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34年文化名人在青城

2015-11-09

老年世界 2015年4期
关键词:青城萧乾冰心

贾 勋

这里所说的文化名人,是指20世纪30年代初期,那些为了考察西北的需要而浮记青城的文化名人。

从有关资料得知,1934年初夏来归绥做学术性考察的就有刘半农、白涤洲和萧乾三位先生。其中刘半农先生,是位极具个性与胆识的现代诗人与杂文家,也是留学英国的一位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一员战将,更是名噪文坛,被人们称作中国幽默的开山祖。令人痛惜的是,这位当时年仅44岁的著名作家、学者,在做百灵庙之行时,竟染上了伤寒病。此后,他为中山学院(故址在呼和浩特第八中学)师生做了演讲。期间人们发现虱子是传染回归热的媒介。在他由绥返京(当时叫北平)后,仅数十日便溘然而逝。查阅当时的《绥远日报》副刊,曾有报道称,先生在百灵庙村舍居住时,把自己的行军床设置在地中央,还幽默地说,这是“停柩中堂”,没想到竟成谶语。

刘半农

近从名家百味文库中,读到了先生一篇精短的抒情游记:“次到九溪十八涧,人在碎石细流中行,山树野花,莫不各怀幽趣,又正值采茶季节,每有小姑老叟,携篮工作,怡然有世外桃源之乐。而杜鹃方盛开,时见绝壁之下,嫣红一簇,于苍古中参以鲜媚,诚绝妙天然图画也。”

半农先生去世后不久,北京大学为其举行了追悼会。送挽联的文化名人有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其中胡适先生送的挽联,是对半农先生一生所做的准确历史评价:“守常(李大钊)惨死,独秀幽囚,新青年旧伙,如今又弱一个;拼命精神,打油风趣,老朋友当中,无人不念半农”。

先生谢世后不久,与他同行考察的白涤洲先生也相随而去。这都给当时的青城学子留下了深深遗憾。只有尚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萧乾先生返京后,很快写出了他的《平绥琐记》。其中,也有对半农先生的追怀文字。需要追述一笔的是,萧乾先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蒙古族作家,他是二战期间在欧洲战场上出现的唯一中国新闻记者,也是一位有自己独特艺术追求的翻译家,其代表作《尤利西斯》(此书合译者是其夫人文洁若)问世后,曾引起读者的热烈反响。20世纪60年代,萧乾先生应邀又作塞上行,并撰写了令人感荡于怀的纪实性长文。在《浪迹人生——萧乾传》的序言中,冰心先生这样评价萧乾先生:“我深深地知道他,他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在文学创作上,他是个多面手,他会创作,会翻译,会评论,会报道······像他这样的,什么都来一手的作家,在现代中国文坛上,是罕见的。”

就在以上三位先生离绥不久,有一个以冰心先生为首的燕京大学“平绥沿线旅行团”来到了青城。在他们一行七人中,还有冰心的丈夫吴文藻先生、著名作家与学者郑振铎、顾颉刚、容庚、陈其田、赵澄诸先生以及2011年辞世的雷洁琼先生。

今日翻阅冰心先生《平绥沿线旅行记》的序言时读到了这样两段话,即“我们旅行的目的,大约是注意平绥沿线的风景、古迹、美建、风俗、宗教以及经济、物产种种的情况,作几篇简单的报告”,“平绥铁路的沿途风景如八达岭之雄伟,洋河之迂回,大青山之险峻;古迹如大同之古寺,云冈之石窟,绥远之召庙,各有其美,各有其奇,各有其历史之价值。瞻拜之下,使人想起祖国庄严,一身幼稚之感,我们的先人惨淡经营于先,我们后人是应当如何珍重保守,并使之发扬光大”!

当旅行团下榻归绥市后,傅作义将军和他的部下,多次在绥远饭店、古丰轩以及私邸为他们设宴或茶叙,并安排了到公主府、怿园、各召庙参观的活动。期间,冰心先生饶有兴趣地记下了游历的各种情况,比如在参观现已湮废近60年的崇福寺(俗称为小召)时,先生这样描述:“在舍力图召东百余步,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8年)所建,为康熙两征噶尔丹凯旋驻跸之地。殿前有碑亭二,上刻御制碑文,纪平准功绩,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记述。文曰:‘丙子冬,朕以征额鲁特噶尔丹,师次归化城,于寺前驻跸,见其殿宇宏丽,法相庄严,命悬设宝幡,并以朕所卸甲胄之矢,留置寺中……’读碑文,想见当年的宏丽,今已破损无可观。建筑略如舍力图召,为汉藏合璧、前堂西室内,持有康熙之甲胄,以铁环编缀而成,甚沉重,已锈黑,并有铁盔。东室亦佛堂,梁间悬空遍雕《西游记》故事,人物小仅如指。寺门内小院有琉璃塔一。自此转入,有代用小学校一所,生徒数十人,正在诵读。读本悉系经书及《百家姓》等。壁间悬有作文成绩,大半是五七言诗。”

谈到小召,笔者再赘数语。数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孤独的小召牌楼》,其中也发过一些世事沧桑的感慨。以小召而言,清代初期这座寺院的主持曾受到清王朝的恩宠,成了青城大寺院的“掌门”,连有曼陀罗坛城之称的五塔寺,也只是它的属庙。抚今追昔,只有这小召牌楼遗构尚存,它那大鹏般造型和“普照慧光”的额书,依然在述说着自己身世的不凡与沧桑的美丽。在冰心先生的另一段日记中,我发现她对青城独具特色的清真菜颇有好感。她说:“午由张宣泽先生约饭于旧城内之古丰轩……古丰轩系羊肉馆,开设已有二百年,烙饼大釜,云重八百余斤,因为之摄一影。”在笔者的记忆中,这里所指的古丰轩,应该是南古丰轩,因为原旧城北门外,西顺城街东口那座阁楼式古典建筑,是先于南古丰轩的北古丰轩。这南古丰轩,坐落于大南街皮裤档巷西侧,斯楼十分典雅,餐厅外的廊亭花圃幽静清馨,与其他饭店相比,好像大有“三杯淡酒邀明月,一曲清萧凌紫烟”的美好意境。青城的清真菜,在烹调风味上与伊斯兰京菜或许一脉相承。它与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宁夏的清真菜不同——少了些炸、煮、烤(麻辣性的)口味浓重的饮食特色,多了些受山东菜影响的北京风味。据称该店当时的名菜就有清煮羊、涮羊肉、煨牛肉、烤鸭、烧海参、烧鱿鱼等。

1934年,雷洁琼(右)与冰心赴百灵庙进行社会考查期间留影

在同行的人员中,郑振铎先生无疑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他在青城考察期间多以书简形式传递了他的见闻和感受。其中最有趣的是,关于他吊谒昭君墓所发的一番感慨。他说,出发前,原定同行的几位先生都骑马而去了,独留他在木轮轿车上,颠簸了好几个小时。可怜郑先生“双手紧握车窗或车门,不敢一刻疏忽……有时猛烈一撞,心胆俱裂,骨骸若散”。尽管如此,他还是忘情地登上了青冢(即昭君墓),并仔细地辨析了墓上的碑文。还颇有见地地说:“此冢耸于平原之上,势颇险峻,如果不是古代一个瞭望台,则也许是一个古墓。”不过“究竟有此富于诗意的古址,留人凭吊,也殊不恶。”

归途中,依旧在骡车上颠簸的郑振铎先生,还不改学者的痴情,沿路搜索着残存的文物古迹,于是又惊喜地发现了横陈路边的“不少功德碑”和“两壁的壁画佳构及清代衣冠”的禧神庙。

郑振铎

行文至此,我还想对这个旅行团中最晚谢世的雷洁琼先生多赘几句。在此行结束前,雷洁琼先生与冰心先生同赴百灵庙作最后一段考察。期间,她们留下一帧十分珍贵的照片,笔者在《冰心文集》与《中华儿女》等书刊上,都有幸见到过。在蒙古包门前,两位文化大家当风而立,神情怡然。谁能想到,这张照片距今已有近八十多年光景了。据悉,雷洁琼先生1905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一个前清举人家庭,193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社会学硕士,后回国任教于燕京大学。而在国际上,她被认为是在所有参政的女性中,不仅年龄最长,而且是集专家、学者和政务于一身的佼佼者。这里,我不想多引述雷洁琼“称王称霸”的辉煌业绩了,只想来个“小插曲”,结束这篇短文。在一次访日活动中,当时90岁高龄的雷洁琼先生,在近4小时的空中飞行中,竟没有丝毫倦意。这一点当即引起接待人员的注意。当他问雷洁琼先生的饮食习惯时,先生说:“平时喜欢喝小米或玉米粥,中午常吃碗面条,晚上一般以米饭为主。我是广东人,喜欢粤菜,以清淡为主,很少吃大油大荤食物,从不喝酒。”

猜你喜欢

青城萧乾冰心
自知
自知
青城秋色
我爱家乡青城美
吹泡泡
迎“春”冰心
母亲
青城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