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维活动的呈现过程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015-11-10董婧
董婧
摘 要:生物学是一门非常系统的生命科学,其发展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无不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可以说,生命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思维不断跃迁升华的过程。高中生物新教材设置了大量的经典实验,并且绝大多数的课节,呈现知识的过程就是从设想入手,通过一步一步的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例如光合作用、生长素的发现等。因此,通过思维的呈现过程来理顺学生思维,把准生物学习的脉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活动;生物教学
我们知道,教材所涉及的所有知识都是生物学家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思维活动得到的。每一位教师都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每一位学生都要通过思维才能把未知的知识整合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三种思维活动:即生物学家的思维活动、生物教师的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生物教学过程应该是生物學家的思维、生物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把蕴含在教材中的科学家的思维活动,通过备课、研讨,内化为教师的思维活动,再通过上课等组织形式去活跃或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并做到生物学家、教师和学生三者的思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本文试从三种思维活动的呈现过程及注意事项等进行几点说明。
一、揭示生物学家的思维过程
所谓生物学家的思维过程,是指生物学家在认识生物世界的时候,建立生物学概念或寻找生物学规律等的思维活动过程。一般说来,生物学家的思维过程可以看作是整个人类在认识生物世界过程中思维的缩影。生物学家的思维过程是生物教师和学生研究的对象,同时也引导着生物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科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既包含着前辈追求真理的无限艰辛,更闪烁着他们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光芒。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孟德尔两个遗传定律的创立等。对于这些内容,如果只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结论,而不引导他们循着科学家的思维历程去亲身体验一番,不能不说是教学过程的一大遗憾。 我们应该充分揭示蕴含在教材中科学家的思维过程,使之成为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源头活水。因此,我们不能只告诉学生结论,而应该带领学生去探究得出结论的具体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就应把当年科学家“从实验观察入手,进行分析推理,并进行设计实验验证,最后构建模型”这样科学思维的全过程充分揭示出来,使学生从中不仅获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受到科学思维的熏陶。
二、展现教师的思维过程
一般来说,生物教师的思维过程,再现了生物学家的思维过程,经过多年的教学或潜心研究形成的思维定势,常常是对生物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必要的剪接和优化,每位教师都用不同的方式及自己的思维影响和同化学生的思维。所以说,生物教师的思维过程在生物教学中是起导向作用的。在讲课时,教师要将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充分展开,呈现在学生面前,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首先,要做到“角色换位”。即教师要自觉地进行“角色转换”。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问题,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能老以“过来人”的身份自居。要想学生之想,疑学生之疑,难学生之难。面对一个问题,要多讲“为什么这样去做?”“我是怎样思考的?”把自己的原始的思维活动过程向学生敞开,让学生去思考、去评价,从中不断地受到启发。
其次,要“稚化思维”。即在备课或讲课时,教师要把自己的思维降格,后退到学生原有的思维水平上。面对一个问题,要有意识地造成一种陌生感、新鲜感,要多从学生思维的角度、思维的习惯和方法去体验。学生是怎样想的?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如“讲单倍体概念”时,教师要想到学生会将“单倍体”概念理解成“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的个体。”在判断单倍体与多倍体时,会发生思维障碍,不知道什么样的个体应判断成单倍体?什么样的个体应判断成多倍体?在用达尔文学说解释生物界的现象时,学生最容易接受“用进废退”观点,同时把生物拟人化,如“认为黑洞中生活的生物的眼睛退化,是因为长期在黑暗的条件下生活而退化不用的”。教师可模仿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把他们这些常见的错误和思维障碍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去判断、比较、分析,最后得出正确结论,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所谓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生物概念或规律的时候,变未知为知之的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思维活动过程。学生的思维过程受控于生物学家和生物教师的思维,同时也反作用于生物教师的思维,学生的思维是三个思维过程的根本,是主体的思维。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逻辑过程,通过教师实施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决定着掌握生物学知识的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思维过程科学,才能使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思维方式,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所以,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的思维,就必须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以此提高思维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采用多种方法诱发学生的思维得以暴露与呈现。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前,随着生物教学质量得不断提高,有很多好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然而确实还存在着一些掩盖思维过程的做法,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1.满堂灌。上课时教师口若悬河,面面俱到,直到下课,尚感言犹未尽。其实质是教师不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教师的思维取代了学生的思维。
2.形式主义。提问肤浅,一问一声雷,全班都会。专讲轶事趣闻,哗众取宠,看起来课堂活跃,其实质是吵吵闹闹的表面现象,掩盖了求实的思维过程。教师没有展示科学的思维过程,学生得不到思维的锻炼。
3.高深难偏。脱离学生实际,超纲越线,教师讲得高深,把多年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在一节新授课中都补充给学生,学生觉得很难,其实质是违背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超越了必要的思维过程,浪费了大量时间。
4.过分提纯。教师经精心备课,对教材烂熟于胸,讲起课来如行云流水,学生听得懂,可就是学不会。其实质是教师将自己的思维活动过分提纯,思维跨度过大,教师的思维未能充分展现开来,从而不能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
如上种种掩盖思维的做法,或者掩盖了规律确立时的思维过程,或者掩盖了方法形成时的思维过程等。没有充分展示生物学家或生物教师的思维过程,也没有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不能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控制,更谈不上使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断优化、落实到知识上,其危害是比较大的。
总之,呈现思维过程作为一个教学原则,其目的是要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思维得到完整、科学的训练,克服思维中存在的障碍,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生物教师设计的教学程序都要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同时要注意的是暴露思维过程,并非是三个思维过程的简单相加,要有机的结合才行。只有合理的结合,才能产生大于整体的功能,这就要求呈现三个思维过程的时候,要掌握一个恰当的度。
参考文献:
[1]刘恩山. 中学生生物学教学论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施忆 .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