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魏北周时期同州地位的变迁

2015-11-09李兆宇丁武

西部学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变迁

李兆宇+丁武

摘要:北魏末年,宇文泰率众建立以关中为中心的割据政权,开始了与关东高欢势力的对抗,由于军事地理上的重要性,位于关中东部的同州,其地位开始迅速上升。在与东魏北齐政权进入拉锯战后,同州则成为宇文泰以及宇文护霸府的所在地。因为宇文护被诛,霸府的消失,周武帝打败北齐统一北方等原因,同州的地位也逐渐下降。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同州都对西魏北周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西魏北周政权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同州;西魏;北周;变迁

中图分类号:K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同州,今陕西大荔县的古称,在西魏北周时期下辖武乡郡、白水郡、澄城郡,治所武乡。[1]55其地东阻黄河,北靠北山,南临渭水,地接蒲、华二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唐代宰相张说评价其为“关西之要冲,河东之辐辏”。[2]2277随着西魏北周政权的发展,同州的地位也在不断变化。关于这一变迁,学术界探讨甚少,本文拟从西魏政权建立之初、宇文泰、宇文护“霸府”统治期间以及北周武帝执政之后这三个时期对同州地位的变迁进行考察。另外,同州其地建置变迁的过程尚不清楚,因此本文也会对该问题进行考察。

一、同州其地建置的变迁

《通典· 州郡典》记载:

同州,春秋时属秦,战国时为秦、魏二国境。始皇平天下,为内史地。项羽分为塞国。汉高祖初置河上郡,寻复为内史。景帝时分为左内史,武帝改为左冯翊。后汉因之。魏除左字,但为冯翊郡。晋因之。后魏亦然,西魏改华州为同州。(禹贡:‘漆、沮既定,沣水攸同,言二水至斯同流入渭也,以城居其地,故曰同州)[3]4514

同州其地建置演变大致如《通典》记载那样,经历一个由魏晋时期的冯翊郡到北魏时期的华州再到西魏时期同州的变化过程,但细致考证,同州建置的变化却并不像《通典》里记载的那么简单。魏废帝三年正月,西魏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针对州的改名运动。

三年春正月……又改置州郡及县,改东雍州为华州……华州为同州。[4]34

据上可知同州由北魏时期的华州演变而来,而《魏书·地形志》又记载:

华州,太和十一年分秦州之华山、澄城、白水郡置。(下按“华山等三郡当本属蒲坂之泰州”此处的秦州应改为泰州)[5]2625

那么《通典》所记载的同州建置沿革就有脱漏,问题也随之而来,华山郡按照清人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以及今人王仲荦的《北周地理志》考证其地属于东雍州,①也就是为西魏废帝三年以后的华州所有,而此时《魏书》所记载华山郡属于的“华州”已经改为了同州,因此史料之间出现了矛盾,那么事实到底是什么呢?其实《魏书》中的华山郡与西魏北周时的华山郡已经不同,而后世往往将它们混为一谈。

《魏书》记载北魏时期的华山郡下辖华阴、郑、夏阳、敷西和郃阳五县,澄城郡下辖澄城、富城、五泉、南五泉和三门五县,白水郡下辖姚古、白水和南白水三县,而我们又知道西魏北周时期同州的治所在武乡郡的武乡县,那么后来的武乡又在哪里?《隋书·地理志》记载:冯翊,后魏曰华阴,西魏改为武乡[6]809

而《元和郡县图志》中也记载:

冯翊县,本汉临晋县,故大荔城,秦获之,更名。旧说秦筑高垒以临晋国,故曰临晋。晋武帝改为大荔。后魏改为华阴县。后以名重,改为武乡。[7]37

我们可以肯定这里的华山郡下辖的“华阴”就是后来的武乡县。其实在太和十一年分泰州之三郡为华州之时,华州的州治还一度设在了西羌聚居的李润堡[8]41,后来,北魏州治由李润堡迁到了“华阴”后来又改为武乡,书中记载很明确是因为“名重”,所以我们认为“太华山之阴”的华阴县还是一直存在的。但是《读史方舆纪要》“华阴”条下记载:

寻置华阴县,在华山之北而名,属京兆尹,后汉改属弘农郡,魏晋因之,后魏亦为华阴县,属华山郡。[9]2586

那么既然这里的华阴县并不是北魏华州下辖华山郡的华阴县,那么这里的华山郡又指的是哪里呢?《读史方舆纪要》“郑县”条下载:

后魏置华山郡于华阴县,郑县属焉。后置东雍州,亦曰华山郡,移治于此。[9]2583

前一部分的“后魏置华山郡于华阴县,郑县属焉。”正好符合《魏书·地形志》记载的华山郡治所在“华阴”,并且下辖郑县,而这里的“华阴”就是后来的武乡,后来华山郡移置东雍州下辖,将治所移到了郑县,但是同样还是下辖郑、华阴和敷西,而此处华阴却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华阴,王仲荦的《北周地理志》也同样在华州下有华山郡,华山郡下有华阴、郑、敷西三县,治所为郑。

至此,我们就可以较全面了解同州其地的发展过程。由秦代的内史地,到汉高祖时期的河上郡、内史,再到景帝时期的左内史,汉武帝时期更名左冯翊,魏晋时期的冯翊郡,北魏时期的泰州华山郡、白水郡、澄城郡,到后来的北魏太和十一年时分这三郡为华州,最后到西魏废帝三年改华州为同州。而同州的治所武乡也经历了由秦时的临晋,到晋武帝时的大荔,太和年间设华州时治所为李润堡,北魏景云元年搬到了冯翊废县,即后来的“华阴”,再到最后改“华阴”为武乡这么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二、西魏初期因军事原因而崛起的同州

北魏末年,天下大乱,武川军人宇文泰依靠北镇军人势力,在关中建立西魏政权与高欢的东魏政权形成对抗。而此时宇文泰部由于刚经过贺拔岳之死、灭侯莫陈悦,自身实力相对较弱,其控制地也仅限于今天的陕西、青海、甘肃、湖北以及河南少部地区。南边与当时正值强大时期的梁接壤,北面面临柔然的不断侵扰,所控制地区也是起义和反叛不断,而东面更是面临高欢的节节进逼,内外局面颇为被动。而在这些敌对势力中,东面的高欢威胁最大。

宇文泰在灭掉侯莫陈悦后,魏孝武帝积极的拉拢宇文泰,准备共同对抗高欢。而高欢也开始发军进逼北魏都城洛阳,孝武帝向宇文泰求援,《周书》《文帝纪》记载:

太祖谓诸将曰:‘高欢虽智不足而诈有余,今声言欲西,其意在入洛。吾欲今寇洛率众万余,自泾州东引;王罷率甲士一万,先據华州。欢若西来,王罷足得抗拒;如其入洛,寇洛即侵汾晋。吾便速驾,直奔京邑。使其进有内顾之忧,退有被蹑之势。一举大定,此为上策。众咸称善。[4]12

在宇文泰应对高欢的计策中,分为两部分,一、高欢入洛。如果高欢入洛,那么就由寇洛入侵汾晋(即今天山西中西部汾水平原地区),然后宇文泰率众奔赴洛阳。二、如果高欢直接由山西东部进攻华州(同州),那么就由王罷死守,拖延高欢,宇文泰趁虚奔入洛阳。在宇文泰与高欢形成对抗后,在高欢到底是“入洛”还是“欲西”的战术判断上,同州第一次进入了宇文泰的战略部署。

秋七月,太祖率众发自高平,前军至于弘农,而齐神武稍逼京邑,魏帝亲总六军,屯于河桥,令左卫元斌之、领军斛斯春镇武牢,遣使告太祖……即以大都督赵贵为别道行台自蒲坂济,取并州。……始帝云:‘高欢兵至。  [4]12

高欢果然如宇文泰所料,其意图在于“入洛”重掌朝政,所以宇文泰立即采取对策,派遣赵贵从同州渡黄河至蒲坂,北取并州。众所周知,高欢的霸府就在晋阳,而此举明显在于“围魏救赵”,通过对高欢霸府的威胁,胁迫高欢退兵。但是孝武帝由于内部不合原因,没有抵抗住高欢的攻势,匆忙逃往关中投靠宇文泰。这样,高欢与宇文泰结束了第一次较量。在这次双方初步的“接触”中,同州主要承担了两个功能,一是作为关中东部“桥头堡”,被委以精兵强将把守,用来牵制进入关中敌军,为主力部队赢得时间。二就是作为宇文泰部进入山西和河南的重要通道,即使潼关遭到威胁,不能从潼关出关,但只要确保同州,依旧可以从此处东进,向北可以威胁高欢霸府,向东南可以威胁中原地区。在后来西魏北周与东魏北齐的军事较量中,同州其实主要就是承担着上面说的两个任务。

西魏在早期与东魏的对抗中一直处于不利地位,战线甚至一度被高欢保持在同州-潼关一线,对新建立的西魏政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自孝武帝逃往关中到沙苑大战的三年时间里,东魏共五次进攻关中,其中有四次进攻同州,在这四次中有三次是高欢指挥的大规模战役,[10]17拥有重要军事价值的地方往往是双方争夺的对象,同州也不例外。《北齐书》《神武纪》记载:

神武寻至恒农,遂西剋潼关,执毛洪宾。进军长城,龙门都督薛崇礼降。神武退舍河东,命行台尚书长史薛瑜守潼关,大都督库狄温守封陵。于蒲津西岸筑城,守华州(同州),以薛绍宗为刺史。高昂行豫州事。[10]17

这是孝武帝至关中后高欢发动的第一次进攻。《北齐书》《神武纪》载:

神武自发晋阳,至此凡四十启,魏帝不答……九月庚寅,神武还于洛阳,乃遣僧道荣逢表关中,又不答。乃集百僚四门耆老,议所推立。[10]17

高欢的这次大举进攻是对宇文泰和孝武帝的最后一次警告,高欢就是凭借尔朱氏弑君的借口与尔朱氏开战的,而如今如果贸然进攻孝武帝,舆论必然会对自己不利,因此他没有进一步的进入关中。高欢也明白同州和潼关对于想在关中割据的宇文泰集团的意义,于是派重兵把守潼关和同州,并在同州筑城,这样就封锁住了宇文泰东出关中的最重要的两条路线,为自己下一次真正的西伐留下“落脚点”。而后来从大统元年(535)到大统三年(537),其实双方的争斗是一直围绕着潼关、同州两地进行的。

高欢在第一次讨伐后留下的两枚“棋子”—同州和潼关,在其撤军后很快就丢失了。

《周书》《文帝纪》载:

齐神武留其将薛瑾守关而退,太祖进军讨瑾,虏其率士千人,还长安,进位丞相。[4]13

《周书》《薛端传》载:

魏孝武西迁,太祖令大都督薛崇礼據龙门。引端同行。崇礼寻失守,遂降东魏。东魏行台薛循义(薛脩义),都督乙干贵率众千西度據杨氏璧……贵等数来慰喻,知端无降意,遂拔还河东。东魏又遣其将贺兰懿南汾州刺史薛琰达守杨氏璧……懿疑有大军,便即东道。端復还杨氏璧。太祖遣南汾州刺史苏景恕镇之。[4]621

同州的东魏势力在当地土著居民的反抗下退至河东,而占据潼关的东魏军队也被宇文泰消灭,这两个战略要地又重新完全回到了西魏的控制下。

在失去了对这两个地区的控制权后,高欢于大统元年派遣司马子如骚扰潼关和同州,被同州刺史王罷驱逐。后来由于高欢一直致力于稳定国内的局势而无暇顾及西征,[10]18直至大统二年(536)十二月,高欢兵分三路,自己由晋阳西讨,汝阳王暹和高昂进攻洛州,窦泰进攻潼关。而在这三路中,高欢真正的意图还是首先夺取同州、潼关,让这两路互相掩护,牵制宇文泰的军队,若窦泰牵制住了宇文泰,高欢则趁虚而入,若高欢牵制住了宇文泰,窦泰就直趋长安。但宇文泰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周书》《文帝纪》记载:

太祖出军广阳,召诸将曰:“贼今掎吾三面,又造桥于河,示欲必渡,是欲缀吾军,使窦泰得西入耳……克泰则欢不战而走矣…贼造浮桥不能徑渡,此五日中,吾取窦泰必矣”[4]22

宇文泰认为此战最不宜于与敌方纠缠,应该在同州的高欢以及潼关的窦泰中选择一个,速战速决,另外一个由于没有了侧应,自然而然就会不战而退,因此他亲率六千轻骑,秘密从长安出发,经过一天的急行军,第三天早上突袭潼关窦泰,取得小关之战的胜利,而高欢以及另外一队人马得到了窦泰部被全歼的消息后立刻撤退了。这是西魏对战东魏第一次取得大的胜利,在过后的几个月里,宇文泰迅速扩大战果。六月,遣于谨攻下杨氏璧,扫清了同州附近的其他叛乱。八月,宇文泰亲率军队收复弘农,而宜阳、邵郡也争相归附西魏。气急败坏的高欢不顾军队刚刚受到较大的损失,于当年十月份率众十万,由高昂率三万出河南,自己率大部队依旧渡黄河进攻同州。虽然与上一次的战术布置都是兵分两路,分别由潼关和同州进攻关中,但是这一次明显出现主攻和助攻之分,高欢自己带领主力部队与宇文泰决一死战。高欢再次由蒲坂渡河进入同州,而担任防守同州任务的仍旧是王罷。

太祖以华州冲要,遣使劳罷,令加守备……及神武至城下。谓罷曰:“何不早降?”罷乃大呼曰“此城是王罷冢,生死在此,欲死者来。”齐神武遂不敢攻。[4]24

东魏军队无法攻克同州城,而若高欢贸然向长安进军,那么同州在大军后方又是很大的威胁,所以高欢只好驻军于许原西(即今天的大荔县许庄乡),宇文泰当机立断,率轻骑先渡过渭河,在距高欢大军六十余里的沙苑埋伏,引高欢大军前来,最终一举击溃高欢军队。此战共歼、虏敌军七万,高欢精锐损失殆尽。沙苑之战后,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完全的倒向了西魏一边。

洛州刺史李显趋荆州;贺拔岳、李弼渡河围蒲坂……太祖进军蒲坂,略定汾、绛。于是许和杀张琼以夏州降……独孤信至新安,敖曹復走度河,信遂入洛阳。东魏颍川长史贺若统与密县人张俭执刺史举城降。荥阳人郑荣业、郑伟等攻梁州,禽其刺史鹿永吉;清河人崔彦穆、檀琛攻荥阳,擒其郡守苏定,皆来附。自梁、陈以西,将吏降者皆属。[4]24

沙苑之战后,同州不再是战争的前线,西魏占领的河东地区为同州防守留下了足够的“缓冲区”,吕思勉先生论曰:

故神武之攻西魏,始终重在汾北;周武帝亦卒出此而后成功;而此时齐孝昭欲顿驾平阳,周亦注重于此一路之防守也。[11]259

同州的重要性直接随着高欢的入侵不断上升,成为宇文泰关中防御的重中之重。

三、宇文泰霸府②统治时期的同州

披草莱,立朝廷,军国之政,咸取太祖决焉。[4]13

魏孝武帝脱离了高欢的掌控又成为了宇文泰的傀儡,而迎接孝武帝进入长安,就是宇文泰霸府统治确立的标志。文献多记载宇文泰霸府设于同州,其实起先,宇文泰的霸府并没有设在同州,而是设在长安。《资治通鉴》记载:

大统元年时“泰用武功苏绰为行台郎中……泰与公卿如昆明池观鱼,行至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泰召绰问之,具以状对。泰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绰应对如流。泰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政事,卧而听之……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12] 4865

通过以上材料中关于宇文泰出游中其行台人员相随的情况,以及当时同州周围东西魏对抗的紧张态势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在大统元年时宇文泰的霸府的确是设在长安的,但是为什么后来又将霸府搬到了同州呢?胡三省认为:

以其地阨关河之要,齐人或来侵,便于应接也。[12]5154

胡三省所说的“关河之要”即山陕之间南流的黄河,它是关中与华北平原的天然那分界线,早在秦历公和秦灵公时期,即就有“壍河旁”和“城壍河频”的举措,利用黄河河道作为东部防线,[13]199 云梦睡虎地秦简《田律》记述秦朝有所谓的“河禁”联系张家山西汉初年汉简《律关令》的记载可证当时一直以这条河道作为关中北部区域的界限。[14]

而这条河道大部分都流经同州境内。同州是汾河谷地和关中平原的交汇点,由于其地形开阔,所以其防守的重点就是东部的黄河天险,如果敌方越过黄河,就会直接面对无险可守的八百里秦川。而其地首要在于近扼蒲津关(也称临晋关或蒲关)以及蒲津桥。张家山汉简《律关令》所记载的临晋关是设在这段河道上的最重要的关隘。[15]48《陕西通志》:“河桥,秦后子奔晋,造舟于河,通秦晋之道”,曹操西征马超、韩遂也曾夜渡蒲津关,蒲津关和蒲津桥就是古时潼关以北不用行舟,能够直接从关中东部进入关中的唯一通道。蒲津桥之东为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永济,地里位置极其重要,清人顾祖禹就发出了“自古天下有事,争雄于河山之会者,未有不以河东为噤喉者也。”的感叹。[9]2583其次,在于远控北面夏阳的龙门关。《太平寰宇记》载“龙门关,一名龙门戍,极险峻。西魏文帝大统元年置。在韩城东北龙门山下。关口有龙门城,即戍所也。”所以龙门关是蒲津关的侧翼,而蒲津关又是潼关的侧翼。因此从北向南的龙门关、蒲津关和潼关一起在同州周围构成了一条据守黄河天险的关中防线。

陶贤都先生认为:“宇文泰与高欢父子的霸府与其他时期的霸府有很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是相互对立的霸府,两者为了在政治斗争中取得胜利,都同时抬出了魏帝作为他们实行霸府统治的工具。为了争得正统地位,两者之间进行了频繁的战争,这就使得他们十分重视霸府的地理位置。”[16]221尤其在早期西魏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关中自身的防御事关西魏政权的存亡,这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地理原因是宇文泰霸府迁移的主要动因。那么是否还有那些外因促成宇文泰迁霸府于同州呢?

同州距离长安城很近,而且它们之间交通非常便利。蒲津关道是唐代太原到长安的道的一部分,连接了蒲州与长安,蒲津关道经过之地地势大多平坦,交通发达,秦时就曾修建秦直道的临晋道,后来演变成了出关中很重要的一条道路——蒲关道。今人辛德勇在《古代交通地理与文献研究·隋唐时期长安附近的陆路交通》中考证,唐代蒲津关道由京城东面的满桥释启程,过东渭桥、高陵县、栎阳县(今临潼县栎阳镇)、柔邑(今临潼县相桥乡西北),武德元年(618)于此置平陵县,二年(619)更名柔邑,华州下郑县(今渭南市北下吉镇)可至同州治所冯翎(今大荔县),共226里路程。所以从同州往长安城骑马最多两日就到,这样的地理优势十分的有利于宇文泰监视和影响长安的西魏朝廷,省去了东魏将都城从远离晋阳的洛阳迁到邺城的繁复。

关于何时宇文泰将霸府迁至同州,史料最早的记载是大统四年,而我们知道在此之前的大统三年,西魏刚刚在同州取得了沙苑大捷,解除了东魏对关中的直接威胁,将双方争夺的战线大幅度的向东推进,所以自大统三年的沙苑之战之后,同州城就是十分安全的,并且史书中有记载在同州地辖内有很多的小城池和坞堡如:三曲城、元里城、临晋城、辅氏城、怀德城、中潬城、杨氏璧等等。[9]2600这些城有些于西魏北周之时修建,有些先于西魏北周修建,虽然有些在当时可能已经被废弃,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修建坞堡和城池的意识很浓重,这些城池、坞堡当中必有很多在当时仍然使用,西魏北周有可能在其中驻扎军队,他们有可能与蒲津关、龙门关等关隘一起组成了一个防御网络,而主要保护的对象就是宇文泰的同州霸府。综上,位于同州的宇文泰霸府是十分安全的。

杜甫于天宝十三载(754)行经同州沙苑,作《沙苑行》咏道:

君不见左辅白沙如白水,缭以周墙百余里。龙媒昔是渥洼生,汗血今称献于此。苑中騋牝三千匹,丰草青青寒不死……[17]

这是对沙苑内景象的最真实描写。这里水草丰美,柳树成荫,野生动物非常多,《贞观政要》卷十就有“太宗幸同州沙苑,亲格猛兽,复晨出夜还”的记载。隋代这里是牧马的场所“沙苑羊牧,置尉二人。”[6]784唐初就于沙苑的赤岸泽得三千隋苑马迁于陇右[18]1337,唐代又于沙苑设沙苑监,《新唐书》《百官志》:

沙苑监掌畜陇右诸牧牛羊,给宴祭及尚食所用,每岁与典牧署供焉。自监以下,品数如下牧监。至开元二十三年,废监。[18]1255

沙苑成为唐代的畜牧业基地。在当时骑兵是西魏野战军队中最重要的战斗力量,沙苑所具有草场正是西魏骑兵所需要的。在西魏早期将领的构成中除了一小部分汉人以外,其余都是鲜卑人,而且大部分来自汉族与少数民族杂融的北方六镇地区,所以沙苑所产的羊、牛也比较符合他们的饮食结构。

而同州更是宇文泰的福地,宇文泰曾于此大败过高欢,是宇文泰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大的一场胜利,宇文泰战后建忠武寺,并让每个人在沙苑手植一柳,来纪念这次大胜,所以宇文泰对同州的偏爱也是宇文泰将霸府迁于此处的重要原因。

因此,同州较为安全、有利于控制长安;特殊的自然条件以及宇文泰的个人喜好等也都是促使宇文泰将霸府迁于同州的重要原因,它们与同州所具备的军事上的地理优势组合起来就成为了宇文泰迁移霸府的理由。

在西魏,长安只是名义上的政治中心,而实际的统治中心则是宇文泰在同州建立的霸府。霸府中所包含的机构就相当于实际的中央行政机构,而霸府中宇文泰的僚佐就相当于中央的官僚。魏晋南北朝幕府和公府的大量出现和机构的膨胀是霸府出现的重要原因。幕府之所以称为幕府是因为其主要具备的是军事功能,而公府是“诸公开府”,突出的是其的行政功能,宇文泰的霸府就是由幕府和公府两大性质的机构组成的。贺拔岳死后宇文泰接任成为关西大行台,大行台是宇文泰霸府的第一个组成部分。魏永熙三年七月魏孝武帝入关,八月宇文泰即被任命为大丞相,大丞相府就是我们所说的公府,是宇文泰霸府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宇文泰霸府兼具了军事和行政功能。魏大统元年春正月宇文泰又被加封都督中外诸军事、錄尚书事、大行台,这样宇文泰的霸府就完全形成了,主要包括了大行台府、丞相府和都督诸军事府三个机构,宇文泰的僚属就主要在这三个机构中任职,职位或有重叠,比如于谨曾任丞相府的长史、大行台的尚书;赵贵任丞相府的左尚书;苏绰任大行台府的左丞、度支尚书,西魏的所有军国大事都是由这三个机构和这一班人马来决断的。

霸府的所在地是同州,所以行政指令全部都是从同州发出的,包括由苏绰制定的新制;仿周的六官制度;从鲜卑姓等等,同州就是西魏真正意义上的首都。除此之外在政治方面同州其实还具有其他的一些功能。

1.监视长安。史料记载宇文泰经常往返于长安和同州之间,虽然长安的皇帝和朝廷失去了军事和行政权,但是在礼制上还需要尊奉,因此宇文泰就不得不经常前往长安进行朝拜和参加祭祀,然而宇文泰前往长安的目的不仅为了这些,更是为了监视皇帝和朝廷。

大统十四年夏,太祖奉魏太子巡抚西境,历北长城,至蒲州,闻帝不豫,遂还。既至,帝疾已愈,于是还华州。[4]31

在西魏政局发生动荡的时候,宇文泰必须保证自己掌控全局,而平常也要坐镇同州随时提防和监视西魏傀儡皇帝和朝中大臣。

2.扣押、安置作用。宇文泰的霸府不但在同州,而且他还把他手下大将、幕僚的家眷安置在了同州。

《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

初周齐战争之始,周太祖数往同州,侍从达官随便各给田宅。景皇帝与隋太祖并家于州治。隋太祖宅在城东南面,西临大陆。景皇帝宅居州城西北,面泺水。东西而望,二里之间。[19]35

将领们在外征战镇守,而家眷就被宇文泰扣为了人质以威慑诸将,“东魏大都督善无贺拔仁攻魏南汾州,刺史韦子粲降之,丞相宇文泰灭子粲之族。”[12]4891虽然我们不能肯定韦子粲的家属就在同州城中,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当时的同州城像一个眷村,城中不仅有宇文泰霸府的存在,在官府之外还有各将领的府邸。不仅西魏关陇贵族的家属都安置在了同州,少数民族首领归降也会被安置在同州,“氐酋梁道显叛,泰復遣昶谕降之,并部落于华州(同州),泰即以昶为都督,使领之。”[4]577同样,对少数民族的安置中也有监督的意思。

3.“魏丞相泰于行台置学,取丞郎、府佐德行敏明者充学生,奚令且治公务,晚就习读。”西魏政权是一群武人建立的政权,行政、官僚体制很不完善,宇文家族非常重视对官僚以及将领的文化培养,而这一批在宇文泰相府学习的官吏在西魏北周政权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巨大的。

宇文泰霸府中的都督中外诸军事府掌握全国军队的调动和将领的任免,管理全国的军务。随着西魏军队“总指挥部”在同州的建立,同州在军事方面也发挥了一些其他作用。

1.在同州屯田、冶炼兵器。同州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直到今天,其地所产的农产品驰名全国。在西魏北周时期,宇文泰的军队就曾在这里屯田,《资治通鉴》记载:

魏丞相泰欲革易政,为强国富民之法,大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苏绰尽其智能,赞其成事,减官员,置二长,并置屯田以资军国,又为六条诏书,九月始奏行。[12]4908

西魏作出屯田的决定后,《周书》的《薛善传》记载:

时欲广置屯田,以资军费。乃除司农少卿,领同州夏阳县二十屯监。追论屯田之功,赐爵龙门县子”“薛善为司农少卿领同州夏阳县二十七屯监,又于夏阳诸山置铁冶,兼领冶铁监,广兴屯田,营造军器,供给诸军。[4]624

而《北齐书》《卢叔武传》中卢叔武向高演所陈的平齐战略中也说到:

如彼出兵,非十万以上,不为我敌,所供粮食,皆出关内。[10]559

可见同州也是西魏北周重要的物资供应基地,由于这里较为靠近与东魏交战的前线,因此同州的粮食、兵器除了供给本地部队外,其他大部分应该供给的是河东地区和弘农地区的部队。

2.稳定关中局势。宇文泰率部与东魏战于河桥,关中内部空虚,在沙苑之战中被俘的东魏士兵趁机作乱,占据长安子城和咸阳城

华州(同州)刺史導率军袭咸阳,斩思庆,擒伏德,南渡与太祖攻青雀,破之。[4]26

可以看出即使大军出战,宇文泰也会给同州留有一定的守军,正是这些部队在关中发生叛乱的时候发挥了作用,稳定了局势。三、在同州屯兵,防备东魏和柔然。西魏当时战线遍布整个边境,因此兵力较为分散,所以要组织大规模的作战就不得不从各处召集军队。《周书》记载:

大统四年……大军东伐也,关中兵少,而前后所虏东魏士卒,解散在民间,乃谋作乱……魏帝还长安,太祖復屯华州;大统六年夏天茹茹渡河至夏州,太祖召诸军屯沙苑以备之;大统八年冬十月,齐神武侵汾、绛,围玉璧。太祖出蒲坂将击之;大统九年冬十月,大阅于栎阳,还屯华州(同州);大统十年冬十月,大阅于白水;大统十一年冬十月,大阅于白水,遂西狩岐阳;大统十六年秋七月,太祖率诸军东伐……遂于弘农北造桥济河,自蒲坂还。[4]25-53

关于这些在同州附近连续的军事活动,滨口重国作出如下论述:

大统九年败绩之后的三年之间,连续举行大规模阅兵,其原因定为征集到了新部队之故。白水郡大致位于华州(同州)州治东北面,因此大统十年、十一年的阅兵显示了以华州为中心的各州实施征募的情况。[20]230

吕思勉先生也认为:“案东魏及齐,国都在邺,兵马重镇则在晋阳,自潼关东出,取洛阳,度河北上,以摇动邺与晋阳较难,而自蒲津度河东出较易。”[11]659同州成为大军的集结地、出发地、修整地以及物资的供应地。

四、宇文护霸府统治时期的同州及其功能的变化

宇文泰于公元556年去世,在他去世前他在驿站中“召中山公护,护至泾州见泰,泰谓护曰:‘吾诸子皆幼,外寇方强,天下之事,属之于汝,宜努力成吾志。乙亥,卒于云阳……丙子,世子觉嗣位,为太师、柱国、大冢宰,出镇同州。”[4]166宇文觉于次年正月即位成为孝闵帝,北周代替西魏建立。陶贤都认为霸府天然拥有的两个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由霸府成为王朝[16]221,随着北周的建立,这个目标已经实现,那么霸府之前所拥有的军权和行政权就理所应当的归于新的政府所有,曹氏、司马氏、高氏以及东晋南朝的诸霸府皆是如此,在新的王朝建立后霸府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西魏北周时期的霸府却显现出一种特殊性,随着北周的建立孝闵帝并没有直接获得权力,宇文护任大司马、大冢宰、太师、 都督中外诸军事等职掌握了实权,这样霸府虽然运作出了新的王朝,但是却没有直接成为新王朝。

宇文护时期的霸府依旧在同州。这一时期霸府的具体功能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只是一些具体的机构发生了改变。由于北周仿《周礼》的六官制度的建立等其他原因,自宇文泰死后,丞相府和大行台府就从霸府中消失了,而宇文护六官制度中的五官府(指春、夏、秋、冬、地官府)全部总于了天官府,这样天官的长官大冢宰就成为了真正的宰相,天官府是设立在长安的中央机构,那么这时已经出现了霸府权力转移到中央的局面。

自太祖为丞相,立左右十二军,总属相府。太祖崩后,皆受护处分,凡所征发,非护书不行。护第屯兵禁卫,盛于宫阙。事无巨细,皆先断后闻。[4]168

这一时期宇文护依旧通过都督中外军事府来统领全国军事。宇文护霸府时期,随着宇文氏的统治渐渐稳固,宇文护的专政和肆意妄为的举动引起了武帝的不满,公元572年,宇文护被周武帝设计杀害,权力从霸府终于转移到了皇帝手中,同州的霸府也被撤销,长安终于成为了真正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周书》记载武帝出生于同州,而他的童年也是在同州和孝闵帝、明帝一起度过的,所以他对同州怀有很深的感情。即位后的前三年他曾两次前往同州,在宇文护被诛后,其前往同州的次数就更加多了,在建德三年(574)到建德五年(576)的两年间,他曾七次前往同州,后来由于政务繁忙和对齐战争才减少了前往同州的次数。虽然同州失去了它的政治地位,但是他在北周君王心中的地位并没有减弱。同州有同州宫和长春宫,同州宫为宇文泰的府邸,后来改名同州宫,长春宫原来是宇文护所筑的晋城,建德二年(575)置长春宫,另外大统八年(542),宇文泰还曾于沙苑北修建万寿殿,这样同州就是除长安以外皇家宫殿最多的地方。《周书·宇文护传》记载:“保定元年(561),或有希护旨云,周公德重,鲁立文王之庙,以护公比周公,宜用此礼。于是诏于同州晋国第立德皇帝别庙,使护祭焉。”宇文泰也曾在沙苑大战后在同州建忠武寺来祭祀在沙苑大战中牺牲的将士,这样同州就不仅仅是北周皇家别宫的所在地,而且是北周国家祭祀的一个重要场所。谷川道雄先生也认为“作为与北齐交战的前沿基地,同州集结了重兵,因而武帝也频繁的行幸此地。”[21]304公元576年北周吞并北齐,中国北方统一,同州在与东魏北齐对抗中凸显出来的军事价值也迅速下降。失去了政治中心地位不久,同州又失去了其军事价值,同州具有的意义也只剩下了别宫和祭祀场所承担北周皇家事务。《广弘明集》卷十的《叙任道林辨周武帝除佛法诏》记载周宣帝在同州登基。在周宣帝在位的两年时间里,他也曾三次前往同州,并且将同州宫改为天成宫,[4]123但同州早已完全失去了政治和军事功能,成为了北周宇文氏家族的行宫。

总之,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西魏北周与东魏北齐的军事对抗中同州的地位迅速上升。沙苑之战后,因为多种原因,同州成为宇文泰以及宇文护霸府的所在地。宇文护被诛,霸府的消失,周武帝打败北齐统一北方等方面的原因使同州失去了其在北周政治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沦为了北周皇室的行宫和祭祀场所,但同州由兴起到衰落这一变迁却真实的反映了西魏北周政权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在同州这块土地上的人和事也影响了西魏北周政权的发展,所以同州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注释:

①关于霸府的解释,陈长琦先生在他的《两晋南朝政治史稿》一书中对霸府作了如下定义:在史籍中,人称这种形式权力中心与实际权力中心分离,架空皇帝,以武装力量控制政治,统摄政府,具有国家决策中心,行政中心职能的大将军府、大司马府、太尉府、骠骑将军等各种非正式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霸府。参看陈长琦:《两晋南朝政治史稿》,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9页。根据定义结合史料,我们可以肯定宇文泰就是以霸府的形式来统治西魏的。

②关于霸府的解释,陈长琦先生在他的《两晋南朝政治史稿》一书中对霸府作了如下定义:在史籍中,人称这种形式权力中心与实际权力中心分离,架空皇帝,以武装力量控制政治,统摄政府,具有国家决策中心,行政中心职能的大将军府、大司马府、太尉府、骠骑将军等各种非正式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霸府。参看陈长琦:《两晋南朝政治史稿》,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9页。根据定义结合史料,我们可以肯定宇文泰就是以霸府的形式来统治西魏的。

参考文献:

[1]王仲荦.北周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令狐德棻等.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5]魏收等.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7]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0]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1]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2]司马光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睡虎地秦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15]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16]陶贤都.魏晋南北朝霸府与霸府政治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17]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M].四库本.

[18]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9]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0]滨口重国《西魏二十四军与仪同府》收入.秦汉隋唐史研究[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6.

[21]谷川道雄,李沧济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李兆宇,男,陕西渭南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生。

丁武(1984-),男,甘肃榆中人,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讲师。

(责任编辑:杨立民)

基金项目:陕西省2015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703);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编号:CX15040)。

猜你喜欢

变迁
小渔村的变迁
我家的自行车变迁史
留村的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一纸婚书见变迁
清潩河的变迁
象棋子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