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5-11-11肖礼章
肖礼章
【摘 要】启发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它可以利用我们现有的条件,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因此提倡课改的今天,启发式教学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本文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来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启发教学;课堂教学
在社會飞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高分低能的学生正逐渐被淘汰,这需要教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中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不失为一条最佳的积极有效的途径。它可以利用我们现有的条件,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
一、设疑激发
学生的积极思维总是从遇到疑难的问题开始的。疑难问题使学生感到一种压力和焦虑,从而就产生了解决问题清除压力的努力,就有了积极学习的动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疑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使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的欲望,形成探索和发展知识的动力,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觉地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懒惰的智慧》一课,学生一看这个题目,心中肯定会有很疑问。因为按照通常的理解,“懒惰”是指“不爱劳动,不爱工作”,是一个贬义词。而文题却与之相反,有褒扬懒惰的意味,这就造成了学生心中的困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点进行设疑启发。导入时可以提问:课文中的“懒惰”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不爱劳动,不爱工作”一样吗?试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中的“懒惰”的含义,看看它到底蕴含了什么样的智慧?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带者这个问题边看书边思考,自主地寻找答案。
二、情感启发
从语文教学内容看,语文课本拥有较多的文学作品。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离不开情感,艺术的语言,艺术的思维都激荡着强烈的情感活动,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凝聚着人类情感的五颜六色。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的了解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是只是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所以,教师要明确和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自己和学生的感情,与课文中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情动而辞发。如《观刈麦》中有一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农民们顶着烈日在地里割麦,脚被暑天的地气熏蒸着,背被炎热的阳光炙烤着,筋皮力尽了还不知道炎热,却还希望夏日白天的时间更长些,好多干点活,这不矛盾吗?为什么呢?人们岂是不知累,岂是不知热,只不过割麦农民希望白昼时间能长些,多干些活,实在是为生活所迫呀!割麦农民生活为什么会如此凄苦呢?主要是因为繁重的赋税,文中通过一位贫妇人之口揭露了赋税的罪恶:“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沉重的赋税已使贫妇人由昨日的割麦者变成今日的拾麦者,它也有可能使今日割麦的农民一家沦为明日的拾麦者。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割麦农民的这种矛盾心理,蕴含着多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三、利趣导发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表现,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因素,总是主体指向一定事物的自我活动。也就是说:兴趣是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语文兴趣则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的对语文学习起推动作用的兴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切人才成长的起点,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行启发式教学。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这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说明文不像其他的文学体裁,它没有生动曲折的情节,本身就比较的枯燥。如果教师就按照说明文文体的特点来上,一上课就依照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说明方法,品读说明语言的特点等这几个步骤来进行教学,虽然教师课堂教学的思路比较明晰,但学生的兴趣不高,那么教学效果也就不甚理想。所以教师就应该转换教学思路,从学生的兴趣着手。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课堂教学:①准备道具:玻璃杯2个,分别装些醋和肥皂水,一朵红色的牵牛花。②导语设计: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表演个魔术,你们想看吗?(生:想看。)接着就演示实验:先将红色的牵牛花放入装着肥皂水的玻璃杯中,慢慢红色的花朵就变成了蓝色的花朵;紧接着再将这蓝色的花朵放入装着醋的玻璃杯中,不久蓝色的花朵又变成红色的花朵。(此时,学生已在下面议论纷纷,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显然教师已经成功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那么教师就要好好把握这有利时机,进行启发。同学们,你们一定很想揭密这个魔术的奥秘吧,那就请你们和我一同走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去一探究竟吧!
四、悬念启发
悬念,就是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想念和挂念,是对人们期待、渴望心理的强化。悬念手法在电影、电视、文学等领域普遍运用,尤其充分表现在古典章回小说中,每当到了一书的精彩之处,或者是关系到中心情节发展的紧要的地方,或者是关系到人物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总是笔锋一转,嘎然而止,留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余韵,给广大读者造成一种心理上的悬念,产生“欲听下回分解”的急切的心里冲动。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期待、渴望和乞求的心里,诱导他们对作品的情节或思维内容急于了解,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力,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思考中体验到问题终于得到解决的快感。我们可以从课文内容中截取一些令人担心的故事情节或概括叙述人物的悲喜结局以激起学生担心或探求的心理悬念。如在《黔之驴》一课,我们就可采用悬念式导入法。导语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你们来说说你印象中的驴是一种怎样的动物?﹝生:拉磨,拉车,拉货,是一种驯良的动物﹞。那么老虎呢?﹝生:凶猛,是百兽之王﹞。可你们知道吗?就是这驯良的驴却也曾一度让百兽之王的老虎心惊胆寒而远远逃走。﹝这时许多学生面露疑色,有些还迫不及待的问“为什么”﹞。显然此时,教师已经成功地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了悬念。教师就应该抓住这点,顺势导入:你们一定很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那我们就一同走进柳宗元的《黔之驴》去一探究竟。这时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的期待,学习起来自然事半功倍。
总之,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优化的效果。运用多种形式的启发式教学法来实施语文的素质教育,可改变学生兴趣爱好得不到满足,创造能力受到压抑,个性得不到发挥的局面,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我坚信,坚持启发式教学,一定会给素质教育的阵地带来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徐邦桃,《试论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学探索,2006年第4期.
[2]陆士彬,《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