海为中心之一,以自由、开放、公平为重要特质的海派文明有着近乎狂热的向往。就这一点而言,李春平当年的选择,投射出中国在加速开放进程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与他境遇相似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苦恼和自救策略。

闯进十里洋场之初,李春平带着兴奋和贪婪去感知上海这个世界级都会的脉搏,也以一种近乎宗教式的虔诚去接受海派文明的洗礼。但是,他唯一真实的身份是写作者。写作者的理性思维和渴望被世界关注的天性,使他很快意识到自己事实上已沉陷于浮世喧嚣和精神空洞之中。冲入上海滩的新鲜感和兴奋感消褪以后,李春平思考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以文学写作者的身份在上海站稳脚跟并放出光芒。李春平带着山野世界中民众那种朴素的“精明”,开始重新设计自己文学言说的策略和内容。李春平深知,作为一个外来的未入流的写作者,要在上海文苑发出声音、争得位置,就必须设法融入上海庶民文化圈。只有如此,自己的创作才可能进入上海官方文宣部门和主流评论界的视界,也才可能得到他们的关注甚至奖掖。这是李春平为寄居上海的自己量身制定的身份崛起路径。《上海是个滩》、《上海夜色秀》、《玻璃是透明的》等小说及长篇报告文学《辞海纪事》等作品,就体现出了李春平的这种叙事企图。

上海期间的几部小说作品,基本上都设置了“外来者”的叙述视角,写的主要是外来者“在上海的爱与恨、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架构方面,李春平有意地敛束批判的锋芒,尽力使文本世界中那些发生在上海滩的寻常故事能释放出上海人的善意和温情。毫无疑问,就接受效果而言,这几部作品都成功了。通过以文学叙事的方式表达一个外来的写作者对上海人及上海文化的认同甚至热爱,这一有利于上海城市形象包装与宣介的写作立场理所当然地得到了上海主流媒体关注和支持。在上海文学界还没来得及认真打量这位闯入者的时候,上海的官方媒体和文学评论界就已经非常慷慨地赐予李春平“著名作家”的头衔了。可以说,李春平成名于上海,缘于他的创作素材和叙述内容与上海庶民文化实现了强有力的对接。

受江南传统文化和近现代西洋文明的共同塑造,上海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审美指向——古典与现代相映,雅致与时尚兼容。同时,由于在中国近代以来经济和政治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地位,上海文化及上海人骨子深处可谓傲气逼人。上海人迷恋的是经济文化和城市身份上优人一等的自我感觉,他们不习惯甚至是不屑于关注自我在他者眼中的形成的镜像。李春平上海滩题材小说中的“外来者”形象虽然承载有向上海文化及上海人示好献媚的叙事功能,但文化上自我优越感强烈的上海人对这种有意为之甚至是带有某种功利主义动机的叙事策略是不以为然的。同时,“外来者”的叙述视角一旦程式化,势必导致接受疲劳,进而使一度形成媒体关注热潮的“李春平现象”在上海文艺界归于冷寂,或者使李春平本人历经艰辛后获得的“著名作家”的身份被其他外来者制造的新的上海滩题材文学写作潮流吞没。

二、官场政治文化生态叙事:提升市场人气

21世纪前十年,是市场化背景下中国式官僚和市侩文化恩爱相携、风光快活的十年。一方面经济数据高歌猛进,另一方面官商关系鱼水相依。亦官亦商、官商结合而形成的权贵集团迅速崛起并固化。加之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自由化局面的进一步显现,民众开始普遍关注中国官场政治文化生态现状尤其是领导权力运作的流程,对涉及权力寻租、权色交易、香艳绯闻、黑白人生之类的官场故事,更是表现出近乎狂热的接受兴趣。官场,是这一时期最具市场人气、最受大众期待的小说题材。在作了这样一番市场评估和判断以后,李春平便积极地加入到已初具流派效应的官场小说家的阵营。

从2003年至2008年,李春平创作完成了《奈何天》、《步步高》、《领导生活》、《玫瑰花园》共四部官场题材的长篇小说。此外还完成同类题材的中篇小说《读古长书》、《良辰美景奈何天》、《把人做成一朵花》、《我男人是县长》、《市长的父亲》、《一路飙升》等。其中很多作品都获得了良好的市场收益和接受口碑。尤其是《步步高》,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关注执政智慧和领导艺术的长篇小说”。在这一时期,李春平凭借自己创作产量和市场声誉,迅速成为官场小说潮流中的一员悍将。李春平官场题材的作品大都围绕这样一个问题展开叙事:当公权力遭遇个人私情的时候,领导者该如何把握一个理性的尺度。李春平官场叙事中的领导者在这一问题上的挣扎和抉择,被部分评论者认为是对官场文化心理的全息透视。通过揭秘执政智慧和领导艺术,李春平的官场小说强烈地投射出政治和领导的魅力。李春平在官场小说领域横空杀出并大放异彩,不仅提升并巩固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而且也使他真正成为在中国当下文坛和官场都释放出了话语影响力的文化人物。

就才情气质而言,李春平是一个纯粹的文人。当年的文学青年变成政府秘书,并由此开始长达十年的官场生活。现在看来,这简直就是人生中的一场意外。文人眼中的深邃和敏锐,使他看清了权力帷幕内部的争斗和算计;文人胸中的悲悯和孤直,又使他厌憎官场上的贪虐慵惰、蝇营狗苟者。李春平由农村青年跻身官场,实属幸运,身边艳羡者有之,谤议者有之。但其襟抱却始终在官场之外,其内心也始终近乎天然地抗拒官场法则。这样的人在官场上不获于上、不容于群、不信于友的悲剧性境遇,可谓命中注定。对这样的人来说,官场生涯,其实就是误落尘网,自囚樊笼。李春平与官场之间的这段悲情姻缘,既为他的官场叙事提供了丰厚扎实的素材储备,也使他能持客观冷峻的立场打量官场众生相。

在聚焦官场生存图谱的过程中,李春平使用的是一种存在心理距离的叙述话语。这样的叙事立场,使李春平官场小说所揭示出的官场政治文化生态显示出了一定的深广度和真实性。和其他一些官场小说家相比,李春平在塑造领导形象时已成功突破了脸谱化、模式化的窠臼,使领导者真正成为“有血有肉,有精神和肉体欲望的个体”。就品行做派而言,其笔下的领导者大约可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以《步步高》中古长书和《领导生活》中郑啸风为代表的楷模型领导,他们恪守官德,践行善政,正气逼人,心系民生福祉,勇于改革创新,他们是党和国家的脊梁;第二种是以《奈何天》中杨子晨为代表的才子型领导,他们睿智儒雅,熟谙官场之道,但因浪漫多情,往往“失身”于红粉,进而导致声名受污、仕途终结;第三种是以《玫瑰花苑》中罗达顺为代表的贪腐型领导,他们贪求官禄,一心钻营,挟权肥私,受贿猎艳,最终画皮剥落,难逃党纪国法的制裁;第四种可被称之为政客型领导,他们热衷追逐权势,精于厚黑之道,擅长制造派系之争,视公权为私器,争名位不择手段。《领导生活》中的郑永刚、《玫瑰花苑》中的女干部叶沙就属于这一类型。领导干部政客化,是马克主义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头号敌人。同时,李春平的官场叙事还传导出官场文化方面的基础知识,厘清了大众容易混淆的一对概念,即领导艺术和政客权术。政客权术的本质是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未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而“把人做成花一样……让反对你的人理解你,让理解你的人支持你,让支持你的人忠诚你,让忠诚你的人捍卫你。允许有人不喜欢你,但绝对不能让他恨你,如果有人恨你的话,那就让他怕你”,则是对领导艺术的经典概括。

总之,李春平的官场叙事,没有沉沦为攀贵谄势媚权的一剂春药,也没有变为执政党反腐倡廉的传声筒。李春平从普通人性的视角审视官场领导者心理深处的困惑和挣扎,拂去了笼罩在官场上空的神秘诡谲的色彩,以工笔细摹的方式绘制出一幅交织着理想信念和红尘私欲的中国当代官场风俗画。这幅风俗画既投射出官场生活的魅力,又触发了大众对当下官场政治文化生态的沉思。从这一层面看,李春平绝没有忘却文学的现实使命。可以说,投射出现实主义光芒的李春平官场叙事,是本世纪官场小说的重要收获。

三、秦巴乡土历史文化叙事:寻找文学之根

2011年以来,李春平的文学事业在外界看来似乎进入了蛰伏状态。作为秦巴作家群中一位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作家,李春平这一历时近三年的写作空窗期,一度引发了关注他、爱护他、崇拜他的各方朋友的焦虑甚至不安。很多人都试图打探出李春平写作停滞的原因。接受者的这种集体反应,生动地反映出李春平在陕西文学界的地位。地域历史题材的长篇力作《盐道》的问世,证明了这次蛰伏是宏大的写作欲望在重重阻塞中的艰难升华,是写作身份完成华丽蝶变前的痛苦蜕蛹。李春平携《盐道》与读者见面,重新成为文学界的焦点人物。可以说,“这不是所谓的回归,而是李春平蓄谋已久并最终实现了的自我突围。”

经过三年多的沉淀过滤和酝酿培植,《盐道》在体现出李春平一贯的真诚细腻、清新灵动的叙事风格的同时,更强烈地濡染出李春平回望秦巴历史播迁时汹涌于心底的激动、感伤与悲凉。叙事风格的变化,强烈地释放出一种信号——从悬浮于十里洋场到扎根在秦巴故土后,李春平拂去了都市写作、官场写作曾经带给自己的光鲜和荣耀,暂时终止了对都市精神洪荒、官场权力生态的讲述;真正开始拒绝煽动食色化化、权力化生存欲望的膨胀,彻底清除了以往叙事中存在的玩赏和艳羡欲望飨宴的精神杂质。

从展开《盐道》创作构思开始,李春平便用生发于灵魂中的深沉和悲悯打量秦巴、触摸故乡。他带着返乡赤子的自觉和焦灼,长时间地沉潜于秦巴地域的历史长河,寻觅着文学言说的灵感与激情。在斑斓而混沌的秦巴历史画卷中苦苦探求,他渴望发现秦巴历史进程中最为真实和动人的文化符号,并以此作为打开秦巴生民精神记忆的钥匙。李春平最终找到了这个符号,那就是攸关秦巴民生的镇坪盐道及曾经行进、挣扎于盐道上的盐背子们的爱恨苦乐、命运变奏。以盐背子们这个一百多年前秦巴庶民社会最底层的生存群体为描摹对象,以背盐世家崔无疾家族中父子、夫妻、兄弟关系的发展演变为叙事主线,同时,通过穿插巫术场景、匪事活动和生产劳作、饮食起居、盐业生产、集镇贩售方面的民俗剪影,李春平最终不仅艺术地还原出能展示出秦巴地域文化精髓和秦巴生民精神筋骨的盐道岁月,也成功地绘制出一幅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的秦巴历史风俗画卷。从这个层面上看,李春平又一次成功了!诚如著名评论家雷达先生所总结的:“这部小说还原了镇坪古盐道上跋涉者的风采,写出了传统美德的光亮,达到了一定的审美高度,是一部具有纯正精神指向和历史文化内蕴的佳作。”一部厚实的《盐道》,浸润着李春平笔耕的心血、感恩的泪水、虔诚的期望。《盐道》的问世,使秦巴这一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和文化的沉落地带,在中国现代以来乡土文学叙事的场域中又多了一幅属于自己的文学镜像。《盐道》的传播,使秦巴尤其是陕南的镇坪,在本地域以外的民众的文化视界中,不再只是四省交汇处的一片深山野洼,不再只有文化的贫瘠和浮薄。在盐道的盛衰变迁和盐背子们的悲欢吟唱中,在山野苦难群像和地域精神筋骨的塑造中,李春平完成了对秦巴山水、人情、风习的忠实记录和审美巡视,秦巴山野中的人性美、自然美、文化美得到了强有力的提炼与展示。在推进秦巴文化建设事业、丰富秦巴文化底蕴、解析秦巴文化特质、美化秦巴地域文化形象方面,李春平和他的《盐道》做出了积极贡献。

纵观李春平的创作历程,《盐道》体现出了两个方面的突出特征。一是题材重大,在秦巴历史文化变迁中有着特殊地位和价值的盐道生活、盐道文化首次在中国当代文学叙事中得到了全面而具象的呈现,这对秦巴地区的历史文化及社会转型研究将产生推动效应;二是转型成功,通过搜掘扒梳、融汇整合秦巴地区重大的历史文化素材,精心建构秦巴特别是陕南在文学叙事中的地域形象,李春平在陕西乃至中国当代以来的乡土历史叙事中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位,“这充分体现了李春平作为多面作家的能量和潜质。”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盐道》是李春平写作题材转型过程中的拓荒之作,加之李春平在审视秦巴历史画卷时还存在视角上的盲区,所以《盐道》在文本架构方面还存在历史文化视野不够开阔、人物生存场域单一、空间视域比较模糊、人物形象的差异性不够突出等问题。相信这些问题在以后同类题材的创作中能得到有效解决。

结 语

从寄居上海到返归故乡,在二十年的文学征程中,从书写上海滩外来者生存故事到聚焦官场政治文化生态,再到追摄秦巴地域历史文化播迁,李春平文学言说的对象不断地发生着转换,他在文学题材方面反复上演着惊险的跳跃。与之对应,李春平的文学身份也不断地被评论界重新界定。继上海滩新生代作家、官场作家这些头衔之后,《郎对门唱山歌》尤其是《盐道》的问世又将迫使评论界为李春平设计新的身份标签。李春平似乎乐于制造关于自我文学身份真相的谜题,这充分说明了李春平的叙事自信和文学野心。乡土文学是现代中国文学赖以成长并走向成熟的重要根基,民间视域下的乡土历史叙事是探寻中国文化根脉的重要途径,乡土作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群体。我们有理由相信,《盐道》的创作,是李春平创作生涯中的一次寻根之旅;《盐道》是一部有根的小说,《盐道》的问世标志着李春平决心把自己的文学之根扎在故土之上、秦巴之间。从《上海是个滩》到《盐道》,李春平的文学人生找到了根也扎下了根。有了文化的、精神的根系,文学之树必会枝繁叶茂并继续结出灵果。真诚地希望扎根于故土的李春平将来能以中国当代著名乡土作家的身份继续放射文学的灵光,继续为读者制造阅读的惊喜。

杨明贵 安康学院

注释:

① 李春平.《李春平自述〈激动得很累〉》[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11:18.

②吴红艳.《官场文学,一个特有的文学现象》[N].中国图书商报,2009-11-3.

③在当前学术界,“官场小说”至少是一个有歧义的概念。孙郁认为:“什么叫‘官场小说’不好回答,大概描写了官场沉浮、政治风云的小说可属于此类范畴。”转引自王军:《官场文学:火爆中的冷思考》,《记者观察》2003年8期,第23页。也就是说,只要是描写官场的小说都可以称作官场小说。事实上,多数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

④宋先红.《真实而理想的“领导生活”》[J].小说评论,2008(3):152.

⑤ 李春平.《步步高》 [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

⑥⑧戴承元. 《转型与蜕变》[N].安康日报,2014-11-6.

⑦ 雷达. 《大道至简——长篇小说〈盐道〉的文化情怀》[N].光明日报,2014-11-17.〉

猜你喜欢

官场上海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文学
官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