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在美术课程教学中资源整合研究
2015-11-08张正军
张正军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常州 213025)
信息化技术在美术课程教学中资源整合研究
张正军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常州 213025)
当今社会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各行各业当中运用非常广泛,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捷。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艺术类教师,能够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学校在最近两年左右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建立一门信息化课程,能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通过校园网络资源平台的构建,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美术教学之中,能让学生直观的去感受美术作品,这样既能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又能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的目的。在美术教学中合理的运用信息化技术,对上好美术理论课和实践课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传统教育的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环境都受到了“信息化”的巨大冲击。世界和中国都越来越重视“信息化”在教学中的推广和运用,对信息化的研究也如火如荼。2014年教育部组织了第二届全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我们可喜的看到在为数不多的学科中居然有“公共艺术”这门学科,说明公共艺术信息化教学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我们认识到了公共艺术课在全民人文素养提高中的重要地位,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公共艺术课的普及与推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教育部制定的公共艺术教学大纲指导下编写的“公共艺术”教材内容广泛,几乎涉及到艺术类的所有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中反复实践,对艺术类教师上好理论与实践课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有利于艺术类教师提高建立信息化教学平台的热情、收集信息化教学资源动力以及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广泛受益。公共艺术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广泛渗透性的作用。
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文主要从美术方面来探讨公共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资源整合研究。
一、信息化技术是构建校园网络资源平台的需要
信息技术要想进入课堂,纯靠技术,没有大量的教学辅助资料是不行的,所以信息资源库是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我们将以校园网为依托,建设各科教学资源库,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学会现代化办公、网上备课和多媒体教学,广泛搜集各类期刊、报纸、光盘出版物和Internet上的资源。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使用校园网络资源平台,构建自己的网络资源信息,能熟练地利用网络平台授课,这是我们在信息化时代作为一名教师必备的技能。
当今社会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各行各业当中运用非常广泛,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捷。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艺术类教师,能够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学校在最近两年左右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建立一门信息化课程,能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通过校园网络资源平台的构建,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美术教学之中,能让学生直观的去感受美术作品,这样既能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又能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的目的。在美术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信息化技术,对上好美术理论课和实践课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信息化是实施美术课程教学的需要
美术课程的教学和其他门类教学有所不同,需要大量的资料图片与相关的视频,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大量的教学资源,然后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把这些资源呈现出来,让学生去赏析评价,同时也能直观的感受美术作品带来的美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笔者的做法如下:
(一)情境,提出任务。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利用电影片段激发兴趣实施教学意图,根据影视情节提出问题实施,师生互动。
(二)探究,分析任务。经过讨论,学生发现在赏析“艺术作品”时不知从何谈起,此时教师发布根据大纲制定的赏析美术作品方法的提纲,分别是作品简介、作者简介、艺术特色(技法的传承与创新)、中西方同类作品的比较、作品内涵对我们的启示,以上内容都已经充实到教学资源平台中。教师在各个栏目里分别上传了相关视频和图文;师生共同制作的配乐朗读;名家示范视频和学生课前的绘画作业;中西方典型代表作品,在百度搜索文章。在“启示”栏目里上传了启迪学生深思的资源,丰富的信息资源,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平台,实施任务。这个环节分两阶段进行:阶段一,学生借助教学资源平台自主学习美术作品的赏析方法,观看视频了解关于作品、作者、技法传承与创新等相关背景知识;阶段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不同的资源栏目,首先探究艺术作品的分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接着探究中西方艺术作品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形成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尊重。接着通过视频向名家学习艺术作品的绘制技法,结合名家技法点评学生作业,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借助信息资源,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世界。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利用信息资源,挖掘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影响学生的三观,是大纲的要求也是我们要完成的情感目标。
(四)实践,能力形成。要求学生把课堂所学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运用Photoshop软件制作赏析艺术作品的电子杂志,上传至教学资源平台。学生通过作业练习,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使教学目标有效达成。利用软件把所学知识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五)练习,综合评价。学生点击教学资源平台,进行客观题自测练习。教师依据学生电子杂志内容与形式结合的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经数据分析每一节课都能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六)课外作业,能力提高。教师要求学生百度搜索艺术作品,学生任选一幅制作成“电子赏析杂志”,上传至教学资源平台,师生互阅互评,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三、信息化技术是美术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需要
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任务的实施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重视学生综合的分析、信息技术的运用、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程度和动手实践能力,彻底抛弃单纯以分数作为学习评价制度的旧观念。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三个方面的作用,形成配套的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方案。学生的课堂作业或课后作业通过校园资源平台上传至网络,通过校园网教学中心和学习中心平台建设,把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管理进行整合放入资源库里,学生通过学习中心对本课程进行学习,及时把所学的内容反馈给教师,让教师能及时对学生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并能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学评价模式改变了以往已教师为主的单一模式变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评价模式:
(一)评价形式的多元化。采取语言与图文并茂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们能直观感受到绘画作品的好坏,通过作品的比较能进一步找到自己的不足。
(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教学中,课题组教师不仅要积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及课堂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也要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甚至激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形成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模式。
(三)评价手段的多元化。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信息化课堂评价不仅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采用建立学生电子成长档案袋、课堂表现评价表、小组合作记录表、期末考查等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四、信息化技术是促进美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信息化时代要求我们美术教师不光光只会绘画,还要求我们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对美术理论知识或技法进行整合利用,能熟练运用校园网络资源平台进行授课,追踪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成效,不受时空的限制做到及时反馈,及时了解。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学习与研究,促进我校信息化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使教师从“知识理论型”转变为“双师型”;从课程的实施者逐步走向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职业教育的研究者,大大促进了我校美术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信息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进行以及课堂教学评价提升的有效方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中,学生参与少。自信息化技术引进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有很大改变。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下,能不能对“教学内容”这个要素进行信息化传授——不能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法,而应当包括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CAI课件、多媒体光盘以及从因特网上获取的各种信息资源,这样做,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产生深刻的变革。如果师生在一种充满信息化的课堂中,围绕着教学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那么这种教学模式就具有推广价值,能达到了深化课堂教学目的。
总之,信息化技术在艺术课中的运用,使高职校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自主学习比传统课堂讲授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用现合作,学生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效率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信息化技术在美术课中的优势,努力整合高职校美术课程教学资源,建立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努力寻找适合于高职校美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断丰富了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美术教学改革的效果,使高职校美术课程教学走向新天地。
[1]李妍.信息技术中介的探究式学习环境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6(06).
[2]史瑶.基于“问题解决式”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6).
[3]倪冰.杜迎春.基于问题解决的多媒体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2006(01).
[4]蔡马.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03).
[5]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J].教育研究,2002(04).
[6]张建伟.当代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的基本架构[J].教育研究,2002(04).
[7]王德华.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G43
A
1007-0125(2015)11-0223-02
张正军,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