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迈克尔・K
——循环性在迈克尔・K身上的体现
2015-11-08曲捷
曲 捷
(河南大学 外语教学部,河南 开封 475004)
大音希声迈克尔・K
——循环性在迈克尔・K身上的体现
曲 捷
(河南大学 外语教学部,河南 开封 475004)
本文通过详尽地文本分析,从沉默与声音、强与弱、忘我和游于天地之间三个层面说明循环性思想在《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主人公迈克尔·K这一人物身上得到的充分体现,旨在对K这一形象进行重新阐释和定位,从而说明K并非只是在权力的外衣下沉默的弱者形象,更是循环性作用下的智者,打破传统阐释对K这一人物的片面化定位。
迈克尔·K;循环性;库切
一、什么是循环性?
要讨论小说人物身上体现出的循环性,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循环性思想。从形式上看,循环论即事物的循环式发展。在回答事物是怎样发展的这一问题时,循环论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起点出发,经过一个发展过程,又回到起点,终点和起点是重合的。中国的道家思想是典型的循环论,老子认为事物发展呈环状形循环,从起点出发,经过一个发展过程,最后又回到起点。“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周行而不殆,可谓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1](P12)
循环性的实质其实是反向性。《道德经》中讲到“反者道之动”。循环的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就是事物的“盈”“强”。所以“万物负阴而抱阳”“知其雄守其雌”,是指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将朝其反面发展。所有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并从自己的对立面发展而来,最终又回到自身的对立面。庄子进一步指出,如果我们接受了反向性这一概念,那么,一个事物和其反面的对立性便消失了,二者的地位其实是平等的,相互转化的。庄子的“齐物论”思想是最早的消除二元对立的思想。从这个角度看,庄子是最早的解构主义者,解构了老子关于“母”的形而上思想和二元对立思想。所以循环论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反向性”。
笔者认同庄子批判地继承老子的循环性,即继承反向性思想,舍弃“母”的形而上思想。本文将试着运用道的循环论的中心思想——反向性,对小说主人公迈克尔・K进行分析。K既是小说主人公,又是一个边缘化的人物,在他身上展露的是愚昧与智慧、软弱与坚强的结合。由于沉默是其最显著的特征,笔者将从沉默开始分析这一人物身上贯穿始终的反向性。
二、循环性在迈克尔・K身上的体现
(一)沉默和声音
小说主人公迈克尔・K以沉默形象贯穿始终,他的沉默有明显的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比如他天生兔唇,非白人,内心胆怯,社会地位低下,在社会上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这都使得他以边缘人物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也能部分解释K永远沉默的状态。库切塑造这样一个沉默的主角实则有深刻的意义,文中这样一句对于K的描述不得不引起重视:“他必须装哑巴。他必须装傻充愣,一点口风都不露。”[2](P76)
“装哑巴”、“装傻充愣”,说明K的沉默以及由沉默带来的智力低下的形象是个人有意识选择的结果。这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老子笔下“大智若愚”的智者形象。K的沉默是特殊社会形势下的一种生存技巧,是在个体不受伤害的前提下表达内心不满和对所处时代无声抗议的方式。同时,沉默塑造了K简单纯真的品性,这样的人能听到来自心灵的声音,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又有一个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这平和安静的声音,在他看到艾尔伯特王子城的第一天里就曾听到过。”[2](P86)
这样的描述看似有点神秘和超验。K的沉默是超越其他任何反抗形式的力量。沉默颠覆着政治权威,驱使K聆听内心的声音和天地的呼唤,并使得军官对他充满了好奇和钦佩。沉默使他睿智、强大,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心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反向性”在K身上起到的作用。表面上,K是沉默的,软弱的,但实则沉默和声音之间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两者可互相转化。沉默的极致是声音和力量,他们共同作用于K。
除了沉默的力量之外,对声音的讽刺在小说中也随处可见。小说中与K的沉默相对应的是拥有话语权的军医,他对K这样沉默的人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然而,不论军医说什么,K永远都是不置可否。“谈谈吧,迈克尔斯……否则的话你就会白过一辈子,根本没人注意你……让你的声音被人听到,讲讲你的故事……”[2](P171)然而,迈克尔没有回应医官的“好意”——“为什么对我大惊小怪呢,为什么我这么重要?”医官的话语实则反映出话语的焦虑,医官要把K带回到语言世界的努力实际上也是让K屈服于他的意志。然而,K看破了军医所谓的“好意”,他顽固地保持沉默,医官的身份认同因此受到威胁。
K的沉默使得军医的话语显得如此没有力量和权威。军医表面上的“有声”实则转化为“无声”。相反,K的沉默在军医面前显示出极大的力量和智慧。沉默在反向性的作用下将其自身转化为声音和力量。因而,沉默和声音之间实则没有清晰的划分,而是相反相成。这是循环论的有效证明。
(二)强和弱
循环性同样表现在K的强弱之间的转化上。K单薄瘦弱,虽然只有三十岁,但看起来却像个老人。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羸弱之人却又拥有无限强大的力量,主要表现在逃出营房向往自由的决心和只愿做一名园丁栽种花草的愿望上。
K的强首先表现在逃离的决心上。K在第一次被送到加卡尔斯德里夫时就考虑逃离这个地方。和他同样被关到这个地方的一个拘留者向他解释这是营地,是政府为没有工作又无家可归的人准备的,并责怪K想要逃跑的想法。在所谓的营地,K是身子最羸弱的,然而他确实唯一一个想要逃离出营地的人。“K抚摸着那道铁丝网似乎在心里掂量这种冒险。”[2](P105)不论看守如何劝说他,他从未改变初衷,“我不想要呆在营地里,这就是全部原因。”[2](P105)他从未忘记过自由,并最终找到了逃跑的机会:“他走了一整夜,没有感到丝毫的疲倦,他有时因为重获自由的激动而颤栗着……干枯的白草在风中摇动;天空幽深湛蓝;他的身体洋溢着无穷的精力。”[2](P120)可见在艰苦的逃跑过程中K从未感到疲惫,因其心存摆脱控制得到自由的信念。精神力量的强大给了瘦弱的K追求自由逃离束缚的力量。
K的强同时展现在他的园艺上。在小说中,除了园丁这一形象,K的身份是模糊的。土地对于K来说具有多重象征意义。首先,土地可以使K获得一种归属感:“我要住在这里,他想到:我要永远住在这里。这里是我母亲和姥姥生活过的地方。”[2](P122)在书中,K与土地的亲近暗示了逃避奴役与战争。土地不仅为K提供了逃离社会压迫的场所,也为他提供了施展艺术的地方。只有作为园艺师,他的生命才有意义。K似乎继承了田园生活的传统理念:“他能够理解了,为什么人们会撤到这里来,把自己隔绝在方圆多少英里的沉默、静谧之中。”[2](P57)由此可见,看似孱弱的K实则是强者。强与弱共同作用于K,无不体现着循环性的思想。
(三)忘我和游于天地之间
K的园艺事业、对自然的回归最终使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库切发现人与土地新的关系:人类存在的意义并非通过征服土地来证明,相反,人与天地可以合而为一。K住到一个洞穴里,与自然合而为一,他不想“把一根根木桩钉进地里,竖起一道道围栏”,[2](P120)把大地分割开来,他认为“试图再建立一个新家,开展一场竞争”[2](P128)的想法是错误的。从这时起,K的自我和主体性逐渐抹去,这样他就脱离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束缚。
庄子“坐忘”思想的最后阶段就是“忘我”。“解心释神”,然后“同于大通”,两者共同归于“忘我”而得道。正如庄子所言:“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庄子在《齐物论》中描述了庄周梦蝶的情境,即达到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境界。这样的境界正如K,他“心里装着使荒野开满南瓜花的想象……他听不到历史车轮的隆隆声音”,“忘记了自己所在的时空,没有了时间的概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超然于时代之外。开普敦,战争,和他来到这个农场的过程,都变得越来越远,正在被淡忘。”[2](P74)正是这样一个抹去自我的人可以听到来自天地间最神圣的声音,并能感受到这样的力量,只有他“能听得见伟大的主的召唤,服从那个召唤”[2](P190)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庄子笔下得道之人,拥有大智慧之人。正如文中所说,K是“一个超脱于等级分类之上的人类灵魂,一个有幸没有被教条和历史触动过的灵魂”。[2](P185)
因此,库切用K与自然的合二为一暗示我们只有放弃基于主体性原则之上的传统思维模式,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坐忘”解构了主体和自我,达到“吾丧我”的境界,唯有忘我才能游于天地之间。K的形体被束缚,但却是小说中真正自由的人。主体和客体对立的消解明显作用于K,相互转化,不分彼此,最终融于一体。
三、结语
可见,循环性作用于K的方方面面。K是沉默的,却打破了语言的桎梏,有着话语所不能企及的高度;K是愚钝的,却有本能的智慧的体悟,并能主动做出选择,且为此坚持不懈,可谓弱者群体中的另类;K是弱者,却散发着强者的力量。强与弱、沉默与语言、愚昧与智慧共同作用在K身上,相互转化,相反相成。大音希声、大智若愚正是对K的人格魅力所做的精准描述。庄子书中描述了许多和K一样丑陋残疾的人,这些在精神人格上超越常人的特殊形象,深刻地体现了“道”可以超越形体极限的至高无上性,甚至可以说,K是最接近道的人。
[1]陈鼓应.老庄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库切.邹海伦译.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
[3]Coetzee J M. Life & Times of Michael K [M]. New York:Viking Penguin,1985.
[4]安乐哲,郝大维.何金俐译.道不远人——比较哲学视域中的《老子》[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5]安乐哲.何金俐译.通过孔子而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段枫.历史话语的挑战者——库切四部开放性和对话性的小说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7]庄子.庄子全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8]朱良志.老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I06
A
1007-0125(2015)11-0277-02
曲 捷(1988-),女,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本研究为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道家循环论在《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体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