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种甘薯生产贮藏技术与产业化栽培研究
2015-11-07章玉婷等
章玉婷等
摘 要:该文综述了甘薯一些新品种资源及其在栽培技术、贮藏保鲜技术和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对策,为我国甘薯产业在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甘薯;新品种;栽培技术;贮藏;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 S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0-34-03
甘薯是旋花科甘薯属的一个栽培种,别名又叫番薯、白薯、红薯、山芋、地瓜、红苕等,是具有蔓生习性的1a或多年生草本植物[1]。随着人们生产水平的持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色彩多样的天然保健食品正成为当今人们追求的新潮流。曾一度被冷落的甘薯,因其具有高产稳产,营养好,污染小等多种特点;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膳食纤维、脱氢表雄酮、准女性激素、矿物质等而且有通便、防癌抗癌、抗衰老、益寿、养容等保健功效,而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重视[2]。据《本草纲目》记载,甘薯且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据东京大学科学研究所报道,甘薯的抗癌作用名列榜首,还可补充氨基酸,提供丰富的维生素A、B1、B2、C和尼克酸,含有多种碱性矿物质有利血液的酸碱平衡。据有关资料显示,成年人每天食用100~150g甘薯,即可满足人体对各种维生素的需求[3]。近年来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更把甘薯视为营养平衡而全面的保健食品,掀起一股“食用甘薯热”,使甘薯在人们的膳食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选用优质鲜食甘薯品种,结合配套栽培技术,加上储藏保鲜和商品化处理,进行产业化开发,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1 甘薯新品种资源
甘薯引入我国栽培已有400a以上的历史,在此过程中,不断地经过自然或人工的选择,已经形成了适应各种不同气候的地理环境以及不同用途的品种[4]。根据我国的地理和气候特点,甘薯资源分布可以划分为5个主要区域:南方秋冬薯区、南方夏秋薯区、长江流域夏薯区、黄淮流域春薯区、北方春薯区[5]。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淀粉加工型、食用型、兼用型、菜用型、色素加工型、饮料型、饲料加工型[6]。
在以前的育种过程中,均是以高产,高干率,抗病作为主要的育种目标,对于富含甘薯酮、花青素、β-胡萝卜素、铁、锌、多糖蛋、膳食纤维等一些优良的特性性状没有足够的重视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饮食的营养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育种目标也发生了一些转变,近年来一些具有特优性状的新品种也不断地被培育出来。
(1)棉俞紫11号。由四川绵阳农科院(丁凡等)2014年培育出的一个优质食用紫色甘薯新品种,由3-14-384(母本)和4-4-259(浙薯13×浙薯78),通过定向杂交、复选、品比等逐级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产量高、薯形好、皮色美观、食味品质优、耐贮藏、中抗黑斑病等特点[7]。
(2)泉薯19号、泉薯9号。这2个品种均是由泉州市农科所杂交选育而成的鲜食与加工兼用型品种。具有抗性强、优质、淀粉含量高等特点[8]、[9]。
(3)泰中9号。由泰安农科所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生所合作以徐薯18为母本,放任授粉选育而成。经生产试验,表现突出,具有高产、高干率、高淀粉的特性,可作为能源型的甘薯新品种[10]。
(4)徐菜薯1号。由江苏徐州农科所和浙江省农科院合作选育的叶菜用甘薯新品。该品种薯块产量比较低,茎尖叶具有清香口味、入口润滑、无苦涩味,适用于高温、高湿、高肥生长,可作为补充叶菜淡季的上等佳品[11]。
(5)宁菜薯2号。由南京农科所选育出的菜用甘薯品种,主要特点是:产量高,667m2产可达到89kg每次;耐寒性强,适合于北方地区生长,在日光大棚中可正常越冬;口感好,无苦味,较清爽;适应性广,再生性强,栽培管理简单,可大面积推广[11]。
(6)福薯7-6号。由福建省农科院作物所通过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结薯习性好,薯块萌芽性好,叶形、颜色、食用口感犹如木耳菜,熟化后色香味均较好[12]。
2 甘薯栽培技术
2.1 栽培目标 不同用途类型、不同品种、不同立地条件,对栽培管理技术有着不同的要求。如对于加工型甘薯的栽培目标是,薯块整齐肥壮、表面光滑、美观、容易加工、没有病虫害;对于食用型甘薯的栽培目标是,薯块大小适中、外形美观、产量高、没有病虫害;对于菜用型甘薯的栽培要求植株生长旺盛,有较高产量的茎尖嫩叶,无病虫害,尤其是影响嫩叶外观病虫害[13]。
在确定好栽培目标后,要根据不同品种,不同栽培土壤习性,进行不同栽植密度的计划制定。如果在规模与成本条件的允许下,可以根据农业信息理论,配套“甘薯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对甘薯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诊断,做出管理方案评价,从而可以有的放矢,对甘薯栽培进行定向定量管理[14]。
2.2 栽培操作规程
2.2.1 选种及种薯处理 一般要选择种薯外形尖嘴大尾,长度约8cm左右,重量约为150g左右的无伤病的小甘薯。在栽种前要对种薯进行消毒催芽,使用50℃温水浸泡5min后,再用1%的硼砂溶液浸泡30min来消毒,催芽可在日光温室内用先用稻草覆盖一层大约5cm厚,然后用水喷湿,然后用双层塑料膜覆盖[15]。
2.2.2 育苗 不同的育苗方式对甘薯苗质量影响比较大,经研究采用双层膜苗床育苗效果最好[16],即种薯播下后,覆盖一层地膜,然后再在垄上搭上小拱棚。待甘薯出苗后,破开地膜出苗,但要及时盖好拱膜。
2.2.3 整地起垄 在育苗期间要提前对种植地进行整地,施足基肥,有机肥1t/667m2,氮磷钾复合肥40kg/667m2。施肥后进行翻耕,然后整地起垄,垄宽80cm左右[17]。
2.2.4 栽插 经有关研究表明,甘薯的产量与栽插期的相关性显著,在适合栽插期,越早栽插产量越高。可以根据当地气温进行提早栽插,地温达到18℃时,就可以开始栽插。栽插时要长藤浅插,利于甘薯苗的发根[18]。
2.2.5 栽植后的管理 在栽植后要进行中耕培土,追肥灌水,追催薯肥,防治病虫害。
2.3 设施栽培 最适合对甘薯进行设施栽培的方式就是地膜覆盖栽培。一般甘薯种植面积较大,若在温室中栽培,则成本较高,很难形成较高的附加值。在大田中进行地膜覆盖栽培相对成本较低,又可以收到较高的效益。地膜覆盖有如下作用:增温保湿、保墒防涝、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可以有效控制病虫草害、促进根茎叶生长发育[19]。
3 甘薯贮藏保鲜技术
甘薯在收获以后,薯块内的物质含量也在不断的变化,在刚收获3个月贮藏期内,可溶性总糖和总黄酮含量总体上升,此时甘薯整体风味较佳,食用品质最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失水,呼吸作用的加强,薯块的食用品质就会下降[20]。所以对甘薯的贮藏保鲜显得非常重要。
3.1 贮藏 甘薯的贮藏条件主要受温度、湿度、气体等因素的影响。甘薯最佳贮藏温度为10~14℃,适度为80%左右,二氧化碳不大于10%,氧气不小于7%。温度低于9℃时会发生冷害[21]。在贮藏前,首先要对薯块的采收以及薯块选择有一定要求,在地温到18℃时开始采收,防止低温冻害,以及水涝。在运输过程中要小心装放,避免机械损伤。在贮藏薯块时要选择无损伤,无病虫害,大小适中品种。要防止病害引起的腐烂蔓延[22]。
常用的贮藏方式有:塑料大棚充CO2气体贮藏、日光温室稻草加塑料膜覆盖贮藏、双层膜活动库贮藏、高温屋窑贮藏以及地窖或山洞贮藏[23]。现代一些贮藏库中利用太阳能辅助加热系统进行智能控制库温、湿度以及气体含量,科技含量极高,是值得广大用户推广使用的一种贮藏方式。
3.2 保鲜 甘薯大量的贮藏于库中,更适合于一些加工产品。在采收后大量存于贮藏库中,对于食用型的甘薯,要不断地上货架,保证一定的货架保鲜期。相关研究表明,使用蔗糖脂肪酸脂复合膜保鲜甘薯,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涂膜厚度适中、涂布效果较好、透明度和光泽良好[24]。也可以进行小型气调保鲜货架的改装,使其达到温度12℃、CO25.0%、O28.0%、湿度90%,在此条件按下保鲜效果也较好,但是相对成本较高[25]。
4 甘薯的产业化发展问题对策
4.1 问题 甘薯在我国粮食生产中位居第四位,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从品种选择,到栽培方式,以及加工利用都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很多地区主种品种单一,不能有效轮换,有些地方存在盲目引种,种植模式主要是农户自行种植,公司收购,这样品种、种苗不能形成标准化供应,栽培方式不形成高产高效的标准方式,市场供求信息不够畅通,产销结合不够完善,很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加工方面,缺少适用于不同加工类型的甘薯品种,缺乏先进的加工技术,甘薯的资源利用率较低,加工的周期短[26]。
4.2 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各个地区结合当地的具体立地条件,寻求适合当地种植结构的种植模式,在政府的扶持下,尽快达到土地的合理留转,积极引进企业参与,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的种植体系,达到农户、企业利益最大化,避免资源浪费,形成产销一体化。在不同的代表性区域,建立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建立甘薯优质种苗产业化基地,配备相应类型的甘薯加工厂,形成一个产销用一体化的范本。引导整个地区在甘薯产业发展上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大研发推广投入,促进甘薯产业健康发展,完善基层农业科技与社会服务体系,从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扶持几个龙头企业的发展,使企业拉动生产,生产促进市场的发展,形成甘薯产业经营一体化[27]。
5 结语
在将来的甘薯生产发展过程中,随着产业化种植的形成,在育种上要利用最新的农业生物科学技术,从甘薯的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方面着手研究,获得重要基因的表型及功能,为新的育种目标提供科学技术制高点。在生产栽培过程中,研发适合规模化生产的甘薯生产机械,从整地种植到采收实现全程机械化,根据农业信息学理论,把智慧型农业系统与物联网系统运用到甘薯的产业化生产上,从长远出发可以降低成本,智能管理,达到高质高产高效的甘薯生产模式。在甘薯加工方面,积极开发甘薯的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具有药效成分的保健功能食品,研究探索更多甘薯深加工新工艺,使国内的甘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陆漱韵,刘庆昌,李惟基.甘薯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林汝湘,谢春生,冯祖虾,等.我国南方甘薯品种资源部分营养成分分析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5,28(4):39-45.
[3]蔡南通,翁定河,颜明娟,等.甘薯品种资源主要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J].福建农业学报,2006,21(3):194-197.
[4]唐君,周志林,张允刚,等.国内外甘薯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5):478-482.
[5]盛家廉,袁宝忠,乌景禹,等.我国甘薯品种资源研究现状[J].中国甘薯,1987 (1):16-18.
[6]刘桂玲,张鹏,郑建利,等.不同类型甘薯品种主要经济性状和营养成分差异[J].中国粮油学报,2012,27(2):10-13.
[7]丁凡,于金龙,刘丽芳,等.甘薯新品种锦渝紫11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0):63-66.
[8]贺彩红,林敏法.甘薯新品种泉薯9号示范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5.
[9]肖春发.甘薯新品种泉薯19号选育报告[J].现代农业科技,2015,8.
[10]刘桂玲,郑建利,柳新明,等.能源型甘薯新品种“泰中9号”高产栽培技术标准[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0):122-127.
[11]史新敏,唐忠厚,陈晓光,等.系列特色茎尖叶菜用甘薯品种资源的筛选与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4,5:64-66.
[12]蔡南通,黄华康,邱永祥,等.叶菜型甘薯新品种福薯7-6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学报,2006,21(1):12-15.
[13]王建玲,林祖军,辛国胜,等.不同用途的甘薯栽培方式综述[J].作物杂志,2011(3):104-106.
[14]张晓艳,刘锋,王风云,等.甘薯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的设计思路[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0(1):45-48.
[15]李春德,贾宝胜,李翠华.甘薯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J].北京农业,2007(6).
[16]蒲自国.甘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作物杂志,2007(3):90-93.
[17]张书华,曾祥忠,刘安琴.甘薯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J].贵州农业科学,2003,31(z1):72-74.
[18]吕长文,唐道彬,王季春,宋朝建.甘薯模式化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作物杂志,2008(2):60-62.
[19]罗小敏,王季春.甘薯地膜覆盖高产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2):294-296.
[20]艾玉春,王炜,李鹏霞,等.甘薯在贮藏期间营养与生理变化研究[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3013,31(2):37-42.
[21]王永江,王子臣,刘煜忠,等.甘薯贮藏技术[J].河北农业,2013,9:26-28.
[22]张金榜.甘薯食用价值及保鲜贮藏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114-118.
[23]朱志强,张平,任朝晖,等.甘薯改良式贮藏库设计与贮藏效果[J].保鲜与加工,2008,8(6):18-21.
[24]祝美云,张建威,赵光辉,等.蔗糖脂肪酸酯复合膜保鲜甘薯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42(5):557-561.
[25]石小琼,林标声,杨永林,等.甘薯气调保鲜最佳贮藏条件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34(15):92-96.
[26]杜连起,张红新.试论我国甘薯加工产业化( 综述)[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6(2):61-64.
[27]马代夫,李强,曹清河,等.中国甘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与展望江苏农业学报[J].2012,28(5):969-973.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