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乾县蛟龙转鼓的历史与传承

2015-11-08静,樊

戏剧之家 2015年22期
关键词:乾县传人蛟龙

张 静,樊 琪

(咸阳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浅谈乾县蛟龙转鼓的历史与传承

张 静,樊 琪

(咸阳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乾县“蛟龙转鼓”是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传于陕西关中的一种民间鼓舞。蛟龙转鼓起源于明代嘉庆年间的宫廷乐舞,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以乾县大王村保存600多年的《梁式族谱》为佐证。

蛟龙转鼓;梁忠;司东军

一、蛟龙转鼓的历史渊源

乾县“蛟龙转鼓”到今天已有四百多年的传承历史,是从明代嘉靖年间的宫廷乐舞演变而来。以六百多年前乾县大王镇大王村的《梁氏族谱》为佐证,记载着:梁忠是梁氏第七代子孙,得到嘉靖皇帝赏识,最后成为位高权重的宦官,人称“八千岁”,神宗万历二十一年,便告老还乡。梁忠喜爱歌舞艺术,在朝期间学会了宫廷的朝贺乐舞《凯旋鼓》,返乡时他把此鼓舞带回了家乡,此鼓身绘有“蛟龙”图案,所以被后人称为“蛟龙转鼓”。

经过第一代传人梁忠的传授,蛟龙转鼓在此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时代相传与发展,成为乾县深受人民喜爱的民间鼓舞。今天,大王镇成为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转鼓之乡”。

二、蛟龙转鼓传承谱系

神宗万历21年,梁忠将蛟龙转鼓带到民间,以王村镇为中心在该村司、吴、曹、梁四大家族中世代相传。蛟龙转鼓舞蹈、曲牌、鼓点、表演技法全靠民间艺人记忆和口传心授流传下来。400多年来,由于战争、饥荒、灾难等原因,有几个时期几乎失传。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文化艺术界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多次挖掘整理,又失而复得,重新活跃在民间,被大众所喜爱。

乾县大王村蛟龙转鼓汇聚着当地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现有160多位村民会打此鼓,队员平均年龄在五十九岁左右,蛟龙转鼓凝聚着当地群众对先祖梁忠的思念与缅怀之情,更是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蛟龙转鼓每逢正月十五由梁、吴、司、曹、宋五姓为单位组成小组,每组各有一套锣鼓,各队人数均五十五人左右。傍晚时分,由梁氏鼓队布阵在关帝庙前,夹道排成两对,用热情奔放的鼓舞表演迎接其他4队,待4个鼓队从梁氏鼓队中间穿过后,5只鼓队一起热情起鼓,鞭声齐鸣,人潮涌动。在五队集体表演中,哪一对打乱了鼓点,就宣告失败。最后五队齐聚在关帝庙前围圈,集体表演蛟龙转鼓。这种习俗延续了200多年,主要传人如下:

第一代传人:梁忠(1523-1607)。第二代传人:司孝忠(1570-1635);吴志奇(1568-1631);曹松柏(1559-1627);梁仲有(1572-1639)。第三代传人:吴世友(1881-1971);曹光辉(1873-1953);梁云录(1876-1968);司云柱(1858-1921);吴维太(1862-1941);梁克昌(1921-1981);梁炳全(1922-1982);梁秉章(1924-2008);梁登月(1924-1989);司锡明(1926-2009)。当今传承人:吴彦杰(1940-2010);司东军(1938-2010);梁生云(1933-);吴俊祥(1934-);曹秉发(1931-);梁发云(1932-);梁智俊(1939-);梁平和(1953-);吴创奇(1967-);梁卫国(1967-)。

三、当代传人司东军

司东军于1953年在吴世友老师的系统教授下学习蛟龙转鼓的各项表演技能技巧。1998年,他在蛟龙转鼓传承眉睫之祸的情况下,尽自己的努力,与几位同乡老艺人一起担起了保护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责任,他们在县领导和群众的帮助下,让流传了400余年的明代鼓舞艺术又失而复得,并将蛟龙转鼓的表演从曾经只有几十人的队伍扩大到如今的上百人,使得传承得到了保障。司东军还积极配合了县委、县政府将“蛟龙转鼓”申报国家非物质遗产工作。

司东军先生在蛟龙转鼓表演中主要担任总指挥和编导的工作。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练习和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再加上本身丰富的工作经验,他对整场表演的指挥工作完全是如鱼得水,能全面掌握指挥的要领,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每逢演出开始前,他都会以整个队伍总帅的势头,头戴金冠,身披红袍,手拿指挥旗,脚穿黑马靴,身上和旗上都秀有象征皇家宫廷的龙图腾图案,双手击鼓,旗在上空飘扬,指挥带领全队一起舞动,整场气势充分体现了宫廷乐舞的特点和当今的秦人文化。由于他多次在陕西及全国重大文化表演中表现突出,表演民族艺术性强,争得了多家媒体报道及观众的称赞。司东军先生将自己对转鼓的深厚感情和丰富的生活阅历融入到每一次的表演中,以最真诚的表演状态感动着每一位观众,也启发着更多的年轻人。

[1]袁富民.乾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2]谷玉梅,李开方,梁挺.陕西民间鼓舞博览[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

[3]梁挺.蛟龙转鼓:中国民间舞蹈的“活化石”[J].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2009.

G122

A

1007-0125(2015)11-0282-01

张 静,讲师,艺术硕士,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本文为陕西省社会科学艺术项目(2015)年度课题(项目编号:SY044)成果。

猜你喜欢

乾县传人蛟龙
“老精神”与“新传人”
蛟龙出海
海底蛟龙093A畅想
创建你的生活手册
蛟龙,蛟龙!勇者无敌
蛟龙出海
乾县学习十九大再增新动力
陈强在乾县调研指导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闽剧传人陈淑英
“五老”重传承 企业有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