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说火药

2015-11-09王剑冰

散文百家 2015年11期
关键词:火器炼丹火药

●王剑冰

清明上河园里有一处建筑,显得有些神秘,紧闭的大门似乎平时不开,门上有块匾额,大字是“火药馆”。给人的感觉,这里就是一家专门生产火药的工场。

火药盛行于宋时期,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那么,想过火药是什么东西吗?你可能想都不会想,认为我问的问题有点儿科,火药不就是炸药吗?

其实叫这个名字是有说头的。既然是药,必然与药沾亲带故。它原本真的是药的一种,由于能起火,被称为火药。

火药发展到宋代,才被人们进一步认识,作为武器应用到战争中。恩格斯曾经肯定过中国人的发明,他说:“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

火药的发明大大推进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我曾在土耳其历史博物馆看到了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利用火药进攻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场景,君士坦丁堡城墙长七点二公里,有两层,内墙高约九米、厚近五米,外城墙有九十二座炮塔,还有一百一十座了望塔和十四座城门。

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雷石火炮的技术,城上城下交战猛烈。奥斯曼帝国穆罕默德二世的士兵用铁筒制成的六七米长短、一米左右直径的大炮,是我没有见到过的重武器。火炮点火后,会将巨大的球弹瞬间推出去,砸向坚固的城墙。

由于火炮的笨重和球弹的重量,使得火炮不能离得很远,所以火炮前面有了遮挡的东西。士兵们有的是火药的装填手,有的是球弹的装填手,有的是点火手。一架火炮,有无数人在操作。攻城的队伍中,有好几架这样的巨型火炮。当然,还有我见过的小型火炮,那些与之比起来,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

在这样的火炮轰击下,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的城墙壁垒终于被轰塌了。这场胜利,东罗马帝国灭亡,伊斯坦布尔成了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并得到了大片的土地和势力范围。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得意的表情中,是否觉得来自中国的这种传奇般的火药真的是神奇无比呢?

这个事件发生在1453年。1453年已经是中国明朝中前期,武器技术已经很大程度地向前发展了。没有火药的传播,要想凭借冷兵器进攻如此坚固的城堡,恐怕是一场梦想。

火药的配制现在说起来很简单,我们在电影里看到,民兵和农村百姓在快乐地用石磙和碾子操作,其中还有年轻的妇女。他们用硫磺、硝石和木炭混合成炸药,用炸药和石头做成地雷,似乎很轻易就制造成了消灭敌人的武器。而历史上,发现并掌握这种合成方法,却经历了十分漫长的时间。

很早以前,我们的先人对这三种物质就有了一定认识。

新石器时代,人们在烧制陶器时认识了木炭,知道它是较之木材的最理想的燃料。商周时期,人们更是在冶金中广泛使用燃烧强度高、耐火性能好的木炭了。硫磺呢?天然存在,高热的温泉周围就有,离得很远就能感受到释放出的硫磺气味,很容易采集。再就是硝了,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古人掌握最早的硝,就是墙根屋角下的土硝,只需用扫帚扫下来即可。

当时认识硝石和硫磺,是被作为药材使用的。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硝石被列为上品药,站第六位,认为它能治二十多种病。硫磺被列为中品药的第三位,也能治十多种病。

虽然人们对三者的性质有了一定认识,但是硝石、硫磺、木炭按一定比例放在一起制成火药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情。最终发现这种比例并使之产生效能的是炼丹家。

说到底,人还是希望长生不老的,有着优越地位的人,活着的感觉就更好。从战国至汉初,帝王贵族们沉醉于神仙般的幻想,向民间广求良方、招纳方士,来获取一种长寿丹药。汉武帝为了“长生久视”,还亲自炼过丹。炼丹也就一度成为一种风气。历代都出现过炼丹方士。

炼丹术只是后来看透了,觉得荒谬可笑,在古代,炼丹家还是很神圣的,普遍地受到了尊重。炼丹家其实就是专门研究一种丹药的药理学家或者说科学家。比如唐代的大医学家孙思邈就是炼丹家,现在我们只把他认作了医学家,似乎沾上炼丹家就贬低了身份。

一次次的虔诚和挫折,使得炼丹家不得不反复实验和寻找新的方法。这样就为火药的发明创造了条件。比方说炼丹家对于硫磺、硝石这种具有猛毒的金石药,在使用之前,常用烧灼的办法将它们降伏一下,也就是过过火。孙思邈在《丹经内伏硫磺法》中有很详细的记载:硫磺、硝石各二两,研成粉末,放在销银锅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锅子在坑里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实。再把没有被虫蛀过的三个皂角逐一点着,夹入锅内烧。等到烧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炒,趁还没冷却进行混合。这就是伏火。唐朝中期有个叫清虚子的,在《伏火矾法》中提出了一个伏火的方子:“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内,烟渐起。”他用马兜铃代替了孙思邈方子中的皂角。

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看来,在唐代的初期和中期,炼丹家将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或者马兜铃一起烧炼,三种药料的混合,已经具备了火药所含的成分。

那么火药是如何被发现的呢?虽然炼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点火会发生激烈的反应,并采取措施控制反应程度,但是不知道三者会引发严重的后果。这个后果,就是因药物伏火不当,而造成炼丹房失火。失火的情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就知道这种配制的威力了,火药的概念也就成熟。

关于炼丹失火的的事故,《太平广记》有一个讲说。说隋朝初年,杜春子去拜访一位炼丹老人,老人好客,杜春子当晚留住在那里。杜春子睡着了,炼丹家还在操忙。可能配置药物时一时疏忽,使得药猛然燃烧起来。半夜杜春子惊醒,看见炼丹炉内腾起紫色的烟尘,直蹿屋顶,还没反应过来,,屋子已经烧着了。为此不少人有了经验之谈,一本《真元妙道要略》的炼丹书,已经讲到了要防止炼丹引起失火的事情。他们将这种极易着火的药称作了火药,《本草纲目》中,就提到火药能治疮癣,杀虫,避湿气、瘟疫。

后来,炼丹家又发现,将火药贮存在密闭的容器内,不小心会发生燃烧并且爆炸。爆炸时容器碎片四下飞迸,很容易给人带来伤害。由此知道了火药被密闭后的威力。而且装在坚实的金属或石器中,产生的后果会更加严重。

火药的最初使用并非在军事上,而是民间的爆竹烟花之类。王安石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就说明了这一点。爆竹和烟花也用在马戏、杂技、木偶戏的演出中,以制造神秘气氛。还有表演幻术时,把火药点燃散出烟尘,在烟火云雾中把人或物变没有,使观众看不大清楚真相。

火药应用于武器的最初形式,即是利用火药的燃烧性能。

之前,火攻是军事的进攻手段,常用的就是火箭,箭头上绑一些松香、硫磺之类的易燃物质,点燃后用弓射出,一旦燃烧着了敌人易燃的东西,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有了火药后,将其绑缚在箭头上发射,燃烧的效果会更加奇妙。据《宋史·兵记》记载:公元970年兵部令史冯继升进火箭法,这种方法是在箭杆前端绑缚一个火药筒,利用火药燃烧向后喷出气体的反作用力把箭簇射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喷射火器。公元1000年,神卫队长唐福向宋朝廷献出他制作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1002年,冀州团练使石普也制成了火箭、火球等。火药兵器在战场上的出现,从冷兵器阶段向火器阶段过渡了。

由于战争不断,对火器的需求日益增加。宋神宗时设置了军器监,统管全国的军器制造。军器监雇佣工人达四万多,监下分十大作坊,“同日出弩火药箭七千支,弓火药箭一万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万支”。说明当时北宋的军队也是可以的了。从这个数字看,说北宋皇帝不重视军事倒是有些冤枉他们。

即使有了蒺藜火球、毒药烟球,也还是威力比较小的火器。到了北宋末年,爆炸威力比较大的火器“震天雷”出现了。震天雷是一种铁火器,大概类似后来的粗管铁炮。公元1126年,李纲守开封时,就用这种炮击退过金兵的围攻。金与北宋的战争使火炮进一步得到改进。但是光有好的火器也没用,最后还是被金兵拿下了北宋的首都开封。武器只是一种工具,到了谁手里,就为谁服务。后来金兵守南京(开封)时,也用了这种武器,以对付元军的进攻。《金史》对震天雷有这样的描述:“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并无迹,甲铁皆透。”描述可能有一点夸张,但也表明了宋代利用火药武器的成功与进步。

到了南宋,火药武器又进了一步,出现了管状火器。公元1132年陈规发明了火枪,陈规守安德时就使用了二十余条长竹竿火枪,同时点着也够有威力的。又过了二十多年,有人制成了突火枪,用更粗的竹筒制作而成,不是能喷射火焰烧人的那种了,而是装进了“子巢”(“子巢”就是弹丸)。可见,宋代管状火器的发明已经是武器史上的一大飞跃。

游园的时候,又看到了战船交战的场面,各自战船上的火炮都发挥着威力,谁的威力大,谁必然会占先。有的已经败下阵去,接着一艘大的战船也被击中着火,场面十分逼真。

人们站立在河水两岸,拥挤着看热闹,当然,也会有人同史上的火药发明与演变发生一些联想。

猜你喜欢

火器炼丹火药
神奇的火药
火药的来历
火药的诞生
“火药弟弟”
高空灭火器
明代火器的运用与军事学术的发展
宋代的初级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