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系统环境下的高校统计信息采集
2015-11-07马新科
马新科
多系统环境下的高校统计信息采集
马新科
随着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统计信息工作已经迈进了信息化驱动的门槛,这就要求统计信息工作者不断适应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和冲击。本文在对目前统计信息工作现状进行深度剖析的基础上,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梳理了多数据源条件下的统计数据指标体系,开发了多信息系统集成环境下的统计数据信息采集模型,优化了统计数据采集上报流程,促进了华北电力大学统计信息采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最后,论文对高校统计信息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并进行了展望。
网络时代的大发展不仅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社会生活方式。在如今的大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统计信息采集工作不再仅仅是多对一的以纸张为载体的点对点上报,它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维度的界限和固定的组织框架,实现了在更广阔时空维度上的面对面的上报格局。
近与过去传统的上报方式相比,网络化的发展使得高校统计信息工作的数据信息源由封闭变的更为开放,统计信息采集、信息清洗加工、信息存储以及信息获取和传播的手段也更为多样化,统计信息的信宿特征也由确定性向不确定性转变,信息的反馈机制也更加灵活快捷。总之,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统计信息工作的各个环节均在发生着重大而显著的变化,这就要求统计信息工作者去创新工作模式,借助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开拓出更宽广的信息工作渠道。本文在对高校统计信息工作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以华北电力大学统计信息采集上报工作为试点,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梳理了多数据源条件下的统计数据指标体系,开发了多种信息系统集成工作下的分步式统计数据信息采集模型,优化了统计数据信息采集上报流程,并给出了对策和建议。
1高校统计数据信息采集上报现状分析
高校统计工作是国家教育部、省市区教委为了掌握各高等院校综合办学条件而进行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该项工作可以准确的反映高校的办学条件和规模,体现一所学校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为国家和学校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宏观的科学决策。本文经过文献整理分析,挖掘出高校统计工作现状如下。
(1)常态化统计工作意识淡薄。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教育统计工作基本上处于按时完成对口上级部门布置的报表任务,集中于某个时间段搜集、整理本校的相关指标数据,统计汇总后上报。这就导致该项工作变成了“任务式”的一次性统计,工作模式死板,不能把统计工作实时的与学校的内涵式发展相结合。
(2)统计员队伍专业性欠缺。高校的统计工作一般都由学校的党政办公室或信息部门归口负责,并设立专兼职统计员,各职能部门设立兼职统计人员,向归口管理部门上报统计数据,由此构成了学校的整个统计数据采集上报网络系统。但具体从事该项工作的统计人员一般仅仅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大多是非统计专业毕业,统计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较弱,很难把统计学知识运用到数据的分析处理上,无法充分发挥统计数据的科学决策支持作用。
(3)统计手段现代化程度滞后。在高校统计上级主管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大多数高校虽然均采用了计算机系统报送统计数据,但学校内部的统计数据流转仍然以手工采集上报为主。统计手段单一使得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仅仅停留在单机版系统录入、数据预处理阶段,很少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这就导致统计数据信息滞后、利用率偏低,不利于深度挖掘统计数据的内在联动特征。
(4)统计指标发展延伸性不够。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迅速发展,现行统计指标体系的更新速度已不能反映高校在教育结构调整、人才战略变革等方面的新问题、新情况。任何领域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都应是开放发展、实时反馈的,高校统计数据指标体系也不例外,对于那些不能反映学校发展状况的指标应摒除,要积极挖掘更好的反映学校各领域发展状况的新指标。
2华北电力大学统计数据指标体系和解释体系
网络技术的大发展、传统教育行为的改革,迫使高校统计工作走向现代化和信息化,高校统计信息化的基础性支撑是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统计数据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系统开发实现的首要工作,本文按照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构建了指标间独立、内部结构良好、指标关系一致的统计数据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图1可以看出,指标体系包括六大类,其中学生类、教职工类、学科类、科研类和资产类是一元指标,办学类指标包括一元和二元指标,共计145个(图1中限于篇幅只给出了部分指标)。统计数据指标体系是开放的,经实践证明可信程度高和有效反映学校实际情况的监测和评价指标,可以实时添加,逐步扩展统计数据指标体系。
在确立了科学、客观、动态和有效的统计数据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的统计数据指标解释体系也是一项必须的工作。该项工作可以避免统计表出处不一、逻辑关系混乱、指标含义模糊等情况的发生,本文在构建了华北电力大学统计数据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同时构建了统计数据指标解释体系,如表1所示(限于篇幅只给出了部分指标的解释)。
表1 统计指标解释体系表
图1 华北电力大学统计数据指标体系图
多信息系统集成环境下的分步式统计数据信息采集模型
系统论观点认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其表现能力大于内部各组分的简单加和,因为其内部各要素间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和形式。高校统计信息工作涉及部门多、领域广,已逐步渗透到了学校管理决策的各个方面。统计信息采集即是将这些庞大的、零散无规律的统计数据资源收集整合,挖掘其内在的价值,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统计数据的作用。
高校统计数据采集工作从不同的侧面可以进行不同的切分,按统计组织层次可以分为学校、院系、部门、科室;按指标的性质可以分为教学、科研、后勤等序列。高校统计工作现行体制是若干部门各自建立了网络和业务分支系统,各自采集自己需要的数据,自给自足,但部门之间存在森严的信息流通壁垒,这与系统论指导下的统计数据采集工作的整体性相违背。本文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在多种统计信息系统各自为政的环境下,开发了分步式统计数据信息采集模型,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高校统计数据指标体系庞大复杂,数据信息量大,指标体系的扩展性强,本文给出的分步式统计数据信息采集模型基于目前的多信息系统互联的环境,按照数据处理的标准步骤和大学信息标准,对各部门自身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抽取,经清洗转换后,存储于统计数据仓库中,同时将数据同步发布到大学信息门户中,保证数据的一致准确性,实现了统计数据采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减少了人工操作的步骤,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较好的满足了大学统计信息采集工作的需要。
依据优化后的统计数据采集上报流程,各高校可基于自身的数据标准和应用系统接口,开发能适用于自身的统计数据采集上报系统,解决各自的统计工作需要。通过线上系统的应用,在极大减轻统计工作者工作量的同时,也较好地落实了统计数据责任制。
图2 多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分步式统计数据信息采集模型
统计信息工作对策和建议
统计是认识社会现象的工具,高校统计是实现科学决策管理的重要手段,应当积极充当校领导的助手和参谋,因此,高校统计信息工作的开展应进一步创新工作模式,开拓工作思路,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为学校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更便捷有效的服务。
(1)积极适应教育体制改革,多方位提供决策支持。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教育决策的功能由原来单一型和集中型,向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和分散型转变。高教统计作为教育决策的一把尖刀,应积极适应这种变化,多层次、多维度的提供有内涵、有分析、有建议和有措施的统计咨询服务。
(2)建立统计数据分析预警机制,提供统计预测支持。高校统计在信息化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条件,挖掘潜在的统计数据信源,丰富统计数据指标体系,对高校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价和监督,及时发现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颇状态,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案。通过科学合理的统计数据分析预警,可以引导学校合理的分配人力、资源和师资力量,实现人财物的集约化发展和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3)形成高校统计工作质量评估长效机制。无论高校统计工作的外部环境如何改变,高校统计工作的基本功能不会变,向下采集指标数据,向上传递,为不同层级的领导决策提供决策支持。因此,高校统计信息工作应着眼于全局,建立健全统计工作质量评估长效机制,引入并借助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不断整合资源,持续推进高校统计工作。
总之,高校统计工作和信息化的结合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统计信息工作的颗粒度将逐渐缩小,统计信息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递、信息反馈等环节的创新,必将带来整个统计工作系统的创新。作为高校统计信息工作者,应秉持开放的思维,进一步吸纳新的技术和思想,创新工作模式和提高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统计信息工作各环节的智能化程度,深度挖掘统计数据内在的关联性,支持并引导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10.3969/j.issn.1001-8972.2015.21.017