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足球:回归“真义”严防“跑偏”

2015-11-10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吴键

校园足球 2015年11期
关键词:竞赛足球校园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键

校园足球:回归“真义”严防“跑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键

进入2015年,青少年校园足球在各地陆续启动了。有意思的是,一方面,活动推进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另一方面,冷眼旁观、满腹质疑的也有不少。但无论是热还是冷,一个现实不能否认,即校园足球正成为当下学校体育改革的焦点问题。经认真观听,我们发现,一部分人之所以质疑校园足球,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对校园足球推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不认可;二是对校园足球的“真义”有曲解。我们还发现,也正是由于有些同志曲解了校园足球的“真义”,才导致了校园足球推动实践中出现偏差。因此,进一步统一认识,把认识回归到校园足球的“真义”上来,或许很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一、校园足球“跑偏”种种

今年8月份,国家确认了8627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8个校园足球试点县(区)、4个校园足球综合改革试验区(市)。在省、市层面,还有更多的学校也宣称开展了校园足球。但是,我们的调查显示,许多学校的校园足球并没有按照有关规定,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起来。

1.没有“足球课”

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最基本的标准是开设足球体育课。可事实上,在一些足球特色学校,足球并没有真正“走进课堂”。

2.“一校一队”

在一些地方、学校,校园足球不是面向大多数学生,而是从学生中选拔出一批学生组成学校代表队,由体育教师或者聘请教练进行训练,然后参加比赛。

3.“金牌崇拜”

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学校认为,搞校园足球,就是组队、训练、参赛、得“金牌”,以比赛成绩衡量工作业绩。在做法上,对“金牌”的追求与渴望,甚至超过了以往体育部门管辖之下的少体校、体工队。

4.财力偏向

一些地方,将有限的财力,不合理地投入到足球队,参加各种“莫名其妙”的比赛,只要是足球比赛,就有经费保障,对足球教学、校内活动、课余俱乐部、教师劳务等日常经费,却缺乏保障,甚至根本没有保障。

5.竞赛泛滥

为了迎合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竞赛成绩”的需求,社会上一些机构组织五花八门不规范的比赛,邀请赛、对抗赛,国内赛、国际赛等等,脱离教育部门的指导,导致学校、教师、学生疲于奔命,影响学生学业,甚至导致教师脱岗、学生伤病等。

6.遏制同类

一些本不是足球特色的体育传统学校,原来在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武术等方面有良好的基础,但在校园足球的大潮中,却丧失了应有的定力和坚守,开始转向,甚至放弃原来的传统,导致人、财、物的巨大浪费,也脱离了学生学、练体育的兴趣等实际。

7.场地远离学生

推进校园足球,政府投入巨资修建、改建场地设施。但是,一些地方的场地,既不在学校,也不在社区,而是在远离学生的城市周边建设的所谓“训练中心”、“训练营地”,为“足球进学生生活”设置了空间上的障碍。究其本质,仍是为“精英”服务。

二、何为校园足球的“真义”

校园足球2009年开始,由体育部门主导。至2013年底,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学校,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建立了县、市、省、国家(冠军杯)四级联赛,每年经费2600万,参与校园足球联赛的学校达到5084所,学足球、练足球、赛足球的青少年人数(足球人口)初步统计达到270万以上。

但是,问题也显而易见:一是竞技体育的特征明显,把过去办体校的办法放到学校,5000多所学校,大多数是“一校一队”,甚至,有的运动员学籍在学校,学生本人根本不在学校上课,是“真的假学生”。评估考核办法,也是看竞赛成绩,以竞赛为核心、以球队为核心、以金牌为核心、以输送球员核心。显然,这种校园足球,是面向少数人的运动,而不是面向多数人的教育。

之所以要将校园足球的主管责任转移到教育部门,就是有鉴于以往对足球的认识,始终局限在把足球作为一个单纯的竞技项目来对待,而不能从本质上把握在青少年中开展足球运动的真正目标和意义。在以往的具体工作中,我们看到,所有的做法都围绕提高竞技成绩这个核心,为了这个目的,把一部分青少年“绑架”到运动中来,逼迫他们放弃正常的学业,并且,由于急功近利,年龄造假、学籍造假、比赛造假等不良现象也屡屡发生。

从本质上来说,在学校开展的以足球运动为典型的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竞技项目,其根本目标是通过体育运动项目,培养学生强健的体格和完善的人格。

因此,由教育部主导的新一轮的校园足球,应提高认识,严防“跑偏”,避免上述问题再次出现。而要保证校园足球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行,最重要的是要把足球放到“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中来,科学认识、深刻理解其价值和意义。

第一,体育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体育发展整体中,尤其是集体类球类体育运动,其普及程度、竞技水平、产业发展等,是衡量体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指标,也是国家软实力的标志。因此,作为世界第一运动,足球运动的整体发展,是促进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国家软实力的要素。而校园足球,是足球运动的基础,将发展校园足球联系到提升国家软实力,是高处着眼、实处着手的必然选择。

第二,体育是综合的教育手段。体育不仅仅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更是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智力发展、培育健全人格的方式。足球运动在南美、欧洲的一些国家,往往还是促进民族融合、减少吸毒和犯罪的重要手段。

国家的建设,需要大批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人才。体育对人的身心促进作用,因不同的项目而有所不同。有研究显示,单人、动作重复单一,有氧为主,无需技战术的运动,如游泳、体操、标枪、跳高、射箭、射击、举重、跑步等,对人的综合发展促进作用其效率相对较低:双人、动作复杂程度增加,有氧、无氧混合,需要一定技术战术和队友交流、配合的运动,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击剑、高尔夫等,对人的综合发展促进作用其效率相对较高;群体、动作复杂,有氧、无氧混合,技术战术复杂,需要队友间进行交流、配合的团队作战项目,如足球、排球、篮球、冰球、棒垒球、橄榄球、曲棍球等,对人的综合发展促进作用其效率最高。因此,作为全世界最普及的运动,推进校园足球普及,实际上是利用足球,将其作为教育手段,发挥其重要的综合育人功能。

第三,体育是促进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提升人才质量有效途径。

与经济发展相伴随,以“静态生活”为标志的不良生活方式不断蔓延。研究表明,中国学生从1995年开始,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学生体能低下、肥胖、近视等突出问题,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危及中国的人才质量,甚至危及人口质量、医疗事业、军队战斗力。当下,一代一代的“电游迷”、“低头族”、“手机控”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屏幕”越来越多地占据学生的课余时间,青少年远离体育现象严重。如何与“屏幕”抢夺时间,如何与“文化补习”抢夺时间,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与其他运动相比,研究表明,传统的田径、个体类体育项目,在“抢夺时间”的角力中,远远不如集体类的球类体育项目。

因此,推进校园足球,是充分发挥“集体类球类体育项目”的特点,吸引更多青少年学生加入体育队伍、成为体育人口的有效方法。有了足球人口,就有了体育人口,有了体育人口,提升民族身体素质就有了有效途径。

显然,校园足球,在校园内推行的世界第一运动,其核心是一种教育手段,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培育全面发展人才、促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教育行为。这正是校园足球的真义。

三、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

围绕校园足球的真义,由教育部门负管理主要责任的校园足球,从2015年开始,是青少年校园足球的重新出发。归纳起来,其顶层设计,从理念到管理,从教学到竞赛,从师资到场地,有以下要点。

1.核心目标:普及足球,扩大足球人口,构建发现、培养有潜力足球后备人才的课程教学和校内外竞赛体系。

遵循教育规律、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以足球为突破口,在中小学广泛开展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运动项目;推进校园足球,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促进人格发展,加速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推进校园足球,创建新的足球人才培养和竞赛体系,构建可持续足球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足球腾飞奠定人才基础。

2.管理体制:按照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由教育部门主管,教育部门、体育部门相结合,其他相关部委和组织共同参与的校园足球管理体制。

3.整体布局:五年内,全国重点建设2万所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0所特色高校,保证经常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学生达到2千万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按照教育公平、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规划特色学校布局,按照高中、初中、小学1∶3∶6的比例在县(区)范围内布局,形成学段对接,为优秀运动员在各学段得到持续培养奠定升学基础。

4.教学改革: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要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的校园足球发展计划,开发校本课程教学资源,按照课程计划,严格实施教学、训练和竞赛活动。其他学校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设足球教学,组织足球课外活动。

5.竞赛体系:建立由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管理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校园足球四级竞赛机制。各省(区、市)组织本区域内的大中小学足球四级竞赛:小学阶段,组织学区、县(区)和市级竞赛;初中及以上阶段,组织县(区)、市和省级竞赛。教育部组织高中和大学的分区和全国竞赛。

6.激励机制:构建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足球优秀后备人才培养和政策激励机制。制定与办学体制、招生制度相适应的有利于校园足球运动员成才的升学、就业激励政策,保证校园足球的长远发展和青少年优秀足球人才的成长。完善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一条龙”学生运动员培养、输送体系,依托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员招生、高水平足球运动队建设和体育专业、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政策,逐步建立校园足球人才选拔、培养和输送模式。

7.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校园足球监管机制,将校园足球纳入教育督导内容,对校园足球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动态监管。制定普通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评价标准,引导学校实施规范的教学、训练;研究制定校园足球示范学校综合评价标准,对校园足球的教学和训练进行科学评估;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指导委员会,提升校园足球的科学决策水平;利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第三方机构,对校园足球学校实施绩效管理。

8.师资队伍建设:增配足球专业体育教师;在“国培计划”中单列校园足球师资培训专项,并整合教育、体育部门资源,培养、培训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体育教师;对优秀退役足球运动员进行培训,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纳优秀退役足球运动员到学校承担代表队训练、竞赛指导和裁判等相应的工作。

9.经费保障:中央财政依托现有教育投入渠道,每年投入一定数量的财政经费,支持校园足球的场地改善、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培训、信息化管理、国际交流、安全保障等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各级地方政府,投入一定的经费,支持本地校园足球的发展。

10.安全防控:开展校园足球安全教育,制定青少年校内外足球活动和竞赛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校园足球意外伤害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学校安全管理问责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学校组织体育活动的风险,解除校长、教师、教练员、家长的后顾之忧。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运动风险管理机制。结合校园足球,制定包括安全教育培训、活动过程管理、事故保险赔付在内的完善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办法和运动伤害第三方调解机制。

11.文化建设:全面加强校园足球的宣传工作,各级政府发挥宣传主导和主渠道作用,创新宣传方式和途径,广泛传播校园足球的育人理念,正确引导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和支持校园足球活动。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有计划宣传各级各类校园足球竞赛活动,营造出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全社会关注校园足球的浓厚氛围。

12.国际交流:学习吸收世界足球强国的发展经验,参考国外先进足球教材、训练大纲、培养计划,结合中国的具体特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足球运动员培养机制和教学与训练模式。聘请国外高水平足球教育专家来华教学,分期分批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教师、教练进行培训。组织国内优秀教师、教练员到世界足球强国学习、培训。有计划组织和参与国际青少年足球文化交流和竞赛。

13.校外机制:与体育部门、职业俱乐部密切联系,充分发挥体育部门和俱乐部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由体育部门和俱乐部在校外建立高水平青少年运动员训练基地(中心),创建国家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和俱乐部青少年赛事体系,为国家培养高水平足球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不同层次、级别的足球赛事。教育部门主管的校园足球,还刚刚开始,在实践的过程中肯定也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提升认识高度、把握事物本质始终是确保方向正确的前提。因此,新一轮的校园足球,无论是对校园足球的“真义”的理解,还是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的构建,都必须有彻底转换思路、完全脱胎换骨的决心,不能再重蹈调动少数人群、制造另一种形式的“精英体育”、“竞技体育”的困境了。

吴键,博士,副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中心主任,《校园足球》副主编。兼任教育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研究部主任,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副理事长、学术部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学术部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学校体育教育;体育教师能力发展;学生体育学习心理与行为;学生体质与健康。

猜你喜欢

竞赛足球校园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让足球动起来
创新思维竞赛(3)
少年快乐足球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创新思维竞赛(6)
认识足球(一)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