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楠木桩发现美
2015-11-07谢晓飞
谢晓飞
文明不管走了多远,乡村都是人类的母体;现代人不管走了多远,都是从乡村走出的孩子。如今,让我们停一停匆匆前行的脚步,回头望一望,那生养我们的农村,那远离打工父母的留守儿童。
初秋的一个周末,由重庆联通携手《中华手工》杂志举办的第三届“爱心手工·联通你我”公益活动走进了重庆酉阳楠木桩村,为村子里的留守儿童带来一场妙趣无限的手工活动,也为村民带来一场农村在地化文创发展的沙龙讲座。
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从重庆市区前往酉阳楠木桩村,需6个小时车程,一路瓢泼大雨,到达之后雨骤停。
做手工的场地落在楠木桩村的小学操场上,4张乒乓球台整齐地拼组在一起,上面摆放着很多个开口的透明玻璃罐、五彩砂石、干苔藓、鲜活的蕨类植物、萌萌哒的卡通人偶……
孩子们从村子的各个角落里赶来,被眼前的一幕所震住,流露出或好奇或欢喜或羞涩的眼神。驻留在楠木桩村的公益组织——乐活之家的社工们穿着红背心工作服,将孩子们有秩序地引入座位后,社工刘园用不太标准的重庆话对孩子们说:“今天尽管有点雨兮兮的,但今天是个温暖开心的日子,因为有一群来自重庆的叔叔阿姨,要陪我们玩,教我们做非常有趣的生态瓶微景观。”
对于植物,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并不陌生,但是把植物养在一个玻璃罐里,却从没见过。指导老师教学演示的时候,大家一脸认真,就连几个被称为“小霸王”的熊孩子也收敛起了平日里的调皮捣蛋。
在叔叔阿姨的帮助下,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生态瓶,培土、种植物、铺苔藓、浇水、安插人偶,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神情专注。
有个叫星星的小男孩,来得很晚,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腿受伤了、在家休养的爸爸抱着妹妹站在一旁看着,几次想过去帮忙,也忍住了。后来在社工的鼓励下,爸爸抱着妹妹坐到星星的身边,大手握小手地教星星种植物。星星整个人就像浇了水的苔藓,一下子鲜活起来。
社工刘园发了一条微信:“在城市,家长和孩子常在一起,这样的场景司空见惯。但是在楠木桩村,绝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孩子和父母是熟悉的陌生人,一些亲密接触会让他们感觉很尴尬,而一起做手工给他们创造了亲密的机会。我相信这是爸爸第一次手把手教儿子做一件东西。那么近距离的接触,正是孩子内心所渴望的亲近与关爱。”
乡村文创发展的可能性
农忙时节,不知道有多少村民会来听讲座,但讲座开始的时候,整个屋子都坐满了人。《中华手工》编辑部主任孙凝异打开PPT《在楠木桩发现美》。村民看了标题后,嘻嘻哈哈笑起来:“我们农村有啥子美的。”
孙主任点了一张图片出来,问大家:“猜猜这是什么?”“不就是装黄豆的篓子吗?我都会编。”也有人猜是一个竹编花瓶。点了一下鼠标,竹篓发出了迷人的光芒,原来是一盏竹编灯,售价108元。
大家兴致盎然起来,孙主任开始娓娓道来乡村文创发展的多种可能性。2个小时的讲座时光过得很快,讲完后,年轻人都舍不得离开,围着孙主任咨询如何把自家手艺也变成一门生意。有个村民擅长用草编墩子,但编出来的墩子很粗糙,不知道有什么实用性。孙主任给他看了日本人做的蒲团和草编拖鞋后,他拍手称赞:“第一次接触到这么多新鲜东西,真是开了眼界。”
自古手艺在民间,期待能有更多机会走到农村去真实地了解农村手工艺的发展现状,和村民分享手工艺发展的新思路和优秀案例。
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美,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