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全部人都打车,那就是灾难了
2015-11-12
南方周末记者 黄金萍 发自上海
记者 黄金萍 ○实习生 詹丹晴 陈晓艳 闵珍琪 ○制图 农健 李伯根
南方周末:你怎么看这次出台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杨国平:我认为互联网出来,对整个行业带来了一定冲击,法规是滞后的。现在规则出来了,下一步互联网+交通,会走得更加顺畅、规范。
南方周末:你怎么看“专车”和出租车行业的竞争呢?
杨国平:不公平,正规出租车有车辆成本、牌照成本,企业有牌照成本,有的驾驶员个人有牌照成本,我们还有车辆折旧成本,正规驾驶员有“4金”的成本(2000-3000元/月),还有保险费等。
另一个对我们的挑战是驾驶员“奔私”。我们有将近8000辆车,现在10%左右的车辆搁下来了,约700辆车搁置,招不到驾驶员,没人开。
可能你们也关注到了上海总工会下属海鸥饭店的海鸥车队,它是一个小规模的试点,一共54辆车、108名驾驶员,他们降份子钱、只收管理费,达标每月给司机400多元奖励。他们的管理成本由总公司挑掉了,场地费饭店挑掉了,400多元奖励,总工会想办法解决了,这个案例不可复制。都这么做,说重一点是国有资产流失,说轻一点是公共财政使用不当。
南方周末:你也认为私家车不能加入“专车”队伍?
杨国平:这一次草案是明确了,这是违法经营。
私家车主做专车业务,本来下班就开车回家了,接了单要送人去浦东机场,送去,然后空车回来。滴滴公布的数据说,一台私家车一天接4单左右。里程利用率很低,一半是空驶,这不是浪费吗?由此造成道路拥堵、排放增加、事故增加,不安全,这种无序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南方周末:一种观点认为,专车出现是因为出租车供不应求。出租车的投放数量究竟该如何确定?
杨国平:全世界大部分城市出租车是没有公共财政补贴的。出租车是一种市场化的产品,是给少部分人提供点到点、门对门的特殊服务,这种服务应该是由个人承担的,不应该由公共财政、由纳税人的钱来补贴。
为什么出租车这么紧张?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建设部出了标准,一万个人出租车是30辆。
对出租车的需求,要根据市场化来配置,出租车运价也要上去。“出租车作为公交车补充”这个说法,交通部这几年这么提,但在国际上这个提法不多。出租车是一种中高档的消费,实际在伦敦、东京等,出租车都是比较奢侈的出行方式,一般白领很少坐出租车出行的。如果全部人都打车,那就是灾难了。
南方周末:说到市场分层,你们也曾经推出过一些高端车型的出租车。
杨国平:是,2000年我们曾推出过一批帕萨特出租车,用了6年,退出,现在替代车型是途安。2004年还启用了一批奔驰出租车。
很多老外在上海坐出租车,觉得价格太便宜了,就是1欧元多一点就可以坐车了,所以他们想要付高一点对价坐专车。专车的出现,某种意义上说明我们出租车太便宜了。
出租车价格这块,希望政府松绑,不应该政府定价,而是市场定价。
南方周末:你们是否也会推出自己的网络约租车平台?
杨国平:会的,我们正在做,大概在12月底推出“大众出行”网络约租车平台,我们也会出来没有顶灯的车,因为这是市场的需求。消费者已经体验了滴滴、Uber这样的便利,我们也必须要推出。
2015年3月份,由上海市交委牵头,希望滴滴快的平台和我们平台对接,这个想法很好,但很难操作下去。
滴滴快的是长期烧钱烧出来的消费习惯,长期不可坚持。我们是上市公司,要不要烧钱?烧的是股东的钱,如果不烧钱、怎么来推广,我们也在考虑。
南方周末:对于网络约租车新规,你还有其他建议吗?
杨国平:我们已经向交通部提交了反馈意见。具体到网络约租车,也有针对具体条款的意见,比如建议取消网络约租车挂靠单一平台的限制。
另外,网络约租车,驾驶员要和平台签劳动合同,我认为这个规定过于死板。我们建议可以签劳动合同,也可以签非劳动合同(如经营合同),可以双方讨论。驾驶员有选择权,因为很多私家车主有自己的职业,不可能签两个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