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潇湘八景之意蕴探寻》信息化教学设计
2015-11-10李好
摘 要:我国目前处于教育信息化阶段,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运用,信息化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发展趋势。结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导游实务》课程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以《古潇湘八景之意蕴探寻》这一教学内容为例,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效果特色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探索《导游实务》课程中如何巧妙有效的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而推动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词:古潇湘八景;信息化教学设计
2015年7月21日—23日,笔者参加了湖南省教育厅主办的全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得高职组旅游大类二等奖,现以参赛作品《古潇湘八景之意蕴探寻》为例谈谈高职《导游实务》课程信息化教学的运用和推广。
一、教学分析
1.课程分析。本课程选用十二五规划教材《导游实务》进行教学,该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群的核心课程,实用性强,对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意义重大,该课程已于2012年完成省级精品课程验收,至今已构建并推广核心案例贯穿法和“一式三化”实践教学体系,即滚动式,基地化、体系化和过程化。
2.学情分析。该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她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热衷信息技术,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对文化意蕴体验探究不够。
3.知识点分析。在培养学生讲解这一核心能力时发现,许多特定旅游景观,如历史悠久,内涵深厚,受实际条件限制,如景观遗失,时空障碍等问题,使用传统的教学无法使学生把握其内涵和底蕴,导致学生讲解效果不佳。因此针对此类“情景交融、意蕴深厚”知识点的教学问题时,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来破解这一难点。
古潇湘八景是一个包含深厚内涵的东方艺术母题。多年前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这个问题,学生只能看看图片,觉得抽象,效果不好。因此,本次课以“长沙—韶山—衡山”这一核心案例中导游景观讲解模块里“古潇湘八景”这一知识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解读,推而廣之,举一反三的掌握“情景交融、意蕴深厚”类知识点的讲解技巧。教学设计为4课时,分两次课进行。
二、教学策略
1.教学目标。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古潇湘八景有一个清晰真切的认识,能使学生深刻领会古潇湘八景之意蕴,并对其应用有一定了解,能达到“情由景生、情景交融”之讲解效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激发对文化的热爱。
2.教学重难点。因此,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分析古潇湘八景的面貌及其文化意蕴的认知,教学难点确定为古潇湘八景文化意蕴的认知及讲解能力的升华。
3.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本次课程教学策略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一主三辅的信息化为手段探寻古潇湘八景之意蕴。一主是以自主开发的flash导游动画展示软件为主,三辅是以导游教学资源库、微信公众号平台、信息化教学环境为辅助信息手段,进行立体、动态探寻,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
4.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和学练结合的方法,保障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望古潇湘八景之色,闻古潇湘八景之声,问古潇湘八景之所,切古潇湘八景之神四个阶段。
1.望古潇湘八景之色。亦即设置情景、导入新课阶段。古潇湘八景最早因北宋宋迪《潇湘八景图》而出名,历经千百年,出现许多与之相关的诗、画、音,涉及的背景资料内容繁杂,为帮助学生更有效的梳理,利用导游教学资源库和微信公众号平台中推送相关视频、图片、背景资料,布置诗配画小作业这些信息化手段对知识进行浓缩和形象直观的展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增加信息来源,帮助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实现课前对知识的基本学习。课中让学生借助旅游资源电子触摸屏完成潇湘八景廊道图的对应填充,自湘江上游永州境内至下游洞庭湖境内分别是:今永州市芝山区北郊蘋岛的“潇湘夜雨”;今衡阳市区回雁峰与湘江上东洲岛一带的“平沙落雁”;今衡山县巾子山紫金峰上的清凉寺及湘江一带的“烟寺晚钟”;今湘潭窑湾杨梅洲一带的“渔村夕照”;今湘潭市昭山风景区内的“山市晴岚”;今长沙市区湘江橘子洲尾一带的“江天暮雪”;今湘阴县文星镇湘江岸边的“远浦归帆”;今岳阳市岳阳楼与君山岛一带的“洞庭秋月”。引出古潇湘八景主题,完成新课导入。
2.闻古潇湘八景之声。亦即案例解剖、构建新知阶段。运用flash导游动画展示软件导入相关素材,以平沙落雁为例,导入米芾的《潇湘八景诗》、历代不同画家笔下的平沙落雁画和汉族古琴名曲—平沙落雁,然后建立元件,形成元件库,利用元件进行传统补间动画制作,形成动画效果,最后导出影片。在环幕通道导游实训室对古潇湘八景进行整体动画展示、分析,教师向学生介绍潇湘八景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和现实状况。之后小组讨论,利用课前进行的知识储备和课堂教学的知识学习,介绍一个与潇湘八景相关联的人或事并阐明其联系。让学生掌握古潇湘八景的面貌及其文化意蕴重点知识,突出教学重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接纳、理解、消化、吸收知识点。
3.问古潇湘八景之所。亦即层层深入,破解难点阶段。讲解潇湘八景的底蕴、意蕴,以潇湘八景之一的平沙落雁为例,让学生观察flash动画分析其内容构成,播放平沙落雁水墨动画,倾听雁叫声,领略湘江一带沙滩与云雾之间大雁嬉戏的平远山水场景,接着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发现古潇湘八景从一组画开始,到“八景诗”、“八景画”、“八景现象”和“八景集称文化”,以致成为当时的一种流行风尚,这时教师便引导学生分析这种文化现象后的必然,提炼出古潇湘八景的文化意蕴,即诗情画意的潇湘意象,贬谪流放的隐喻文化,平远山水的禅道精神。最后各小组依据上次作业成绩排名先后领取任务, 成绩优秀者有优先选择任务权,以此激励学生注重任务完成质量。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号中的微资讯模块完成各小组任务的领取。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师生通过微信群保持互动,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4.切古潇湘八景之神。亦即任务驱动、拓展提升阶段。给学生布置:任务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运用信息手段深度鉴赏“古潇湘八景”的基础上,写富有意蕴的《新潇湘八景导游词》,并在导游自主讲解实训室录制讲解视频。
洞庭秋月组的同学与教师在线互动,她们追随古人的踪迹进行诗画鉴赏,赏析配乐诗朗诵《岳阳楼记》,结合大量图片实现景观欣赏,然后观看了信息量丰富的视频资料。引古博今,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其文化意蕴: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与浩淼的洞庭湖,成了文人骚客胸襟的替身,游历一次,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便是一次修身养性。而君山这样一个小岛,有秦始皇的封山印,有二妃墓,吕洞宾的朗吟亭,宋代农民起义的飞来钟、爱情见证柳毅井。这看似“杂乱无章”的君山静静展示中国文化的无限。多次修改后最终录制并提交了富有意蕴的《新潇湘八景导游词之洞庭秋月》。
任务2,教师将学生录制的讲解视频上传至导游教学资源库,学生观看后提交他组任务讲解的评论报告。最终实现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优化教学效果。
四、效果特色
1.教学效果。(1)学生理论知识提升。在我采用这些信息化手段教学后,将静态的图像、图形动态化,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复杂的系统简单化,使得学生对“古潇湘八景”这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景观特征的山水文化中所饱含的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有了深刻的体会。借此更是领悟到了湖湘文化中淡泊宁静,返璞归真、忧国忧民、寄情山水的主要内涵和精神。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2)学生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导游讲解能力大为提高,近三年我们为21家用人单位输送讲解员56名,使620人通过了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学生在国家、省市、行业、协会各级各类导游服务技能比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先后两次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在中文导游服务项目中获得一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
2.教学特色。(1)本次课程设计采用一主三辅的信息化为手段,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感悟到文化与景物的融合,体会文化意蕴,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2)采用任务驱动的情景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转变为特定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3)探寻古潇湘八景以望其声、闻其色、问其所和切其神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跨越時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学效果特别好。这样的方法通过《导游实务》课程进行推广,运用到其他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后,学生比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更能实现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和运用。
参考文献:
[1]杜娟.“潇湘八景”遗产廊道的构建[D].中南大学.2012.
[2]李凤来.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评价[D].天津大学,2006.
[3]俞水.信息技术如何促进教育变革(第3版)[N].中国教育报,2013(11).
作者简介:李好(1983-),女,湖南长沙,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