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迷失在巨大的现实里
——评吴伟剑的短篇小说《乡村医生》
2015-11-07韩松刚
韩松刚
青春热评/主持人何同彬
我们迷失在巨大的现实里
——评吴伟剑的短篇小说《乡村医生》
韩松刚
与卡夫卡同名小说《乡村医生》的晦涩难懂、荒诞不羁相比,吴伟剑的短篇小说《乡村医生》读起来无疑要容易得多。当然,这样一种比较,可能会让人不屑一顾,甚至于嗤之以鼻。卡夫卡的伟大,一般人当然不能望其项背;但一般人的艺术努力,我们也不应轻易排斥或否定,而要报以掌声和敬意。正如古人所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卡夫卡的《乡村医生》虽然只有区区几千字,但却是“他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相较之下,吴伟剑的小说《乡村医生》既不荒诞,也不“非理性”,而是充满了极强的现实感,有着极为克制的理性思维。卡夫卡在其小说的结尾十分感慨地讲道:“受骗了!受骗了!只要有一次听信深夜急诊的骗人的铃声——这就永远无法挽回。”而在遭遇了翻车事故之后,吴伟剑《乡村医生》中的主人公黄从先却还在淡定地回顾着自己的一生,并理智地权衡利弊:“他想呼救,却在喊出一嗓子之后,突然噤了声。心想,如果不呼救的话,等到了天亮这条命保得住保不住还难说,而眼下靠自救一定是无法做到的。他突然感到伤口不疼了,心里却有什么东西正在崩塌。”
吴伟剑的短篇小说《乡村医生》讲的是一个即将退休的乡村医生黄从先,事业上可谓风光无限,人生眼看就要“圆满”,但却在与“她”的一次幽会中发生不幸的故事。其中,在叙事手法上,既事无巨细地对其工作状态进行了描写,又漫不经心地回忆了自己体面的过去;在结构设计上,既突出了一名乡村医生责无旁贷的救人“义务”,又穿插了一名普通人的情欲“权利”;而在艺术表现上,既迷恋于对于普通事物的白描式隐喻,又潜心追求言语表达的象征性反讽。可以说,在乡村世界这个巨大的“现实”里,作者于不动声色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不是代表着成功,而是表示着遗憾和不完美,表达着人性在现实世界的迷惑、迷茫和迷失。尽管这个形象在作者的刻画之下,还算不上极为出色,还未能栩栩如生,还有着不可避免的瑕疵,但是,这个“乡村医生”形象已经具备了成为揭示人类生存困境并予以精神救赎的思想光芒。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作为乡村医生的黄从先在普通人看来,无疑是成功的,他“治病救人”、“妙手回春”,“多年来,他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已成为了村里一个招牌式的人物”。然而即便如此,他也有着自私的“欲望”,在对不幸的“她”的双重(生命与精神)拯救中,自己却也同时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之中。当然,这巨大的“现实”,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现实生活,而是与这个时代的变迁有着莫大的关系,作者借主人公的回忆在文中写道:“机械的到来,让村里人都变成了懒汉……这结果是慢慢到来了,直到他发现的时候,世界已经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时代的进步带来的是“现代化”的高超的技术水平,而乡村医生的价值在现在世界的“现实”中,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从先前的“治病救人”到现今自我的“无药可救”,作为乡村医生的黄从先彻底迷失在这变化巨大的现实世界中,“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乡村医生”,最初称之为“赤脚医生”,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当时农村卫生条件极其恶劣,各种疾病肆意流行,在严重缺少药品的情况下,政府部门提出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赤脚医生,他们半农半医,利用有限的技术条件在那个艰苦的时代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写作中,并不乏这方面的写作,如江苏著名作家范小青的长篇力作《赤脚医生万泉和》即是其中的代表作。“乡村医生”一词本身就给人带来诸多的联想和想象,它与贫穷、落后、愚昧等等必然有着无法割裂的关系。当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境遇中,对于“乡村医生”的描述的侧重点也自然不同。在吴伟剑的小说中,“乡村医生”也已经超出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一词的原初含义,而具备了不同以往的深层意涵。“乡村医生”作为一个时代曾经的象征和隐喻,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之后,已经具备了更为复杂和多义的“反讽”意味。
D·C·米克在《论反讽》中说道:“真正的艺术家只有一种选择的可能,那就是站在他的作品之外,同时将他对自己的反讽地位的这种觉识体现在作品之中;于是他创造出了这样的东西:它,如果是小说的话,就不仅是一个故事,而是兼由作者与叙述、读者与阅读、风格与风格选择、虚构及其与事实不即不离的状况一起完成的故事讲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吴伟剑的小说《乡村医生》的讲述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该忽视这种觉识和尝试。
(作者系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扬子江评论》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