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精神的哲学本源(摘录)
2015-11-14刘成纪
◎刘成纪
中国艺术精神的哲学本源(摘录)
◎刘成纪
传统中国是一个崇尚艺术与美的国度。文教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最具历史影响力的传统,审美价值代替了这一传统的核心价值。国家风范讲求“郁郁乎文”,个人风度讲求“文质彬彬”,家族传统讲求“诗礼传家”。蔡元培曾说,中华民族之本质,是“富有美感之民族”。
吾国民族,以美立名。美、艺术与国家民族的关联,最早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团花彩陶。华,即花朵,华夏之华亦源于此,“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自此,中华民族成为一个以花为其象征的民族,以美为最明显的标识,作为审美共同体的中国成为国家理想。
中国艺术主导性传统为山水花鸟,崇尚美,注重爱,向往自由,美、爱、自由是理解中国美学和艺术精神的三个主导词。中国艺术从来不是单纯的视觉问题,而是哲学问题,不是西方意义上的视觉或听觉艺术,而是“道图”,是“哲学的圣像” 。得意忘象,得意忘言,形象承载的意味比形象本身更重要。
“道可道,非常道。 ”道的提出,是中国哲学史中最大的事件。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自此超越了经验的局限,有了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可能性。黑与白,是中国水墨画的原色,也是最接近道的色彩。中国绘画至少从魏晋以后,有写形与写神、写实与写意之分。这个“意”是宇宙的本质,艺术的使命就是将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彰显出来。“意”的本质是“无”,所以中国画是以有限的“有”去暗示无限的“无”。气韵生动是中国书法绘画的总纲领。气是最接近道的,构成中国绘画的原点,流动变化出生意氤氲的世界,生生不息,气韵周流,大化流行。
中国哲学中,“自然”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并不是说道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范畴,而是指称道具有自然本性。自然就是反人工,没有人工钳制的状态,代表着最高的自由。于是,艺术对自然的歌颂,就成为对自由的歌颂。儒家与道家都热爱自然,在审美上,儒家重比德,总在发现自然符合人情人性的地方,“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欣赏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自然所比附的德性,从而形成了密不透风的赋予自然的道德谱系,欣赏自然的过程就成了品格养成的过程;道家重畅神,自我放弃,放弃心灵甚至放弃身体,如庄周梦蝶,回归自然就是回归家园。
中国哲学是为人生的,爱构成了这种哲学最具本质性的价值取向。万物皆有道性,人与他人、人与自然,都是同一个生命体的组成部分。人与他人、与自然内在本质的一致,使相互理解成为可能。这是世间之爱的依据。爱又分为道家左派的自爱、墨家的兼爱和儒家有差等的爱,道家则泛爱自然,要超越爱,自由境界是爱的最高境界。
爱与文化认同,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历史上最恒久的情感共同体,日常生活在爱中审美化,“世间一切皆诗”。对世界的一往情深,铸就艺术人生:与己为乐,与人为善,与物为春。快乐的人生,是儒道互补。既要廊庙,又要山林,以出世的心态入世,以审美境界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类爱美的本性就是爱理想的本性。审美的方式天然是通向中国梦的。美学不是梦的外部装饰,作为美学精神,要渗透到梦想的每一个环节。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导)
摘录:何瑞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