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其转换路径分析

2015-11-10张喜超阚兴龙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7期

张喜超?阚兴龙

摘 要:本文在了解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和心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内、外部原因,并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和管理学中的X、Y理论进一步提出了转化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困生;原因;路径

一、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和心理现状

根据几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不难发现,这些数学学困生往往缺乏自信,选择封锁自己,不敢也不想向老师和同学袒露自己的痛苦和不解,由此产生自卑和厌学的不健康心理状态;有的却将学习不好的原因归结于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着实令广大教育者和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担忧。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具体原因。

二、原因分析

1.外部原因

(1)教学方式不当。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模式下,由于长期受“师道尊严”观念的支配,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深受凯洛夫教学理论的影响,我国在教学中奠定了教师的主角地位,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缺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老师采取单一机械地方式进行灌输,学生被动进行接受,机械进行题海战术的训练。在这种模式下,老师很容易忽视优等生和学困生的差异,无论是教学方式,速度还是内容等都偏向于那些数学优等生,忽视了学困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以及心理感受。这对学困生而言,无疑于雪上加霜,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加剧了两极分化。

(2)教学内容偏难、怪。由于数学在高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导致那些有着极大心理压力的老师盲目提高教学难度。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往往偏难,偏怪;加之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相比,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提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跟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说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都不讲的内容,如果忽视了这些问题,不采取补救措施,那么分化不可避免。

(3)教师个人因素。学生在高中阶段,心理状态以及价值观念等处于一个转型期,具有不成熟,不稳定性,容易跟随各种外界刺激物而做出相应的改变。处于90后高中生更自我化,他们往往根据自己喜欢哪位老师而选择喜欢哪门课程。而他们对这门课程的态度以及是否有可持续性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否新颖、诙谐有趣,是否有学识、人格魅力如何,以及对学生是否真正关心等。

(4)通过单一的测试手段来定义学困生。传统的数学学困生的定义是:在正常的教育环境中,个人的智力水平属于正常范围,在同类群体中,学习水平较低,学习能力缺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相应的数学教学大纲要求或者数学成绩名次靠后者。这个传统的定义是通过纸笔测验出来的,只凸显了那些在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上占优势的学生,忽视了在其他智能上占优势的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因此是不公平的。而面对既成事实的评价,学生往往就会确认自己真的很差,从此一蹶不振,丧失了积极进取的信心,最终变成真正地学困生。

2.内部原因

(1)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学生对一门课的学习态度会在他的知觉、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特征下留下痕迹。学习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就会阻碍他的活动潜能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优等生将学业的成功更多的归结于积极的原因,认为只要努力,有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和良好的思考习惯,数学就会变得很容易且充满乐趣;相反,对于数学学困生而言,数学失败的原因是消极的,外在的,比如基础差,脑子笨,缺少父母的督促和老师的关心等泛泛的学习无助型或者是防御性的理由。

(2)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困生由于数学成绩差,在心理上承受着来自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巨大压力,陷入学而生畏,畏而生厌的恶性循环,没有了兴趣这个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失去了利用学习数学来锻炼各种综合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大好时机,最终导致数学成绩下降。

(3)缺乏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方法。数学是门需要缜密思维的思考性学科,很抽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很难理解,在学困生看来,书本好像都懂了,但是在做练习时却无从下手,找不到解题思路,思维出现混乱,有的甚至读不懂题意,这样就陷入了学习的被动局面。究其原因,除了学科固有的特性外,更重要的是学困生本身不具备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和方法。学习知识满足于表面化,机械地背诵和套用公式、定理,对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结果的追求也远远大于过程的探索,这不仅增加了学习负担,更严重影响了数学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

三、转换的具体途径

1.树立科学多元的智能观,培养智能强项,带动智能弱项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至少都有九种不同结构的智能,这些智能的呈现方式是结构性的,所以每个人都有智能强项和智能弱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以数学逻辑智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数学语言来为媒介来与学生沟通,而有些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较弱,于是教师所表达的数学符号形式就与其认知结构存在着差异,使之无法与所学的数学知识链接,从而导致他们的学习困难。因此,如果把传统定义下的数学学困生放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视阈下,他们将都不再是差生,每个人都有智能强项。

2.改进教学方式,改善教学内容。《高中数学课程指标》中指出:“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學生不仅要倾听和理解他人,还要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与交流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澄清和梳理自己的思维,进而发展他们独立获取数学知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学困生,要求老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花些心思,通过合理巧妙地设计,在重点和难点处为学生的思维留点棱角,布下思维的空缺,以突出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利用学生在知识交叉路口的迫切心理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彻底的触动其思维向深处和广处发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别,从而激发对新知识的渴望。其次,在教学难度上,应该考虑到学困生和优等生之间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速度和内容。对于学困生要特别重视其衔接教育,夯实其初中阶段的数学基础。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的培养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有意义的学习不再是和情感对立的认知学习,而是各方面经验融合在一起的学习。”这说明真正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培养良好和谐的师生情感不仅奠定了师生交往的基础,也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环节。当老师融情于教时,把课堂变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追随”自己,“崇拜”自己,实现“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你得到的是你所期望的。

综上所述,笔者将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和具体转化路径纳入多元智能理论和管理学中的X、Y理论的视阈中,是为了给广大数学教师们提供一种转化高中数学学困生的理论依据和科学路径,使数学教师们对此问题有个新的视角,也使我们广大的数学学困生在学校的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中真正的受益,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