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不掉的“小枕头”
2015-11-09施文意
施文意
宝宝长大了,要上幼儿园了,但是他真的能离开家了吗?如果你发现自家宝宝对家里的某种物品格外情有独钟,比如一个不起眼的小枕头,甚至寸步不离、谁动跟谁急,那么就要引起重视了。
情景再现:曦曦和他的小枕头
曦曦刚入园时,老师发现曦曦总是带着他的小枕头,走到哪儿带到哪儿,寸步不离。特别在睡觉时,曦曦总是紧紧地把小枕头抱在怀里,时不时还要咬住小枕头的一角。如果别的小朋友想要靠近小枕头,曦曦就会不高兴,把其他小朋友推得远远的;如果老师暗示可以放下小枕头了,曦曦就放声大哭!
于是,老师就问了曦曦的妈妈“你家宝宝在家也是这样的吗?”,回答果然不出所料,曦曦在家里也是这样,而且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很久了。爸爸妈妈也曾经试过把小枕头藏起来,可是曦曦闹得很厉害,又哭又闹、最后拗不过曦曦,只好把小枕头还给他。时间长了,小枕头变脏、变破了,尝试过给他买个一模一样的新枕头,可是曦曦就是不同意,依旧和原来的“小枕头”形影不离。
哪些宝宝容易依赖“小枕头”?
是不是每个宝宝都会像曦曦那样,对某个小物件比如“小枕头”如此依赖呢?答案是不一定。在依恋物的行为上,幼儿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可以说:并不是所有孩子都会出现依赖依恋物的行为。但也有研究表明,在部分孩子身上更容易出现依恋物品的行为。
一般来说,容易出现依恋情况的孩子通常具有敏感型气质。他们天生就不太能接受高强度刺激,特别不能适应新事物和新的安排。就如同曦曦一样,对周围环境变化特别敏感,在适应新环境的时候比较容易出现退缩现象。甚至表现为发现幼儿园提供的饭菜之前在家里没吃过,宁愿饿着也不愿意吃。
此外,还有另一种情形,就是宝宝早期经历了太多的亲子分离或者家庭变故,给情绪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使他们的情绪时常处于一种比较高的应激水平,很容易对环境中的轻微变化作出强烈的反应,这样的孩子也特别容易出现依恋物品的行为。
“爱不释手”,是好是坏?
依恋物又称安慰物,是指宝宝依恋或偏好的物品,一般是可以吸吮或触摸的,是他们寻求心理安慰、借以减轻或消除恐惧感和不安全感,平息不快和激动情绪的物品。在幼儿时期,不少宝宝都会有自己的“依恋物”,这些“依恋物”可以是一个小枕头、一块毛巾、一个绒毛玩具等、或者是妈妈穿的衣服。这些柔软的物品会让宝宝感觉舒适和温暖,更重要的是,这些依恋物能给孩子安全感,减少与妈妈分开时的焦虑与恐惧。
如果发现宝宝存在“恋物”现象的话,家长是妥协默认,还是强硬没收?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恋物”是宝宝在环境变化时应付情绪危机的一种方法,有着其积极的一面。特别是在幼儿时期,宝宝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很不成熟,对自己日常熟悉的成人有着强烈的依恋情绪。所以当遭遇环境变化或一些日常变化时,如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离家去上幼儿园或者晚上独自睡觉等,都会让宝宝产生一定程度的恐惧和迷惑,引发内心的不安。此时有不少宝宝就会借助依恋物来度过心理难关,他们所选择的这些温暖柔软的“安慰物”,在一定程度上能通过熟悉的味道和触感,使宝宝联系起过去安全与舒适的时光,从而在与之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寻求精神的支持和慰籍。从这方面来说,适度依恋有其积极的一面。
另一方面,如果这种依恋的心情严重影响了宝宝的生活,比如宝宝出现情绪异常、封闭自我、厌恶交往,则有可能是他受到了强烈的刺激或心理暗示,安全感严重缺失。这时如果不能积极引导,恋物行为将可能导致宝宝日后出现孤僻、焦躁等心理问题,这时候就需要爸爸妈妈和老师一起尽快给予干预。
两方面,帮助宝宝放下“小枕头”
想要宝宝从根本上离开依恋的物品,就需要从情绪和习惯这两方面入手。
从情绪上说,长期关爱是关键
从本质上讲,恋物的行为都源自宝宝内心安全感的缺失。所以,爸爸妈妈要多给予宝宝一些关爱,尽可能地多一些陪护,特别是要增加些亲子间的身体接触,通过多抱抱亲亲,以满足宝宝的肌肤饥渴。只要坚持一段时间的努力,会让宝宝重新建立起安全感。只要宝宝心情愉快、信心十足,满足了内在的需要,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减轻甚至逐渐消除对安慰物的依赖。
从习惯上讲,尽量转移注意力
当宝宝依恋特定的某样物品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小策略来逐步引导。例如案例中曦曦的依恋行为,后来幼儿园的老师选择了三步走的策略逐步帮助曦曦离开小枕头。
第一步,以依恋物的口吻请曦曦帮安慰物找一个家,比如“曦曦呀,小枕头你整天抱着它,它很累的,它想找个家休息休息!”,让宝宝自己挑选一个心目中最安全的地方当依恋物的家。这是从肢体接触上入手,让宝宝逐渐接受和依恋物分开。
第二步,进行家园配合,每天让“小枕头”陪曦曦一起上幼儿园,傍晚再由“小枕头”送曦曦回家。天天坚持,让宝宝将对依恋物的依恋转移到幼儿园上。
第三步,不管在家还是在幼儿园,用富有吸引力的玩具或其他物品来吸引曦曦的注意力,适当分散宝宝对特定物品的专注。与此同时,挖掘出曦曦潜在的、喜爱的游戏,强化和鼓励他能够离开小枕头独立做事。
其实,依恋物是宝宝内心的救星。老师和家长不能操之过急,对依恋物要有正确的认识。而让宝宝离开依恋物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请耐心去陪伴宝宝,等待他们独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