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4K时代(二)
2015-11-12吴穹
吴穹
上期我们已经聊了不少关于4K视频的由来和价值,如果你经历过此前视频技术的换代,就会发现4K依然只是视频清晰度的新一轮提升而已。而更清晰的6K、8K视频必有到来的一天,并带来更好的观看体验。因此大可不必把它当回事,而应理性看待。
当需要解决一个技术问题时,我们首先应当评估它的难度标准,建立一个合理的预期。比如自己拍摄4K视频,我们希望达到网络视频节目的水准,这是合理的预期;但如果你希望用民用设备拍摄出院线电影的水平,那就是要求过高,不合理。无论是拍摄照片还是拍摄视频,找准自己的定位很重要。
4K视频并非难啃的骨头,视频拍摄的很多知识都基于摄影,但毕竟它是一系列较高像素画面的动态叠加,需要控制的技术问题更多。今天我们就来大致解析民用设备拍摄4K视频的基础流程。
视频技术的短板——编码格式
拍摄视频与摄影之间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视频通常需要先确定拍摄流程计划。相对于视频,照片拍摄的自由度更大一些。作为摄影师,只要保证用RAW格式拍摄、照片的曝光相对准确,照片的质量就有保障了。即便在拍摄时出现了一些小的失误,通过一些复杂的后期处理技术,其实也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视频则要麻烦太多,4K视频的数据量非常大,采用H.264编码高压缩率格式的民用设备依然如此。而更专业一些的ProRes422高品质编码素材则更是超乎想象。
关于视频的流程,编码格式实在是太重要,因为它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整个视频拍摄剪辑的工作强度。视频拍摄的“木桶效应”非常明显,而编码往往就是这最麻烦的一块短板。比如,多数配置还不错的家用电脑播放相机机内录制的4K素材基本还算流畅,但要流畅播放外录仪存储的素材则对硬件有很高要求。确定好自己所拍素材的类型是确定流程方案的基础。
针对绝大多数希望尝试视频制作的读者,我建议可以优先选择使用相机内录的4K视频格式。它们的视频质量足以应付普通的视频拍摄,对于硬件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但在拍摄时一定要在前期在机内设置包括曝光、白平衡、反差、锐度等主要指标。能在前期做好的工作就一定不要待到后期中来补救,因为高压缩率视频素材的后期空间相当小,操作不当反而会造成画质劣化。如果你的前期拍摄技术确实有限,那么使用iPhone拍摄视频会是更好的选择,盲目追求器材中的专业设定反而会适得其反。
器材选择
确定了编码格式,那么所使用器材的类别也就基本确定。如果没有特别高的拍摄需求,建议选择支持4K视频内录的相机型号。比如,GoPRO HERO4的BLACK版本、松下GH4、G7或FZ1000、索尼A7R II、RX10 II或即将上市的A7S II、三星NX1、NX500等,当然iPhone 6S也是不错的选择。而之前的索尼A7S因为需要搭配外录仪来使用,不太适合非专业人士使用。
在你做器材升级的时候,可以把4K视频的拍摄当作一个参考指标,假如你刚好打算购买A7 R II替换老版本的相机,那么最好;如果你仅仅希望购买一部相机来专门拍摄简单的视频,那松下G7、LX100、三星NX500、GoPRO HERO4或许会更实用一些,它们的镜头、附件、对硬件的要求都比较低,可以节省不少预算。小尺寸感光元件在视频拍摄中其实反而有不少优势,它们拍摄视频的“果冻效应”更弱一点,更大的景深也不易脱焦,易于操作。缺点是大部分不能实现“全采样”,因此镜头焦距会延长1.4倍左右,拍摄广角镜头比较麻烦。
镜头的选择其实比较简单,摄影上拍摄照片还不错的镜头多数都能胜任。但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镜头最好采用机械联动对焦,电子辅助对焦,这样调焦不会产生时
滞;其二,选择畸变和暗角较好的镜头,或者相机机内能够自动进行补偿,否则在视频中会比较明显。镜头的色彩最好也要好一些,毕竟机内的色彩模式并不万能,一支好镜头在光学层面将色彩的问题处理好,可以大大减少后期的工作量。蔡司LOXIA系列镜头在视频拍摄方面就相当不错,索尼FE PZ 28-135mm F4 G OSS也不错。
此外,附件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脚架和存储卡。手持拍摄视频时常会有明显的抖动,即便具备五轴防抖功能的机型,实际拍摄中抖动依然存在,只是不太明显。如果不是一定需要移动拍摄,建议最好还是放在脚架上拍摄。存储卡建议优先选择支持U3读写规格的SDXC高速SD卡,比如三星PRO Plus系列SD卡,是符合UHS-I标准的U3卡,读/写速度分别达到95MB/s 和 90 MB/s,64GB容量卡可以存储约110分钟的4K 超高清视频或490分钟的全高清视频。当然采用MP4格式存储4K视频的设备基本也都支持U1规格的SDHC高速卡,如果之前相机配备的是该规格存储卡基本就可以沿用(保险起见最好事先测试)。
操控要点
前面已经说过,拍摄视频需要预先做好前期拍摄的各项设定工作,简单来说相机的每一项设置最好都由自己来手动控制,这一点极为重要。
快门:多数情况下快门速度应当在1/100s~1/50s之间,在这个区间下拍摄的视频看起来更具连贯性。假如你在室内人造光源下,特别是日光灯环境中拍摄,1/50s的速度通常能够避免视频中出现频闪条纹。而在亮度很高的室外环境中,可以使用更高的快门速度来调节曝光量;
光圈:拍摄视频时,建议选择小于f/4的光圈值,以得到相对较大的景深。假如你使用的是变焦镜头,那么光圈应该小于f/5.6,这时它们的暗角不会很明显,同时画质也还不错。而当你近距离拍摄某一个静物时,除了注意镜头是否有明显的“呼吸效应”,还要避免使用大于f/2.0的光圈,因为这样景深会极浅,除非你需要这样的效果。由于拍摄视频经常需要使用较小光圈,所以三脚架也是常备附件;
感光度:视频对于高感并不敏感,在室内使用ISO 1600拍摄也很正常,如果使用A7S甚至可以用到ISO 6400。唯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高感下带来的视频锐度减低,在光线相当暗的环境中你甚至难以区分焦点是否清晰,此时就需要调大光圈,或用摄像灯对主体补光;
对焦模式:视频中建议尽量使用手动对焦模式,这样能够最大程度避免自动对焦反复搜索焦点带来的不良观感。在现有的民用相机中,拍摄视频自动追焦效果较好的首推三星NX1相机搭配原厂的S系列专业镜头,其次是索尼A7R II搭配FE PZ 28-135mm F4 G OSS镜头。
色彩模式与白平衡:现在许多相机都会内置S-LOG2、V-LOG这样高宽容度视频拍摄色彩模式,但它通常只适合于日光环境,暗光线则会出现大量噪点。通常情况下选择“自然”或者“生动”这类色彩模式,并且在设定中提升一挡锐度、降低一挡饱和度即可。而白平衡方面可以对比一下机内已有的设定,选择一个整体预览色彩符合个人需求的搭配,并手动设定。如果户外环境看不太清机背液晶屏的色彩,那么你一定要在电子取景器中确定。
素材整理
简单的视频素材整理不太复杂,出门前确定拍摄时间、文件夹自定义名称是否已经正确设定。并在存储卡已经备份过的前提下,使用相机格式化需要使用的存储卡,尽量卡中只存该次拍摄的相关素材,方便整理分类。完成拍摄后,一定要做好当天的素材双备份。用于剪辑的备份应该存储在SSD或者高速硬盘阵列中,而备份的素材则可以放在速度相对较慢但存储量更大的3.5寸桌面移动硬盘中。
编辑剪辑
针对视频的剪辑,最易用的是iMovie,几乎可以做到即学即用。将素材导入,通过拖拽视频条就可以剪辑、拼接不同的视频片段,其内部也配备了一些直接了当的调整功能键滑块,冷暖倾向、饱和度、色彩匹配等,只要前期拍摄得还不错,后期剪辑其实非常轻松。而且该软件还可以轻松使用静态影像制作视频相册,傻瓜式的操作设计值得推荐。
如果希望实现更多复杂的剪辑功能,则可以选择Final Cut Pro X或者Premiere CC这样的专业非编软件,你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购买或者下载视频转场、特效滤镜、色彩滤镜等丰富多样的插件。许多电视剧、纪录片都使用它们来进行剪辑,但要熟练使用,你得花时间来学习。此外,如果你有机会拍摄高画质的素材,也可以尝试使用DaVinci Resolve 12(达芬奇)来进行专业调色,它还能配合DATACOLR(德塔颜色)或者爱色丽的专业色板进行校色,这也是高品质4K视频制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结
视频的制作是一件可繁可简的事情,这与你的最终需求有关。专业的视频制作流程一本书都写不完,这里只能简单地描述一下。要想视频拍摄的乐趣,还需要你在更多的实践中学习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