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25届国展:为摄影更多的可能而敞开

2015-11-08

中国摄影 2015年9期
关键词:国展摄影艺术艺术类

本刊记者

备受全国摄影人关注的第2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为期5个月的海最征稿,经过24名评委分别在北京和武当山前后两个阶段的评选,最终结果已经于7月底产生。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摄影展览。自1957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24届,共展出逾万名作者(人次)的上万幅佳作。

本届展览共收到来自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直,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港澳台、海外华人华侨10447人的来稿共计56509件(1221 88幅)。其中记录类来稿数最33182件(82025幅),艺术类来稿数量22092件(38239幅),商业类来稿数量1018件(1707幅),多媒体来稿数量217件。参展数最基本上与上届持平。网络有效注册人数10447人,单日最高点击83951次,单日最高上线人数2759人。

本届国展评的选始终贯彻中国摄影家协会王瑶主席把好“三关”的指导思想(导向关、公平公正关、专业关),保证国展品牌的延续,评选作品力求体现这两年摄影创作的最高水准。方式上沿用上届国展的评选方式,同时评委会和组委会分开,各类别评委一评到底的方法。但与往届不同,本次国展第一阶段评选摒弃了纸质“拉洋片”的评选方式,选择了电子评选。每位评委都将浏览自己所在类别组别的全部参赛作品,评选现场准备了纸质照片和电子照片的对比演示,给评委们在视觉上有个感受和比较。采用一票制评选,为更多作品进入第二阶段评选,让评委有更充分的时间考量、比较提供了机会和保障。第一阶段评选,现场根据艺术类、纪录类分类进行评选,多媒体评选由评委在网络评选。结合来稿数量,商业类评选直接进入第二阶段评选。评委们秉持着严把“三关”的评选原则,最终有近18000件作品进入第二阶段评选。在本届展览分纪录、艺术、商业、多媒体四大类中,其中纪录类10503件,艺术类6132件,商业类1018件(未经第一阶段评审),多媒体类101件。

组照展示国家大变化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旨在体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倡导广大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多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最,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统计显示,本届国展入选作品比率为约9‰(517件/56509件),最终收藏作品比率约为1.79‰(95件/56509件),这个统计数字可以反映出竞争的激烈。此前的作品征稿规则规定,投送作品应为2013年1月1日之后创作。因此,2013年至2015年我们国家这两年的很多重大事件以及变化,在纪录类作品中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纪录类的投稿数最近几届也一直呈增长态势,在所有来稿中,纪录类组照以24%的比例占比最高,近1/5的比例让纪录类组照成为评选中最为抢眼的部分,吸引了大多数媒体以及观察员的眼球,与此相呼应的则是组照作者的职业背景也相对更专业。

在终评前的沟通中,纪录类评选组一致认为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应该把握社会进程,反映出现在的时代,摄影是多元的,各种门类都是兼容的、相互尊重的,但是更应该反映当下。纪录类六位评委们对此达成共识,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或者伪民俗当道的作品,不是真正的纪录,入选作品应该关注当下民生,同时应该具有真情实感,作品要保证真实性,摒弃表演、生造的伪纪实。

在决定金银铜花落谁家的最后环节,纪录类组照的争夺异常激烈,各位评委都用足了自己宝贵的动议权,充分陈述对自己钟爱的组照的理由,以争取其他人的支持。以至于评选组长邓维事后发出感叹:“最后评收藏作品时,单幅作品哪件上都可以,组照作品哪件下都很心疼。”

给人留下较深印象的,比如在获纪录类奖项的组照中,《我的家》通过一个家庭的变化来表现国家的二胎政策,作者从细节、从日常着眼,非常有内容;《英魂归来》则是延续宏大叙事方式,全程记录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全过程;《跨省上班族》则通过宽幅的表现形式展示了当前民生环境的热点问题尤其是交通所面临的困境;《民警接待室》通过一个固定的纪实视角来展现生活百态,每个基层的民警接待室既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地,也是社会变革的镜子。《电商生活味几多》通过发生在温州电商身上的故事,展示了“一切皆网”的时代,人类数千年来的商业行为被颠覆,人们的购物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的确,这届的不少组照体现了较强的摄影专业水准,最后入围金银铜评选环节的哪一组都不弱,各有特点,但均符合“留存历史、见证未来”的特性,同时也在近两年的社会及摄影媒体上多有展示,在本届国展中成为亮点也属意料之中。尽管组照的水平整体高于单幅,但也有评委建议根据这种新的特点,建议国展更要提倡单幅的作品创作,因为历史上单幅作品更让人印象深刻。

国展的导向性

在初评及终评的总结会上,很多评委都对国展的定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基本达成一致共识的是,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应该是当今国内具有较高水准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展览。回眸国展历程,始于1957年的(曾于1965年中止、1977年恢复)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曾经在举国摄影人心目中有着神圣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在1980至1990年国展的黄金期,当时很多基层的业余摄影人正是在国展这个大舞台上一跃跳龙门而成为专业的摄影人才,实现了质的飞跃。近几届国展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是专业的摄影师很少或较少投送作品。对于这个问题,首次担任国展纪实类评委的吴家林则从摄影师的角度予以理解和解读,“大家一起挤国展,但都感觉不如意,以至于好的摄影家越来越远离国展。”

纪录类评委曾星明在初评总结会上就这一落差现象,从媒介的角度尝试分析背后的原因:“关于目前‘国展照片跟八九十年代比水平低、质量差也是历史原因造成的。1980年代以前,传播环境很单一,只通过有限的媒介和平台。如今平台太多,好的作品不只需要‘国展的平台传播。对于摄影界的精英来说,如今有更多的传播途径,如何吸引他们参与‘国展是今后需要思考的问题。”

有的评委认为“国展应该是至高的”,甚至可以借鉴书法和美术协会的方式,有资格才能进入“国展”,就是设立相应的门槛。这个观点也值得商榷,毕竟国展与荷赛等专业型摄影比赛(荷赛参赛须有专业摄影师资格)不同,而是非只面向职业摄影师,况且国展的主办方中国摄协如艺术类评委李学亮所说“是联络组织和做服务工作的部门,并非培养专业摄影家的”,因此国展历来是专业与业余的平衡,但如何在当前的摄影发展阶段复兴国展的专业导向,同时依然吸引大众摄影文化的参与,这种两难境地是近几届国展主办方和评委们所共同面临的。

国展,既是近两年全国摄影人成果展示的舞台,也会是摄影问题集中体现的平台。在国家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展的改革也是必然的,摄影不应该在这个变革时代失语,应该有所担当。作为曾经的第20届国展的评委,艺术类评委鲍昆提醒,国展不能沦为业余爱好者入会加分的一个捷径,“有什么样的主办方就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请什么样的评委就会有什么样的评选结果”,他也在总结会上就摄影在整个文化生态中的位置做了宏观分析,同时他也希望中国摄协应该是先进生产力的倡导者,围展不能做大众文化的附庸者。

对于国展的导向意义,纪录类评选组长邓维坚定认为国展的真正意义不是让更多的人来摄影,而是将当今国内摄影的最高水平展现出来。纪录类评委石志民认为国展应该有导向和标杆的作用,就像我们的国家,大国终有一天应该成为强国。同时摄影不应该只是娱乐作用,还是应该有引导,但在提倡导向性的导向性同时,不能忽略社会群体。

专业与业余的“分层”

针对目前国展来稿数量庞大,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有的评委以“广场舞”的概念来比喻,与此相对应的应是专业摄影师参加的“武林大会”。

回顾国展以往的历史,思考目前现状,很多评委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性意见,而“分层”说则成为这届进言的主要观点之一。所谓的“分层”,就是将国展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全民参与,二是打造专业;奖项设立也分专业与全民,评委曾星明建议细化到将专业推荐设立20个奖项,而全民仍然沿用目前的,根本目的在于重塑“国展”的水准,适应现在的摄影发展环境,改革运作方式。针对“分层”,艺术类评委孙慨认为:“国展为媒介生态,是艺术生态下的产物,将评选、分类做调整,现在是全民摄影的时代,但分层也不能事无巨细,要保留一定的包容度,维持国展的权威性。”

上世纪80至90年代,全国性的摄影评选只有国展一家,那时是国展权威性体现最为充分的时期,“国展是至高的”,相信绝大多数的摄影人依然坚信这一点,但现在的国展内核实际上早已不是80至90年代所能比拟的了,把握好“国展”的导向性,变革目前专业摄影在“围展”的地位,是国展下一步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有的评委在分层的大框架下,对国展现状做了更具体的分析。比如认为“高手”不投稿的原因是吸引力不够,获奖作者的待遇如有提高,可以调动其积极性(比如说培训机会、出版机会等);在保证来稿质量前提下,不限制自由来稿;观察员赵跃生(搜狐新闻网图片总监)认为来稿最高,不代表质量高,不应该只满足于来稿最新高这样简单的指标,应该往重展不重奖的方面倾斜,和其他比赛应该有区别。艺术类评委储楚建议,要让专业力量成为国展的核心,国展的评选应该优化评委结构,要年轻化、专业化;另外要增加在校学生的投稿数量。

这些具体建议,根本上要解决的还是如何不断提升国展的权威性,以及如何能给摄影人带来更大水准提高的问题。

正如几位多次参加国展评选的评委所总结的,专业化与大众化的问题,历届都有,怎样更好地找到专业与业余的平衡点,才是真正的主办与评选艺术之道。事实上,专业化做得越好,普及才会更好。

国展的分类

国展的分类标准是什么?回顾历届国展,这恐怕是一个老问题了,摄影的评选分类,不像体育竞技比赛,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回顾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对摄影创作的分类并非一开始就设定了统一标准,1957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国展,当时既未设奖,也未分类。首届的全称是“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顾名思义,是当时最高艺术摄影作品的荟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摄影的种类日渐丰富,一个“艺术展览”的名义远远不能涵盖摄影不断发展的变化,而对于决定继续沿用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这样一个大平台,摄影的分类就显得势在必行了。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1982年5月举办的第十二届国展中,第一次分设了彩色作品奖与黑白作品奖,这虽然是一个粗犷的分类,但在国展的历史上却是开先河之举。在1988年第十五届国展上,又增设了一个“艺术风格奖”,这个奖项在今天看来有些概念不明晰,而有意思的是,当年这个“艺术风格金奖”最后居然是空缺的。在接下来的第十六届国展(1990年),事情有了戏剧性的变化,当年分类居然达到近20个类别(社会生活、人像、专题、风格探索、军事、科学、风光、动物静物、花卉、广告摄影等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改革开放大环境下所带来的摄影生态的丰富性。在接下来的第十七届(1994年),所有的这些类别又消失了,只有金奖、银奖、铜奖。从第24届(2013年)起国展分为纪录、艺术、商业、多媒体四大类,这样划分相对简明、易操作,同时涵盖了当前的摄影发展状况。但是,仍然有不少细节引发了评委们的讨论。

每届国展的评选过程同时也是反复推敲的过程,包括赛制、奖项设置、作品分类、投稿规则等。而最近几届的国展评选总结会上,分类问题都是评委热议的话题之一。比如,风光作品到底属于纪实还是艺术类?这也是近几届争议比较大的焦点之一。本届艺术类评选组长李学亮认为“很多艺术类的作品在投稿中分到纪录类,尤其是风光作品,然后全军覆没,以至于本次没有得奖的风光作品。”而风光摄影在国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有的评委建议将分类细化,认为可以“将纪实类分为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两类,摄影爱好者和专业摄影师的作品的层次也要分开。”甚至有人认为金银铜奖项的设置已经落后,无时代性,可参考电影机制,将其细化从而更显专业性。有的评委认为分类的标准应该首先建立在学术规范的基础上,以学术标准来指导分类。多媒体评委在感叹来稿作品丰富性的同时,也建议尽快规范评选标准。有的评委则放眼摄影发展的未来,提出增加手机类摄影评选。在上面的专业与业余的问题上,有评委建议在下一届从分类上就要区分专业组和业余组。

国展重在“展”

终评结束了,但25届国展的工作其实才刚刚开始。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重在一个“展”字,如果说建国初期,前几届国展还只是少部分专业摄影人才能一睹的小范围摄影交流的话,那么如今的网络时代,这个“展”字的外延可供想象的空间就非常丰富了,监审罗江华则明确表示互联网时代,国展通过网络的影响应该相较实体展览来得更快更广泛。结束了繁重的评选工作,但是评委的思考没有停止,对于接下来本届国展评选作品的推广和展示,很多人在发言中都有各自的建议。艺术类评委杨越峦建议,鉴于国展最后入选作品数最在几百幅之多,一个场地的集中展览并不能完全展示这些优秀作品,能否进行分类展览,将纪实、艺术、商业以及多媒体都单独予以充分的展示;多媒体组评选组长索久林在这个建议的基础上,希望各省摄协将国展做一个接力赛跑式的传递展。

艺术类评委徐艳娟认为“国展”应该是重“展”不重“奖”,通过展览,把每届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来。她建议应该通过更多的巡展,将国展的理念准确传达到基层摄影人那里,获奖作品应该有更好的传播和引导作用。商业类评选组长王悦建议应该尽快确立推荐制,并成立类似于第26届推荐委员会的机构,各个团体也有推荐权,并将初评的权利直接交给各省,进行交叉评选。索久林建议将每届的颁奖作为下届国展的启动工作日。

纪录类评委刘宇建议下一届评选时可以前紧后松,前紧是征稿时进行数量把关,应该相信评委们的判断,初评时不应该对评委过多的限制,最后阶段应该给评委们更多的讨论时间,将有可能入选的作品给评委们更多的时间讨论。

在下一届国展的征投稿环节上,评委们也纷纷献计献策。有的评委针对专业作者不能有效进入国展渠道的问题,认为推荐作品更有意义,好作品应该进入国展,可以做个邀请展来弥补遗憾。

在总结会上,摄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高琴代表摄协感谢评委们的讨论与建议,借助这个平台推动了摄影,最后她引用了曾经的国展评委邵柏林老师的一句话:“国展的结果其实就是评委们选出来的平均值。”的确,摄影创作的正确导向,也并不是只靠一个国展就可以独力扭转的,落实习总书记的“高原与高峰”的摄影创作方向,如何提高、怎样出高峰,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一个全国性的摄影艺术展、必然是面对当下摄影的变化,呈现出进步的同时也映现了纠结和困扰,而国展自身不断调整、变革,为摄影更多的可能性敞开了空间,其实也是中国摄影发展的重要标志。令人欣喜的是,本届国展将在展览现场首次尝试增加“邀请展”,与征稿入选及收藏作品一同接受广大影友的检阅。

猜你喜欢

国展摄影艺术艺术类
艺术类专访心得
“国展”评委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名单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福建入选作品
2017中国军民融合材料与装备配套展览会在国展举办
论摄影艺术
外乘国际风 内修运营力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群贤毕至 花开武当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