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之域万物之遇
2015-11-10王碧凝
王碧凝
为什么想在世博会的场馆中间融入时间和空是的概念,你可以介绍一下你如何划分空间的么,每个空间有什么不同的功能和表达?
我的毕业设计做的是世博会的博物馆,从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到今年的米兰世博会,博物馆需要承载的历史信息非常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世博,空间与时间交叠,奇迹诞生在刹那之间。世博会是展现人类奇迹的地方,而世博会博物馆便是人们与曾经的那些宝贵记录相遇的地方。毕设前看过的电影《星际穿越》,玩过的一个叫“纪念碑谷”游戏和霍金的两部书《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便开始研究空间与时间的命题,试图寻找一种新的展览叙述方式,在博物馆的特定空间中展现不同的时代。我尝试过很多方向,最终还是在前期策划后,将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做成单独的多层空间立体系统,分别放在每个展区中,它们是独立又有联系的。每个立体系统由重叠的空间构成,观众通过特定的“相通的区域”进行参观,而“相通的区域”也别设计成3种不同的方式,以增加更多的互动娱乐性。展览主题是“奇迹之域一万物之遇”,“域”代表空间,“遇”代表时间。四条展览主线:奇旅探索,奇遇碰撞,奇幻蔓延和奇域永恒。其下又有五项展示内容和更多的信息点。空间展示设计便是空间信息传播,我们这个专业的特点就是用空间来说故事,策划和空间设计是分不开的。
你看过今年的米兰世博会么,许多场馆比如日本馆,就单独以食物作为主要的媒介来表达,你有想到以一个部分来表达中国文化么,你怎么看这些世博会展馆对于空间的设置!
今年的米兰世博会很遗憾没能现场参观,但是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获取信息是非常便捷的,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很多国家的展馆。因为每一届世博会都是有特定主题的,一般是和当今的世界发展趋势有关,今年米兰世博会的主题是“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第一次在世博会上探讨人类食物的问题。这届米兰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建筑外观如希望田野上的“麦浪”。中国文化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如果以“食物”为角度出发,可以诉说的故事非常多,大家都看过之前非常火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它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叙述角度,当然还有很多叙述角度,从微观的一粒米开始切入讲诉农业文明,或是探讨食物与人,食物与食物,食物与社会间的互动,讲诉中国式的“吃”、“怎么吃”、“和什么人吃”等等。每一个国家馆的空间流线都经过精心设计,具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空间上让观众从室外到室内再到室外,增加空间上的互动,展区不单单只在室内,有些则利用展馆建筑直接作为展示内容,英国馆非常喜欢用这样的手法。我相信每一个展示空间给人带来的感觉都会是非常不同的。
你在没毕业的时候看毕业生和作为一个毕业生时的状态和态度有什么不一样?
大二的时候,帮助过一个学姐布置毕业展,那是第一次参与毕业展的布置过程,我看到了学长学姐们辛苦的身影和他们美好的创作。毕业就意味着角色的转换,从学校走入社会,成为艺术家,成为设计师。而毕业展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步入社会前自己真正愿意为自己做的一件创作了,它可能会非常的个人化,所以大家也都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表达,非常的努力。我当时是非常期待的,我很想去体验这样一个过程。而当我作为一个毕业生时,我觉得本科的四年真的是过得太快了,但是非常充实,我们最后用一个毕业创作结束四年的学习生涯,回顾以前走过的每一步,都会觉得收获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