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建设内蒙古区域创新体系的思考
2015-11-11陈彦龙
陈彦龙
关于加快建设内蒙古区域创新体系的思考
陈彦龙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在内蒙古上下形成共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既是我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持续发展、转型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机遇。我区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应紧扣建设“五大基地、两个屏障、一个桥头堡”和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发展定位,大力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迈向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奠定基础。
一、加快建设内蒙古区域创新体系的必要性
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影响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成功的区域经济,应具备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形成内生型经济增长模式,如世界高科技中心区域“硅谷”、落后地区发挥自身特色而崛起的区域“第三意大利”和国内快速发展的区域——上海浦东新区。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应放眼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大势,立足全国和全区发展环境,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抓手,创新传统发展模式,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创新包括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和军民融合创新、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等7个方面内容。其中,科技创新处于核心位置。当前,西方大国都把振兴经济的主要希望寄托于科技创新。美、日、韩等国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水平,加快推进科技事业发展,特别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英国《泰晤士报》甚至有文章称:“西方人把创新称为我们唯一的希望。”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结构不合理成为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开发水平。可见,创新驱动是解决这一全局性、根本性问题的关键。深化科技和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工作时强调,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驱动力。2014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发展的新动力。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区经济运行“三期”叠加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经济发展呈现的新常态特征日益明显。从经济增长速度看,2015年第一季度,内蒙古经济运行平稳开局。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275.4亿元,同比增长7%,与全国增速持平,但较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从产业支撑看,第二产业增长在逐步减速,第一产业支撑力不足,第三产业则起伏较大。从增长的动力源看,我区目前处于原有传统动力弱化,新的动力未能有效跟进、递补的“断档期”。随着城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将增加更多创新创业的需求和机会。可见,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就成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紧要课题。
二、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与任务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借鉴迈克尔·波特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要素驱动、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过渡、投资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创新驱动5个阶段。评价指标包括实力、效率和潜力指标,分别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等方面来测度区域创新能力。该报告由科技部政策法规司资助,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与创业管理研究中心承担,从1999年开始,至今已连续开展15年。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认为,我国还没有进入创新型国家阶段,总体上仍然是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但不排除一些省(区、市)率先成为创新型地区。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广东、浙江等6个地区已基本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山东、湖北、辽宁、福建、四川等5个地区正处于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阶段;以重庆为代表的13个省(区、市)基本处于投资驱动阶段;新疆、山西、海南、陕西、内蒙古、黑龙江等6个地区还处于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过渡的阶段。《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认为,东部仍然是我国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且领先优势逐渐扩大;中部地区排名稳步提升,山西、湖北进步较大;东北地区创新能力弱化,东北三省的排名均有所下滑;西部地区整体的创新能力仍然偏弱,呈现周期性波动。特别是内蒙古的排名波动较大,先是由2010年的第26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17位,之后在2013年小幅下滑至第18位,2014年又大幅下滑至第27位,主要原因是知识创造排名居于全国末位。(见下表)
内蒙古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的综合排名情况
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创新能力并非严格的线性关系,企业创新活力是本地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点,未来需要构建多样化、均衡的区域创新体系。在创新过程中,只有使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使人才激励重于技术开发,使营造环境重于集聚要素,使创新文化重于基础设施,使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政府行为转化为企业行动,才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发展阶段转型升级。因此,内蒙古应借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统筹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设与现代产业体系相融合、符合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支撑有力、开放融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建设内蒙古区域创新体系的思路和措施
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建设内蒙古区域创新体系,应结合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和自治区重要决策部署,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8337”发展思路,树立“大科技、大统筹、大开放、特色化”的创新发展理念,坚持需求导向,坚持遵循规律,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开发为根本,改革体制机制,完善制度环境,提高创新能力,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支撑发展方式转变。
——“大科技”:着眼全局,立足区情,从推进内蒙古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谋划科技创新,将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渗透到各行业、各领域、各单位及各类人才。紧扣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引导全社会重视创新、推动创新、参与创新,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大统筹”:各级应把创新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统筹创新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科技、教育、人才、经济、金融等领域改革,破除制约创新创业的体制和机制障碍。科学把握创新规律,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健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中介机构协同创新的机制,形成创新驱动发展合力。
——“大开放”:积极扩大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充分利用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完善区域科技合作模式,支持多元化的科技经济合作。坚持人才为先,强化人力资本开发,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更多借助外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特色化”:针对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林区、工矿区、商业区等不同区域经济的特点,明确各自发展定位,找准比较优势,根据特色产业和地方发展需求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发展,充分激发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和潜力,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地。
根据上述思路,笔者就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一)围绕发展定位推进全面创新
着眼于建设“五大基地、两个屏障、一个桥头堡”,科学把握战略重点,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以全面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 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精神,紧扣创新驱动发展目标,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选择有条件的城市、产业园区或基地,试点推进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举措,努力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问题导向,加强创新政策、方案和力量统筹,搭建全面创新的平台和载体,强化人才开发,培育产业集群,打造知名品牌,探索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二)营造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
深入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区、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任务,按照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形成鼓励全民创新创业的机制,打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制度环境与政策体系。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简政放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主要负责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和监管。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再造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流程,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共治的创新治理体系。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加大股权激励力度,让科技人员在创新活动中得到合理回报。
(三)建立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
市场导向、利益驱动是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的关键。调整创新决策和组织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强化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普惠性政策支持,形成长期、稳定、透明的政策激励机制,引导企业主动创新,并形成可预期的投资收益。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深入推进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统筹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方面优势科技资源,支持新型科技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壮大,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推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健全创新服务体系,完善科技园区、孵化器等创新载体的运行机制,推进区内外创新单元的协作与互动,构建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协同的创新生态。切实提升创新服务水平,引导大型企业带动创新,激发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技术创新转变为技术、金融、管理、商业模式等综合创新。鼓励产业领军企业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和开放实验室,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
(四)提升高新技术园区发展水平
借鉴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经验,选择有条件的高新技术园区(或基地)开展全面创新的先行先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土地资本、产业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科技资源、管理资源“六资融合”,打造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创新为支撑、商业模式先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探索企业集聚化、技术高端化、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模式。健全园区创新创业服务链条,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完善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强化科技协同创新基金等创投行业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通过融合创新壮大新兴业态,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科学规划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把政府推动和市场驱动有机结合起来,制定特色产业技术升级路线图,统筹优势力量集中攻关,大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鼓励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或改进型创新、模仿型创新,在优势特色领域引进或开发一批先进技术,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培育科技市场,发展科技中介组织,设立专业的成果推广或技术转移机构,鼓励区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全方位的技术创新活动,吸引创新资源为我区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服务。
(五)构建多层次的创新人才开发体系
扎实落实“人才强区”工程,创新人才开发理念,完善激励政策,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评价机制,按照创新规律培养并用好人才,充分激发其创新活力。紧紧围绕全区重大战略部署,大力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按照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原则,充分发挥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协同教育的作用,构建梯队型人才开发模式,努力培养科技、经济、管理、金融及科技企业家等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鼓励地方与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企业共建协作育人机制,将政策引导、理论学习、研究开发、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并支持其创新创业,逐步成长为企业家。按照市场规律让人才自由流动,制定科研人才在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双向流动的政策,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允许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经原单位同意,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科研能力、创新成果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社会氛围。
(六)更好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
各级政府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的同时,应有效发挥职能作用,制定规划、完善政策、加大投入、搭建平台,普及科学知识,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特别是要上下联动、内外协调、形成合力,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激励创新的改革举措,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让政府资金更多地按照市场需求配置,技术创新更多由企业来组织实施,引导创新资源更多向企业聚集,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切实提高创新的集群效应。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鼓励企业和企业家参与政府的创新决策。分类推进科研事业单位改革,强化绩效激励,改进评价机制,切实增强高校、科研院所的原始创新能力和转制科研院所的共性技术研发能力。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科技创业比赛活动,打造科技创业品牌,有效推动知识、创意、人才和资本、管理、市场相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管理。健全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完善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体系。
(七)培育形成开放创新的发展局面
主动融入全球和全国创新网络,广泛吸纳国内外创新资源为我所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推动重大创新基地布局在内蒙古。强化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大院大所和知名高校的深度合作,推广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在包头合作建设工研院的创新模式。引导大型企业研发机构落户我区。支持区外高新技术成果在我区转化并产业化。鼓励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支持区内技术、产品、标准、品牌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把握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西部大开发等战略中的机遇,强化与俄、蒙等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交流,大力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责任编辑: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