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涅槃重生
——浅论央视《读书》栏目

2015-11-08刘天骄

戏剧之家 2015年22期
关键词:特别节目类节目栏目

刘天骄

(大连财经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22)

涅槃重生
——浅论央视《读书》栏目

刘天骄

(大连财经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22)

中央电视台的读书类栏目自1995年始,几经浮沉后终以改版后的《读书》绽放荧屏,在节目质量、收视率、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佳绩。本文主要从制作模式、特别节目、栏目前景三方面对央视的《读书》栏目进行分析,以促进读书类节目的传播与发展。

央视《读书》;制作模式;特别节目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读书》是一档用电视手段与大众分享并传播好书的访谈类栏目。节目旨在通过邀请对读书很有见地的人士解读和推荐好书,与现场观众分享读书的心得和快乐,带动广大观众好读书、读好书。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念的媒体平台,央视的《读书》是一档极具中国特色的读书类节目。一方面,在节目定位上,它邀请文化名人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做出细致讲解和专业分析。另一方面,在节目设置上,《读书》融合了文风绘画、古典音乐鉴赏等多重元素,提升了节目本身的文化价值。制作方在访谈环节设置、演播室环境布置,核心思路构想等方面都力争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文学与文化盛宴。本文对央视涅槃重生后的《读书》节目展开分析和讨论,旨在为现存的或即将开办的读书类栏目提供意见和建议。

一、破茧成蝶——重构制作模式

《读书》的前身为李潘于1995年编导主持的央视节目《读书时间》,走的是小众的精英路线。在没有收视压力的上世纪90年代,曾辉煌过一段时间,然而伴随着传媒市场化的大潮,由于收视低迷等原因走向了终结。直到2007年,《子午书简》向全台公开招聘制片人,李潘才觉得机会终于来了。“我当时就怀着这样的野心,觉得要恢复读书节目。”李潘坚定地说,“一个国家电视台,不能没有一档读书节目。”在李潘手中,《子午书简》从一个朗诵节目变成了读书节目,并在2011年改版为《读书》,由原来10分钟争取到现在的45分钟大型演播室谈话节目。重新改版之后的央视《读书》节目破茧成蝶,让人看到了中国电视读书节目走向融合、再现生机的趋势。

制作模式的重构主要体现为三方面。其一,《读书》节目重新改版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试图从中找到各种利益共同体和传播要素的最佳平衡点和最大观众覆盖面,希望通过节目拯救中国大众摇摇欲坠的阅读传统。节目定位“还是‘彰显主流价值’、‘有用’和‘有趣’”。《读书》栏目还调整了标准的顺序,即有用、有趣、有价值。“有用”的涵义也有新的拓展:“除了物质上的有用,我们更追求精神上的有用。”其二,《读书》栏目选择嘉宾的标准也有微调:一要选择对这期推荐的书有独到见解的人;二要选择能在电视上“说出来”的人;三是将有想法的普通读者请进演播室,把节目打造成与读者交流的平台。确定这种标准的好处是,邀请见解独到的嘉宾组织谈话沙龙,可延伸话题内涵,引导深度阅读,发挥节目对文化的引领作用。其三,《读书》节目改变了同类节目简单的对话式制作方式,而是积极主动地采取上下联动:比如接受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部和全民阅读办公室指导开展读书活动;在报纸、杂志、广播、网络、新媒体等媒体上进行宣传;结合“全民阅读”活动、通过“寻找中国最会读书的孩子”等形式,重新建构一种基于媒介融合原理的制作和传播模式。

二、画龙点睛——加入特别节目

《我的一本课外书》是《读书》栏目自2012年暑期推出的全国唯一一档青少年电视阅读真人秀节目。此后,每年暑期举办一届,通过呈现青少年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展现青少年群体的读书风貌,家庭、学校对青少年教育的风貌,乃至社会风貌,具有阅读示范作用。节目推出后,反响极佳,线上网民给予高度评价,线下学校忙着参与活动,更是提升了整个栏目的知名度。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栏目推出这档特别节目其实是一次成功的投石问路。它既代表着栏目未来可能的转型方向,也映射了近年来文化知识类节目的整体风貌。

首先,节目的主角不再是主持人和知识分子嘉宾,而是来参加比赛的8-15岁孩子们,他们都是通过海选从民间选拔而来,因此节目天然地染上了浓重的泛众色彩。孩子一站上舞台的中央,亲切感就自然蔓延,节目的看点就接踵而至。博闻强记的读书少年可以引得人们一片惊讶,调皮诙谐的小鬼精灵也可以惹得大伙儿满心欢喜。这些孩子把人类文明的经典解读的让成年人汗颜,会让我们在赞叹、欣喜的同时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已经好久不碰书了,原来儿童可以从故纸堆里把文明与文化重新挖掘出来,原来腹有诗书的孩子可以那么从容、自信、明朗。

其次,节目在嘉宾选择上也颇费思量。印象最深刻的是南京师范大学的郦波老师。成名于央视《百家讲坛》的学者大抵要有非常好的口才和将知识通俗化、形象化、故事化的传播本领,如此才能从小众的圈子走向大众的视野。郦波老师思维敏捷,妙语连珠,而他博学、睿智、儒雅的人格魅力也为节目增加了很大亮点。郦波老师在《2014,我的一本课外书》中曾说过:“人的一生,除了信仰之外,只有两种归宿,一个是自然,一个是书卷。”

此外,《读书》栏目还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合办了《书香中国4月23日大型晚会》《十大读书人物》等特别节目,这些特别节目为《读书》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影响。

三、任重道远——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娱乐类节目大行其道的今天,《读书》栏目为荧屏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应该有阅读的声音,告诉大家还有“读书”这样一种使精神富足的方式。读书类节目面临了一个最坏的时代,但也可能是最好的时代。

通过央视的《读书》栏目,我们看到节目组做到了明确受众定位,同时注重信息深度开发,也看到了他们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精品学术化与大众娱乐化之间的权衡与抉择,以及在整合媒介资源、融合传播要素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但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娱乐至上”已成为消费时代与数字化生存背景下媒体发展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最为根本的特征之一。基于这种特征,各行业之间顺应了时代整体发展的趋势,不断强化通过娱乐的手段来实现经济效益、文化效益。读书类节目通过全民阅读活动的广泛推广,正在逐步引导民众形成良好健康的阅读风气,作为文化类节目它对于受众的传播效果具有持续性和渐进性。《读书》节目在迎来机会的同时面临的挑战还很多,有些改革还需持续深化,制作方有时还会过度执著于某些观念,甚至放任一些旧有模式继续发酵。因此,央视的《读书》以及读书类栏目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后任重而道远,仍需上下求索。

词学大家叶嘉莹先生在做客《读书》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华五千年那么多的文化瑰宝,不把它传递给同学们,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学生”。媒体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不把那一缕缕书香传递给观众,传媒人又对得起谁呢?尽管困难重重,读书类节目几经搁浅,但凭借传媒人对文化与文明的坚守,央视的《读书》栏目还是以其优雅的姿态绽放荧屏,我们呼吁广电媒体为读书类栏目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也期待有更多优秀的读书栏目进入公众视野。

[1]彭凤仪.走向融合的中国电视读书节目——兼论央视科教频道《读书》[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11).

[2]刘永昶.从“心灵鸡汤”到大众文化快餐——评电视特别节目《我的一本课外书》[J].声屏世界,2013(11).

[3]王研文.电视不适合读书?伪命题![N].北京日报,2011-08-19.

[4]韩陆山.读书类节目传播策略的研究——以中央电视台《读书》节目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5(04).

J905

A

1007-0125(2015)11-0249-02

刘天骄(1988-),辽宁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大连财经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

猜你喜欢

特别节目类节目栏目
北控人荣登CCTV“中国梦·劳动美”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特别节目
关于栏目的要求
“中国梦·劳动美”
——2019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心连心”特别节目在北京精彩上演
《记忆》春节连播“合家欢”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