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行车是刚需么?

2015-11-12钱玉娟

中国经济信息 2015年21期
关键词:行车智能化智能

钱玉娟

以改造自行车行业名义诞生的“智”行车,除却产品展示的各种智能化服务有待用户体验外,未来还需经历行业市场的重重检验。

自去年开始,特别随着百度、乐视等巨头玩家及像张向东这样具有影响力的互联网人物的涉入,更有不少像云造科技邱懿武这样的新晋创业者相继入场,一瞬间将自行车行业这个在我国百年来都没发生过重大变化的传统产品推至“风口”。

一场关于自行车的“革命”爆发了。

中国是自行车大国

回望三十年前,自行车是中国人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而今,即便中国已然是汽车大国,并没有改变自行车这一出行方式的选择。

驻足街头,你会发现,自行车不仅成为了节能减排的环保出行工具,更成为近两年较为流行的时尚运动方式。

中国自行车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从目前整体来看,中国自行车的保有量竟为4亿辆、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为2亿辆,加起来平均每两个人拥有一辆自行车。而中国的自行车产量在8200万-8500万辆之间,国内的实际销量约为2500万-3000万辆,出口占了多数。其中出口的自行车也以运动休闲、特殊功能的比重多,不过现在中国国内市场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中高端产品——200美元以上自行车的增幅较大。

另外,2015年10月10日,在第一届亚洲自行车展行业峰会上发布的《2014年中国运动自行车市场报告》显示,保守估计,2011年-2014年间,中国运动自行车市场规模从52亿元人民币上升到了90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自行车行业的日趋高端化,通常预示着经济越发发达。而在智能硬件风靡的当下,亟须找到一个可以智能化的载体,让科技创新企业可以为之创造。于是,自行车成为了当下的热门选择。

正是发现了这一契机,不少科技企业投身其中,改变陈旧的观念和做法,研发着更能符合当下时代需求的智能自行车。

进行“自行车+”革命

进入今年中期,一些自行车的玩家们也悉数亮出了各自的成果。从他们发布的产品来看,这些智能自行车大致分为以下两个品类:一类是以700Bike、乐视自行车等为代表的智能城市自行车;另一类则是智能电动助力自行车,如日前才推出的云马C1电单车。

“有别于普通的小电驴或电动车,智能自行车之所以更智能化,即通过独特的工业设计创造新的消费价值,并非简单的‘摩托车-而是更具创造性的‘自行车+的一种设计理念的体现。”杭州云造科技公司创始人兼CEO邱懿武说。

这位“智”行车的创业者所指出的目标恰恰反衬出当下传统自行车生产制造企业之所以难以突破转型的最根本原因。

毫无疑问,把消费者转变成用户并把服务延伸到他们使用产品的每一个环节,是目前许多行业着手进行的创新改造。但据《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走访北京多个品牌自行车专卖店得到的反响是,大多数传统自行车生产厂商不仅缺乏“触网”思维,最艰难的改变是产品本身局限了服务的延展。

可想而知,如今能被大家口耳相传的中国自行车品牌屈指可数,并且大多数资历都比较老,相较智能自行车生产企业而言,传统自行车企在创新改造方面的视野或高度有限,也因此致使老品牌常态化发展,新晋品牌又难以出众的两极分化现象。

在邱懿武看来,自行车既需要产业基础、国际化、资本化,同样需要互联网思维,关键是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自行车体量大国中找到一个切口加以研发,随之更需思考的是,当“智”行车真正出现时,如何才能成功地打开市场并吸引受众。

其实像邱懿武这样,试图寻找方法来改变自行车行业的人很多。乐视体育智能硬件副总裁李大龙就曾在今年乐视超级自行车“鵟”发布时如此说道,“人生中很少能有机会做一个尝试去改变一个行业和领域的事情,今天我们做到了。”乐视体育通过与传统自行车企的代表——飞鸽集团合资组建新公司,在传统企业夯实的工艺基础上,配以互联网科技公司前沿的技术,向“智”行车迈进。

有比“智能”更重要的

事实上,相继诞生的智能自行车们还要经受消费者及市场的检验,毋庸置疑,自行车行业得到了创新型改造,可也有不少反面观点认为,这些“智”行车产品所谓的“智能”真的是用户刚需么?在智能化概念的泡沫沉淀下去后,这些企业的“智”行车还会有销量么?

以上的诸多疑问,在700Bike创始人兼CEO张向东看来,早在准备做产品前就已经料想过。而对于这些提问的解答,他不置可否,在他看来,智能自行车除了响应智能化时代到来的同时,还有更重要的一些体现:“简单、日常、有用、方便,当然更重要的带给使用这些产品的用户更多快乐。”

张向东认为,产品智能化让自行车和骑行者接入互联网,而自行车云服务又可以把每一位用户的价值潜能发挥到最大,真正完成“前所未有的骑行体验”目标。

换句话说,智能自行车要带来的一种服务,不仅仅是记录和分析数据这么简单,它还应该具有帮用户规划运动目标、提醒用户更换和升级配件、推荐各种有趣的周边产品、提供线下线上骑行活动以及社交与分享等等。无疑,“智”行车的出现,把简单粗暴的卖车模式变成了以车为载体,转而提供增值服务、创造消费需求的商业模式,这在不少人看来,如今已经进入了“为自行车2.0时代”。

由此可见,真正改变自行车行业的并不是智能自行车,而是难能可贵的“互联网思维”。

值得一提的还有,即便要变革传统自行车,但自行车的生产过程并没有捷径可走,特别是自行车行业有很多标准,比如螺丝的扭力参数,刹车系统是否安全、变速系统的顺畅度等等,都需要按照标准严格执行。另外,一次规模性生产一个批次的自行车保守估计需要 3 个月左右的时间,这对于“智”行车也无他法,这恰恰需要各创业公司与供应链上下游进行博弈。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最需要把控的便是整个产业链条中的全部花销。而选择销售渠道恰恰是一个十分“纠结”的难题。走线上渠道,都需要解决物流、售后服务及装配等问题,而线下销售渠道选择就更困难了,一些线下经销商几乎不愿意代理这些“智”行车,因为利润着实低。

如此一来,大多数“智”行车自然在定价方面稍高于普通型,从用户角度来看,又有多少人愿意花高价钱购置这样一部功能有待体验甚至质量有待考证的“智”行车呢?

这样直接产生的致命难题便是,自行车的盈利完全靠走量取胜,而各家智能自行车企的出货量能否达到各自对外预期的首发之后千辆级别,答案或需再求证。endprint

猜你喜欢

行车智能化智能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夜间行车技巧
从技术上如何保障隧道行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