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现状的实证研究
——来自广东省7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2015-11-07纪书燕文碧兰
纪书燕,文碧兰,王 磊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教育管理方略]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现状的实证研究
——来自广东省7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纪书燕,文碧兰,王磊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 广州510800)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贫困生的物资资助、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品格塑造、能力培养方面开展了一定的工作,但还存在着比较大的改进空间,且重“物资资助”,轻“教育”。此外,在人口学变量上也存在差异,从整体上看,男同学好于女同学,民办高校好于公办高校,大一、大三好于大二。
高校;资助育人;现状;实证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规模逐年壮大,高校的贫困生这一弱势群体的数量也在年年攀升。如何不让任何一名同学不因贫困而失学,并帮助他们成才成长,不但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党和国家所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情况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及民族未来的发展。为更客观、直接地了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现状,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东省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
一、问卷的设计与信、效度检验
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思路与目的,设计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成效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为两个部分:背景资料部分,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现状问卷(27个题目)。
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和取样的便利性,本文选取广东省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中医药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白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7所高校的受助同学为调查对象。预试问卷发放310份,回收278份,其中有效问卷236份,问卷的回收率约为89%,有效率约为85%。正式问卷发放1470份,回收1247份,有效问卷1136份,正式问卷的回收率为85%,有效率为91%。
效度检验常用的方法是因素分析,针对问卷第二部分,经过预试问卷项目分析、KMO及Bartlett检验、因子负荷分布探析、“Cronbachα”系数法信度测量,把题目删减至18个。经检验,预试问卷、正式问卷的的信度均较佳。
此外,问卷的编制是在文献收集的基础上,并参考相关问卷进行的。问卷编制过程中课题组向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一线教师、同学进行了咨询,并根据他们的意见不断修改。形成初试问卷后,对被试进行预测,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各个分问卷的所含项目进行修改。这一系列工作,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本研究所编制的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问卷调查法比较简单方便,但是获得的信息是浅层次的,为了补充问卷调查的不足,进一步了解资助育人工作开展情况,课题组又访谈了16名教师(其中5名老师为学校资助工作负责人),25名学生。
表1 预试问卷、正式问卷信度分析表
二、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现状分析
(一)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整体情况
表2展示了各个问卷及其各个维度的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差、所含的项目数及各题均分。
表2 描述性统计表
由表2可以看出,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现状问卷整体均分为3.5719,得分虽不高,但均分和各项的得分均大于中等程度(M=3.00)。这表明,一方面,各个高校开始重视资助工作的育人层面的功能,除完成奖助学金评定发放外,在贫困生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品格塑造、能力培养方面开展了一定的工作。另一方面,资助育人工作整体还有很大改进空间,得分最高的层面,也仅仅是中等稍偏上的水平。此外,在五个因素中,物资资助现状得分最高,为3.8801。这和众多研究文献的观点一致,在资助工作中,重物资资助而轻视教育。最后,在育人内容中,思想引导排在前面,品格塑造、心理疏导紧随其后,能力培养得分最低。这表明在实际育人工作中,多采取谈话等口头教育对受资助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在品格塑造、心理疏导、能力培养方面作用发挥较少。
另外,从数值上看,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异均较大。说明不同学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实践存在着水平不一的问题。
(二)资助育人工作各个纬度开展情况
1.资助育人的基础性工作
所有访谈到的被试,均表示学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均有专门的人员来主抓,学校层面多是学生处资助中心的老师主抓,也有一个被试表示其学校的资助育人工作由资助中心老师和大学生服务中心老师一起负责。就专职人员人数来看,各高校多是配备1-2名。学院(系)层面多是由一个辅导员主要负责,其他辅导员配合。资助育人制度建设方面,被试均反映,关于奖助学金的评选制度健全,但资助育人层面的制度尚未形成,有的学校在学校层面会有口头要求,有的学校虽未明确提出,但也在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品格塑造、能力培养方面做了相关工作。在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系统性、持续性方面,有的高校精心策划、认真部署、逐步推进。如佛山一所高校,针对不同年级开发了“战鹰计划”资助育人方案,且会对每名受资助的同学根据其参加学校活动、成绩、课堂出勤、志愿服务等方面进行打分考核,并公布排名。而多数学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则是零散的、随机的,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2.能力培养
在能力培养层面,有的被试坦言没有做过相关工作或者没有参与过相关锻炼,有的被试则表示,所在学校仅是在个别方面有过作为,如有的对贫困生进行社交礼仪培训,有的对贫困生进行就业技能培训,有的针对勤工助学的学生进行计算机技能的培训,鲜有被试能罗列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能力培养工作。学校所做的少量工作与能力的广泛内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和问卷调研结果一致。
3.心理疏导
在心理疏导层面,各个被试的反映较一致。各个被试均表示,在大一一入学会对新生进行心理筛查,学校每年会举办心理讲座。而心理咨询多是有需要的学生自己主动前往心理中心为主,而多个被试也表示,辅导员会对其所了解到的有特别突出压力的贫困生同学进行开导。
4.物资资助现状
在物资资助方面,各个高校的资助种类较为一致,既有国家层面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也有各个学校自己设置的学校奖学金、勤工助学,还有社会资助的各类奖助学金。这反映了在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下,国家、社会、高校三者共同努力,逐步加大教育资助力度,完善资助体系。
然而,每类资助在不同高校间的差异较大,如国家类各项奖助学金在公办高校的被试中资助比例多为20%-30%,而民办学校的被试中比例则为10%左右;不同高校的学校奖助学金设置差别也较大,从设置的比例上来看,有所民办高校的被试反映,其学校奖学金设置比例占学生总人数的33%左右,而有的高校一个年级才有个位数的同学获得奖助;从奖助学金的金额来看,有的高校会从8000到500分档设置,而有的高校表现优秀的同学每学期仅会获得200元人民币的奖励。从社会资助来看,不同学校的数目差别较大,有的高校(如汕头大学)获得的社会资助近20项,而有的高校仅为3项;就社会资助分配单位来看,有的高校是学校统一在各个院系进行分配,而有的学校的社会资助是各个院系自己去争取,争取来的资助各个院系自行在所在院系进行分配;就资助名额是否够用来看,有的高校表示明显不足,每年评奖助学金时申请的同学是实际名额的好几倍,有的则表示基本可以满足,而有所国内一流的名校的被试老师则反映:“名额多了,每年评奖助学金时候差不多是我们求着同学们去申请的。”
5.品格塑造
在品格塑造方面,访谈到的各个高校均做了相关工作,那就是对助学贷款的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让其按时还款。此外,对于感恩教育,大多被试表示所在学校多有涉及。同时,有的高校依托自强社,对受助学生进行自强的系列训练。各高校所采取的方式有班会、报告会、征文比赛。
6.思想引导
思想引导,各个高校的被试均表示,这一层面相对于其他育人层面来讲使用得相对较多。原因在于,思想教育是最古老、最传统的一种教育手段,教师的职业习惯使其在开展各项工作时不由自主地采用,而且思想教育资源依赖性较低,很多时候一张嘴即可。综合被试的说法,思想引导一般会在评奖助学金时召集申请的同学开会时使用,或者在确定名额后对相关同学进行叮嘱教育时使用。也有的高校会通过优秀学生事迹风采展等方式进行。
(三)资助育人工作不同人口学变量的分析
为了探讨不同人口学变量在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现状的感知的差异,课题组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二分的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并采用LSD法事后比较)进行三分(以上)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比较。结果如附表1:
1.性别与各变量的t检验与讨论
从附表1可以看出,在受助学生中,男同学和女同学在对资助育人工作供给现状的感知方面差异较大,在整体情况、能力培养、心理疏导、品格塑造层面男同学均好于女同学。
原因在于,一方面,大部分男同学相对女同学来讲,较为坚毅、能“扛”,即便是同样的事情他们的感知也可能会偏好一些;另一方面,相对乐观、开朗的个性使他们更愿意去抓住机会,争取参与更多的活动,从而也就更有可能获取更多的资助育人资源;再者,与女同学相比,男同学确实会在某些勤工助学的应聘中更有优势,这三方面原因导致了在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整体情况、能力培养、心理疏导、品格塑造层面男同学均好于女同学。
2.家庭类别与各变量的t检验与讨论
从附表1可以看出,不论是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镇的学生在对资助工作现状的感知上比较一致,仅在能力培养层面存在差异,来自城镇的学生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原因不言自明,目前各高校对学生进行资助时,并没有区分其户籍性质,无论是农村的贫困生还是城镇的贫困生,其所受到资助机会是相同的。此外,各高校在能力培养方面的工作相对较少,而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不但存在着经济上的贫困,而且还存在着由于见得少、经历得少而造成能力上的贫困,他们对能力的培养有着比较高的需求,高需求和实际的供给差距让他们对能力培养纬度供给的感知更低。
三、学校类型与各变量的方差分析与讨论
从附表1可以发现,受助学生对资助育人工作开展情况的整体层面、物资资助现状维度、心理疏导维度的感知没有差异。在能力培养层面,公办院校好于独立学院,在品格塑造层面,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均好于公办高校;在思想引导方面,独立学院好于公办高校。
附表1 人口变量差异分析
受助学生对物资资助现状维度的感知没有差异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公办高校与民办、独立学院间在奖助学金方面的差距在减少,国家对公办、民办高校在奖助学金等资源分配方面日益注重均衡,民办高校办学也日益规范,投资方也愿意拿出越来越多的钱设置学校奖助学金等,同时民办高校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民间资助。另一方面,拥有高昂学费和不太充足资源的民办高校面临着严峻的资助育人工作形势,急需解决的矛盾让他们更加注重对学生精神的帮扶,两个方面综合作用,让同学们对物资资助现状的感知没有差异。目前,各高校对基础性心理工作比较重视,在人员配备、工作制度方面均有保障,而这些保障了对一些贫困生心理帮扶基础工作的开展,这使得公办、民办高校在资助育人的心理疏导方面没有差异。对贫困生能力培养尤其是对某项特定技能培养,如计算机、英语口语等的培养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因此,在这一层面拥有丰富资源的公办高校更占优势。资源占有方面的劣势,让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更加注重对不需要太多资源的学生思想的引导和感恩、诚信等品格的塑造。
[1]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4):81-84.
[2]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事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62.
[3]王芝眉.基于过程思想的高校资助育人机制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12(12):87-89.
G64
A
1673-0046(2015)11-0097-03
本文是2013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的成果之一,课题号为2013CZ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