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复生”的“开普勒”
2015-11-07
少儿科学周刊·少年版 2015年10期
灾难降临
2013年5月,“开普勒”用于保持镜体稳定的又一组反应轮(自旋陀螺仪)发生了重大故障,加上2012年坏掉的一组反应轮,它从此无法再转动镜体和保持稳定,无法再拍摄出清晰的天体图像。尽管它向美国航天局发出了求救信号,可2013年8月,它还是得到一个令人伤心的答案:放弃维修。
重生归来
难道“开普勒”的生命就此结束了吗?它并没有放弃自己,科学家们也没有放弃它。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想出了一种方法,那就是借助太阳光的“压力”,来实现与“虚拟陀螺仪”相同的效果。2014年5月,“开普勒”满血复活,接受新的天体观测任务——K2。
新的任务
获得重生的“开普勒”尽管能力在逐渐减弱,但仍然可以继续寻找行星。K2计划将持续到2016年6月,这期间,它不再紧紧盯住同一片星场,而是指向不同的天空,即位于黄道星团内的九个星场,包含1万到2万颗恒星。K2计划的目标也包括非常明亮的星系核、超新星、小行星和海王星,再加上年老的恒星。
“开普勒”的最新发现:第二地球?
北京时间2015年7月24日凌晨,天文学家确认发现首颗位于“宜居带”上体积最接近地球大小的行星,代号为开普勒452b。开普勒452b的发现使已确认系外行星的数量增加到1030颗。
开普勒452b位于距地球1400光年的天鹅座方向,体积只比地球大60%;公转周期为385个地球日,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多出5%。其所围绕的中央恒星无论大小、亮度都与太阳非常相似;年龄大约在60亿岁,比太阳大15亿岁。
目前,开普勒452b的质量和组成还不清楚。根据之前的研究推测,像这样体积的行星是岩石行星的可能性较大,还可能拥有厚厚的大气层和大量的水,还很可能至今仍然有活跃的火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