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知识转化为能力,让能力落实入生活

2015-11-10张莹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校训孩子能力

张莹

除去诺贝尔文学奖和和平奖,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有近300所大学或科研机构培养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竟然是零。为什么我们拥有着世界上成绩最优异的基础教育,但是我们的名校毕业生只能在硅谷华尔街这样的地方当“打工仔”?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博士阶段就会显现出与白人学生巨大的思维差异性?究其原因,肯定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一、学生的知识结构:过早单一化、专业化

菲尔兹奖是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代表一个国家的数学科研水平。我们可以很骄傲地说我们拥有很多奥数获奖的孩子,但是,我们却沒有一位自己的菲尔兹奖获得者。从小,我们都见识了各种奥数班,但是,我们的教育只让孩子的知识停留在了做题技巧上,也就是说,解出再多的题目,如果不能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生产力,那么那些技巧不过是纸上谈兵。我们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学科思维,所以学生们的知识都是碎片化的,空洞的。所谓的学科思维就是将这些学科知识的特点融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中,然后能加以运用出来的能力。比如丈量出一个房屋的面积,我们都很清楚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在不利用工具的条件下,能够利用脚步丈量或借助已知的单位长度事物来测量加以计算,这就是一种学科思维。因为学习知识的作用最终是需要应用于实践,但这恰恰是我们的教育所缺失的。我们的教育过度的关注了知识性的东西,所以我们的学生学得很难,老师教得很辛苦,但最终学生遇到实际问题还是不会应用。

其次,我们所上的各门课程是孤立的,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例如,一个人的阅读水平并不一定与他的语文程度关乎密切,反而取决于他的知识背景。就好像你不懂经济,那么即便你知道如何速读、跳读、泛读、精读,这些技巧都不会帮助你去理解文章的真实含义。所以,我们的课程教授太专业化,深奥了。让一个孩子去做那么难的理化生题目,在他们最应扩展自己知识面的年纪去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应付这些题目,真的有些暴殄天物。所以,直接的体现就是,我们教出来的孩子知识面太窄,这一特点直接体现在高考报志愿上。因为平时接受的都是繁复的孤立的学科知识,所以在报志愿的时候,孩子们都是一头雾水,因为从小以来他们接受的教育都是片面化的,因而很多学生会选择一个好就业的专业去学习,可是又有多少学生上了大学之后发现自己适合并喜爱自己的本专业呢?

这当中就是我们的课程设置、课程类型、授课模式、培养方式出了问题。

二、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每年发表的学术期刊和师范大学所开设的课程就可以看出,在教师的培养上,我们对教材教法的关注度远大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关注度。我在我实习的班级上我发动学生们集思广益想下运动会的口号,可是孩子们给我的答案都是“永争第一、勇往直前、先锋一班”这样老套的口号,我希望他们可以想出符合他们年龄特征活泼有内涵的口号,可是同学们想不出,他们的思路都被这么多年的应试教育给僵化了。所以,我们还停留在“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阶段。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的是思辨、创新、逻辑想象等等能力的支撑,而不是应试技巧。

三、中西教学目标的不同

中西方教学培养目标的不同,从各个学校的校训就可以看出来:

剑桥大学: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哈佛大学:让真理与你为友

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

麻省理工学院: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康奈尔大学: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

哥伦比亚大学: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

宾夕法尼亚大学: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

爱丁堡大学:有知识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发现其内涵

再看下我国知名大学的校训: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南京大学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上海交通大学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天津大学校训:实事求是

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武汉大学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翼

浙江大学校训:求是 创新

人民大学校训:实事求是

从校训就可以看出西方教育注重的是真理和知识的培养,终极目标是培养出科学家,造福人类。中国的大学关注的是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求知的态度。倒不是说,中国的这种模式不好,我们当然需要去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但是,大学肩负的另一使命毕竟是为社会服务的希望,改善人类生活的重任。这是一种意识,我们的教育不应让学生只感受到知识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要让他们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在斯坦福工程学院的墙上有这样一句话“我是一个工程师,我的责任就是要让人类梦想成真。”可我们的教育没有让我们的学生有这种高度,我们灌输给学生的似乎都是独善其身的狭隘人才观,再加之教授的知识也不够实用,所以以至于我们的学生无法将知识转换为能力进而转化为生产力去影响生活。

四、社会的使命

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学校的事情,它永远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一点,美国做的就很好。在美国的很多地方都有“儿童发现博物馆”,这里有适合各种年龄阶段的儿童项目。博物馆通过提供各种设施和原料来让孩子们理解科学原理,在游戏中理解杠杆原理,玩空气动力的机械来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用塑料模块搭建拱桥等等。这些东西看似幼稚,实则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和求知欲,在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孩子了解了现象背后的物理和机械原理,把这些科学知识用儿童最乐于接受同时也是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了出来。美国的重大科研机构每年都有公众开放日,旅游景点都有科普区域,民间还有各种科学俱乐部。这些都实现了辅助教学的目标,同时也做到了让教育娱乐化。

现在的社会,应试的教学已然跟不上大的形式,所以我们的教师不能再怀揣着老的分数至上的教学观,必须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因为我们要培养的不是执行力满分创造力负分的书呆子,我们要培养的是能力强、有脑子、活思路广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石毓智.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探讨钱学森之问[M],科学出版社,2012.

[2].赵宝煦.大学怎么出大师[J].群言.2009(03).

[3]. 王善平.中国大学为何出不了大师—略论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三大误区[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12).

猜你喜欢

校训孩子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校训展示墙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